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重視在寫作中運用已積累的語言材料,使課內外閱讀與寫作相聯系,學與用相結合。”學生寫作只有注重多方面積累,才能做到厚積薄發,下筆有神。
一、積累詞匯
從課本中積累。每一篇課文中總會出現一些新的詞句、片段。教學時,我采用“三步曲”讓學生進行積累:(1)課前,充分預習,把自己認為好的詞句、片段畫下來,自由品讀、體會;(2)課內,師生互動,討論交流,加深對優美詞句、片段的理解;(3)課后,摘抄其中優美的詞句、片段,熟讀成誦,融會貫通。
從課外閱讀和傳播媒體中積累。“開卷有益”,我緊緊抓住我班課外閱讀特色,鼓勵學生充分運用學校、家庭、社會的學習資源,平時多看一些課外書籍、報刊、電視,開闊視野,增加新鮮詞匯。可以想象,一個從不看課外書,不看電視的學生,語言是如何貧乏!通過閱讀、觀看來獲取、積累,不但學生的詞匯量增加,思維也自然會活躍起來。
二、積累素材
從書本中積累。一篇篇課文向我們講述著一件件生動的事例,而在這些事例中,有許多是學生們“似曾相識”的。同樣,我們也有見過的事物,經歷過的事情,為什么作者能把它寫下來呢?我在教學時,總是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積累作者的寫作素材,感悟作者的觀察體驗。
從生活中積累。我國的偉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觀”指出:“社會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生活是學生的大課堂,有著用之不盡、取之不竭的寫作素材。《課程標準》對第四學段寫作作了這樣的表述:“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意的表達。”為了讓學生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我讓他們堅持寫周記。每周內容可多可少,寫出自己所經歷的有意義的事和印象深的人,優美的景……周末全班交流,對有意義的內容,學生各抒己見,談體會。經過嘗試,學生受益匪淺。
三、積累寫作方法
學生積累了素材,如何將感性的生活素材轉化為理性的寫作文字是寫作的關鍵。魯迅先生曾說過:“文章應該怎樣寫我說不出來,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多看和練習,此外并無心得和方法。”由此可知,學生無需對寫作方法作系統了解,但我認為感性認識寫作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實現這一認識的重要途徑便是積累。
從“老師”身上積累。這里的“老師”有二:一指書本,一指教師,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不動筆墨不讀書”。每次閱讀,我都讓學生在書中批注。這種批注,有時是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有時便是學生對寫作方法的認識。教師要多寫下水文,以便讓學生積累譴詞造句,選材與立意,層次與段落,詳寫與略寫,開頭與結尾,過渡與照應等寫作方法、技巧。
從學生身上積累。學生的寫作水平參差不齊,大體分為三層:語言生動形象,選材新穎,能靈活運用寫法;語句通順、流暢,選材落俗套,偶爾能借鑒一些寫法;語句不夠通順,表達能力差。針對此,我充分運用學生之間零距離的親密關系樹立榜樣,對學生寫作中某次運用的寫作方法及時表揚。
“胸有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豐富的詞匯,大量的素材,具體的寫作方法,一定會使學生在寫作的天地里辭直意暢,奔馳放達,任憑吞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