當今時代,科技飛速發展,信息技術瞬息萬變,社會對能力型、創新型人才的呼吁越來越強烈,教育正面臨著新的考驗,而作為人才的培養者——教師來說,思想觀念的轉變,教育理念的更新迫在眉睫。
在語文教學中,作文能全面反映學生的思維能力和人格素質,所以,教師指導學生寫作,即引導學生如何生活,如何做一個身心健康的人。在教學實踐中,有很多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上容易走極端,不是讓學生一味地泛泛而寫,就是讓學生使勁兒抄寫范文,這對學生能力的提高是有害無益的。長此以往,學生便會對寫作深感厭惡,寫出來的文章要么沒有思想靈魂,要么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在此,筆者認為,教師多寫下水作文,以體驗學生寫作的甘苦,才能深入了解自己命題的難易度,學生的頑疾究竟在哪里,才能對癥下藥,有的放矢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同時,教師寫下水作文,對學生而言是鼓勵。因為,你無論對學生作文指導得如何妙語連珠,天花亂墜,說罷之后,仍然你是你,學生是學生,只會給學生留下一個夸夸其談的印象。反之,一個語文教師,若經常與學生一同寫作,同甘共苦,將是對學生精神上的莫大鼓舞與支持,也顯示了教師過硬的素質,從行動上鞭策學生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根本沒必要故作高深或有意掩飾自己的拙劣之作,揭開那層面紗,放下架子,這也是不斷學習的必要步驟。
我是一個對寫作有濃厚興趣的語文教師,近年來,先后寫了多篇論文獲獎——《重視中學語文的第二課堂》獲得市二等獎;《中學生說話能力的培養》、《淺談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獲得縣二等獎,并常有新聞報道見諸于報端。大部分作文都是我與我的學生一起欣賞。我并不在意是否會發表,重要的是我為我的學生帶了個好頭,樹立了榜樣。可以這樣武斷地說,我們常教育我們的學生要勤動手、勤動腦,善于觀察生活,多體悟生活。如果教師都不帶頭做到這點,試問有何資格要求學生?鑒于此,思想懶惰的教師,不肯下水嘗試,天長日久,便會使筆頭生銹,大腦也會猶如灌鉛,再想鑒賞學生的文章,簡直是天方夜潭。
在寫下水作文上,我對自己的要求是同學生一樣限定時間,堅持不懈地完成之后,馬上在班上朗讀出來,讓學生專注地傾聽,然后,提出修改意見。我非常尊重學生的見解,因為,很多時候那些都是他們的思想火花,是要及時抓住的。譬如我在帶領孩子們春日登山,夏日晨游公園,秋日欣賞落葉,冬日踏雪,開展多種活動之后,寫了一篇散文《呵護心靈的那方凈土》,一篇論文《請笑對學生》,念給他們聽,一下子引起了共鳴,學生們幾乎是詩情大發,寫作激情如大海的波濤澎湃,不可遏制。在文中,我表達了自己對他們深摯的愛及殷切的期望,無形中使師生情感更進了一步。而我的文風,毫無矯揉造作,如同我的人一樣質樸、純美,卻能動之以請、曉之以理,我發現我的學生們也潛移默化地受到了感染,他們變得誠摯、純真了,我真的好開心!
現在,在初三的緊張、紛亂之中,我并未擱置我的筆,依舊與學生并肩而行,哪怕風雨兼程,仍是他們堅強的后盾。這不,我又寫了一篇考場作文《追求》,是為班上那些自卑、封閉自己的學生而作,采用第二人稱,娓娓道來,溫柔地勸誡他們打開塵封的心門,接納世界,放飛心靈,融進人群。由于這封特殊的“信”,他們變得活潑開朗起來,臉上有了久違的天真笑容。我想,老師看到自己的學生學會生活了,那該是多么的欣慰、滿足啊!
前不久,我有感于給學生作文下批語,于是又一揮而就一篇心得——《評語的魅力》。馬上在自習時間向我的學生宣讀,他們又提出了幾點建議,很中肯,我非常樂意地接受了。我常想,我的下水作文不正是學生繁忙而枯燥的初三生活的一濟調味品嗎?心靈的溝通,師生的理解盡在其中,那就是一座無形的橋啊!這頭是我期盼的眼神,那邊是七十四顆渴求真知與理解的心靈。想到此,我怎能不笑口常開呢?
綜上所述,教師下水作文真的是不無裨益的,為了孩子那份尊師求知的純情,也為了跟上時代的步伐,你怎么能再猶豫呢?快拿起筆來,用心靈書寫出人生的多滋多味與寵辱不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