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已進行了數年。“課改”也已經由一個新名詞轉化成了許多新成果,經過兩年多的實踐,學案式教學在我校已經不是新鮮的名詞了,更多的是探索過程中的總結與反思。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對“學案式教學”也經歷了一個從感知到認知,從觀瞻到嘗試,從嘗試到實踐,從實踐到總結的歷程。
“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是高中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價值。每一次的改革都牽動著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法。怎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怎樣保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怎樣使學生摒棄機械記憶?怎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都是在教育前行的路上每位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在迷茫中,學案教學模式應運而生,這種“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自主式學習為學生提供了新的學習方法,為教師提供了新的教育平臺。
一、學案教學的作用
(一)課前,規范學生的預習
從小學到高中,很多學生不會自主預習課文,茫然地認為語文課的預習就是讀讀課文,根本不做深入的思考。學案教學有效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它給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一個提綱,成為學生的好幫手。
(二)課上,學生對所學內容由“昏昏然”變“昭昭然”
無學案的教學,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意圖、教學程序無從了解,只能在課堂上被動學習。學案教學把所學習的重難點提早告訴學生,讓學生有備而來,有些問題學生在自主預習的過程中就會深入探究。此外,學生會自主互研,找出小組尚不能解決的問題或者提出新的問題。在互研的基礎上,學生利用學案,對所學內容進行整理歸納,構建知識網絡。
(三)課后,有助于學生系統復習
學生可以把每一課的學案都集中起來,這是一份很好的復習資料、備考資料。能實現知識的整合,進而做到溫故而知新。每一課的學案都有重難點,集中到一起就是近期考試的重點,能有效地提高復習的質量。
二、學案教學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學案設計時教師要努力做出高質量的學案,因此,在設計學案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學案必須原創,拒絕炒冷飯
模仿是國人最大的能耐,君不見滿城山寨?都說名師不可仿,教學中,學案設計更需原創,拒絕炒別人吃剩的冷飯。因為我們面對的學情不同,隨便在網上下載某課的學案或是直接沿襲自己固有的學案都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但設計學案并不是閉門造車。我們教研組的學案設計都是在一個月前組長就已經把每位教師的任務分配下去,教師有足夠的時間搜集、整合、創造學案。像對待公開課一樣嚴謹地設計出高水平的學案,又怎會出現像雞肋那樣的情況“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二)學案設計的關鍵是做好學生的“導航”
一篇課文放到學生前面,他可能會在新奇感的基礎上讀懂一些,但是依然會有一些迷茫,教師設計的學案就應該是對教材的二度“編輯”,是學生探究教材的“導航圖”,所以教師鼻血深挖教材,合理拓展教材,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難點,讓自己設計的學案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美味佳肴”。
通過那次公開課我在迷茫的教學中,找到了方向,正所謂“柳暗花明又一村”。學案式教學促我成長。我感受著,嘗試著,努力著,進步著。雖然設計的學案還有許多不足,但已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自己也得到了歷練。設計學案,我在廣泛查找資料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思維、自己的教學方向;檢查學案,我了解學生地認知水平,在課堂教學中有的放矢,提高教學效率;搜集整理學案,我對文本又一次的解讀,能夠把教材讀薄、讀精,真正的吃透教材。
探索出一條好的教學模式需要我們不斷總結、提升。目前,學案式教學在我校尚處于“小荷才露尖尖角”階段,只要我們懷有敬畏之心,對教學的敬畏、對學生成長的敬畏、對學案設計的敬畏,自然會取得好的成果,必然會“映日荷花別樣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