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鑒賞歷來是高考語文的重點題??荚嚧缶V對此有明確的要求:“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并能“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觀點態度”。而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鑒賞能力,都在古詩詞鑒賞中有所體現。詩詞鑒賞雖然歷年來都是一個只有8分的小板塊,但有著較大的區分度,解題不得法往往會失分。
為提高復習效率,我以2012年全國各地高考的部分詩詞鑒賞題為例,我們一起“上看下瞧里究外探”輕松解詩詞鑒賞題:
上看:看詩詞題目
詩詞的題目,雖不是所有的題目都有提示作用,但是很多題目會為我們提供很豐富的信息。如:有的題目概括了作品的主要內容,廣東卷白珽的《余杭四月》;有的題目告訴了詩歌的類型,湖北卷賈島《送鄒明府游靈武》;有的題目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調,新課標卷晏幾道《思遠人》,安徽卷楊萬里《最愛東山晴后雪》;有的題目反映詩歌表現手法,全國卷修睦的《落葉》,天津卷楊萬里的《野菊》,就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下瞧:瞧詩詞注釋
有的詩詞后附有注釋,閱讀這些注釋,可以幫我們了解作者,作品的有關情況(知識典故、關鍵字詞、難解字詞、時代背景)。雖不是所有考題都有注解,一旦有了,就比較重要了,閱讀時我們要引起足夠重視。例如:2012年重慶卷詩歌([金]王寂)《鷓鴣天·預報》(秋后亭皋①木葉稀,霜前關塞雁南歸。曉云散去山腰瘦,宿雨來時水面肥。吾老矣,久忘機②,沙鷗相對不驚飛③。柳溪父老應憐我,荒卻溪南舊釣磯。)[注]①亭皋:水邊的平地。②忘機:消除機心。機心,巧詐之心。③沙鷗相對不驚飛:白居易詩云“有喜鵲頻語,無機鷗不驚”。從注釋看,說明作者的機巧之心蕩然無存,作者用了一個典故表明自己不想做官了,想回去釣魚,頤養天年,不讓釣魚臺再荒卻了,表現作者淡然恬靜的超人情懷。忽視小注釋,理解就費力了喔!
里究:究作品與文人之際
“詩言志”,詩人的人生經歷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詩歌的思想內容及創作風格,人生經歷不同,他通過詩詞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傾向也就不同。孟子提出:“知人論世”,所謂“知人”,就是了解作家本人的人生道路和思想狀況;所謂“論世”,就是了解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和作品寫作的時代背景。因此,鑒賞時不妨從作者的時代環境以及生活經歷突破,諸多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了。例如:遼寧卷張耒《初見嵩山》,張耒,很多人都對他不熟悉,但在[注] 張耒:北宋詩人,蘇門四學士之一,因受蘇軾牽連,累遭貶謫。我們很熟悉蘇軾的人生經歷,那么我們就很好理解作品的情感,理解“清瘦”的精神內涵了。
外探:探詩詞意象
古代詩詞,常常借用一些傳統意象來寄托自己的情感,抓住詩歌意象也有助我們讀懂詩詞。詩詞中許多意象都有特定含義,一般表意上具有一定穩定性,我們平時就要多加積累,做題時,調動積累,揣摩意象含義,弄清作者感情。
例如:山東卷《吳松道中二首(其二)》(曉路雨蕭蕭,江鄉葉正飄。天寒雁聲急,歲晚客程遙。鳥避征帆卻,魚驚蕩槳跳。孤舟宿何許?霜月系楓橋。)詩的首聯、頷聯描寫了清晨起航時,江南水鄉風聲蕭蕭,落葉飄飛的深秋景色,營造了凄冷、感傷的氛圍。尾聯中的孤舟聯結雁、鳥、魚、霜月、楓橋等意象來渲染凄冷感傷的氣氛,融情于景,表達了漂泊、思鄉、孤寂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