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文似看山不喜平。一篇平庸無奇的文章是無法吸引讀者的,而使文章能吸引讀者是從事文學創作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提高自己文學創作水平的關鍵。如何才能使文章吸引讀者,歸納起來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情節曲折,引人入勝
高爾基說:“文學的第三要素是情節及人物之間的聯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關系,某種性格、典型的成長和構成的歷史。”文學作品的情節是對社會生活中矛盾沖突的反映,而現實生活的矛盾沖突又是形成作品情節的基礎。情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能增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給人以美的享受。情節是否引人入勝,常常還是一些民間故事、評書平話、童話或兒童小說一類作品其藝術得失的一個標志。
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許多篇章都寫得曲折離奇、引人入勝。如《嬰寧》全篇情節寫得奇幻無比。篇中以王子服見嬰寧、想嬰寧、找嬰寧、重會嬰寧、帶回嬰寧、同嬰寧結婚為情節縱向發展的線索,但又步步制造疑云,層層設置懸念,遲遲不點明嬰寧的真實面目,直到篇末才揭開神秘的面紗,使讀者終見廬山真面目,也使全文籠罩著奇幻莫測的氣氛。其次,為了更好地突出人物,作者有意淡化了小說的情節性,而騰出較大空間來刻畫人物。例如王子服尋至嬰寧家一段,是全篇的重點,但情節卻基本上停留在原處,不向縱深發展,而以較大篇幅橫向擴展,使作者能盡情地寫人物的個性特征。
二、表達精巧,水乳交融
表達是構成物化文章最直接的表現活動,沒有表達,就無法實現寫作的形式化。一篇文章有了好的立意和材料,還必須要有好的表達。沒有好的表達能力,好的感受、好的思路就難以反映出來,或反映得不準確、不精當、不清楚,就好比“茶壺里煮餃子,有嘴倒不出”一樣。要想使文章異峰突起,增強文章的可讀性和吸引力,就要打破公式化的桎梏,運用點藝術辯證法。寫好的,為什么專揀好的方面來寫;而寫壞的,就專揀其不好的方面來寫呢,其實這些是可以采取反常的寫法的。如《紅巖》把華子良寫成一個如呆如癡、蓬頭垢面的瘋子,相反益見其高大、完善。《漢書·藝文志》上說的“相反皆成也”就是這個道理。
三、語言簡練,文風樸實
語言是思想的外衣,語言的平淡直接反映了思想的貧弱。語言平淡,文章就難以生動。正如老舍的議論:“文字要寫得簡練,什么叫簡練呢?簡練就是話說得少,而意思包含得多。”“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只不過14個字,可是包含很多情和景。”他又說:“世界上最好的文字,才是最精練的文字,哪怕只有幾個字,別人可是說不出來”,“文字不怕樸實,樸實也會生動,也會有色彩。”簡單、經濟、親切的文字,才是有生命的文字。寫文章應該以簡練的文筆來表達其豐富而深刻的內容,使行文用字簡潔、準確、不啰唆、不拖泥帶水。如朱自清的《春》這篇短而精的文字,創造了春天帶給人間一片生機和歡樂的藝術氣氛。無論寫哪一種景物,作者都善于把握客觀景物的特點:寫風“吹面不寒楊柳風”,寫鳥“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寫牧童的同時,又引出整天嘹亮的短笛,一切都很自然。從大的方面看,描寫出了春天的概貌;從小的方面看,作者又描繪出了許多個別景物的不同美。
四、結構嚴謹,層層深入
如果說主題思想是文章的靈魂,那么結構就是文章的骨架,這就要求文章的結構要講究精巧、在矛盾斗爭中刻畫人物、敘寫事件。文章的結構是否嚴謹、妥當,將直接影響文章主題思想表現效果。如果沒有合理的結構,盡管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十分正確、深刻,所選取的材料十分豐富、典型,也形成不了一篇好文章;即使勉強地拼湊起來,也不能組合成一個既有自身的邏輯性,又有恰當形式的有機整體。
例如,張虎生的《小李莊情結》,這篇文章結構非常嚴謹,而且巧用對比。作者先回憶22年前的仲夏別莊,后寫又回小李以及回到小李莊的所見、所感、所聞,期間又穿插了大段觸景生情的回憶,回憶與思念緊圍“情”字展開,全篇以一個“情”字成功地貫穿起來,使文章結構渾然一體。回憶過去歲月,又自然地把今昔加以對比,自然巧妙,一方面襯托出歷久而彌珍;另一方面也說明小李莊的可喜變化及對十年浩劫的無聲控訴。
文學創作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中國有句古話:“好事多磨”,我們寫文章也應該如此,使以上四個方面在作品中做到有機的結合,從而達到“文似看山不喜平”的文學欣賞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