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學語文教學來說,培養好學生的聽說能力是素質教育的十分重要的一環。我在多年的高中語文教學中,在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方面曾作過一些摸索,有一些粗淺的認識和未必成熟的心得。為了和廣大語文教師共同作好這項工作,因而不計淺疏,撰成小文,謹問學于同行同道倘能起到引玉的作用,那我就幸甚莫名了。
一、把握好學生說話的心理
高中教師常有這樣的感受,高中生答問發言十分被動勉強,常常“閉口不談”、“啟而不發”,遠沒有小學生、初中生發言那般主動積極。原因何在?這主要在于不了解學生心理,不能因勢疏導所致。有人對這個時期學生心理因素作了研究,提供了以下情況:
1.學生進入高中以后,正經歷著從少年期向青年期的過渡,他們在心理上、生理土已經趨近或開始成熟,自我意識急劇發展,在情緒上出現了內向性和表現性共有的現象。如果我們忽視了這個特點,或只看見其內向性的一面,而忽視其表現性的一面,錯誤地認為高中生說話木來就難,無法更改,因而在教學中采取違背學生心理的簡單做法,就會造成學生不肯說話的“定勢心理”,就會造成越教學生越不說話的惡果。
2.高中時期學生智力和思考問題的方一法已起了很大變化,也正經歷著由“經驗抽象思維”向“理論抽象思維”的過渡、思維的批判性也得到相應的發展,因而他們已懂得了要從多方面看問題,己不滿足現成的理論,對別人的觀點和意見也有一定的批判力。這些變化,為他們進行說話訓練提供了極為有利的心理條件。只要我們啟發得當,內容合適,方法對頭,就會收到好的效果。如果不掌握這一心理特點,還要學生照搬那些簡單的回答、機械地重復,既無難度,也無新意,就必然無法激起學生談話的興趣。
二、教師要高度重視自己的“范”
教師是學生模仿的對象,是學生課堂上的直接影響者。課堂上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洪亮清晰、旋律優美、抑揚頓挫、節奏適中、富有激情,就必然給學生以莫大的感染力,使他們產生聽說的需要,自覺或不白覺地向老師學習,不知不覺中培養和提高著白己的聽說能力和水平二反之,一個語言晦澀、表達力差的教師是不可能培養出聽說能力強的學生的因此,我們語文教師首先得加強自身的修養,努力提高自身的聽說水平,必須如詩人、作家煉字煉句煉意那樣不斷錘煉白己的教學語言,力求做到在演講中“傳道、授業、解惑”,只有這樣,才能為聽說教學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三、創設良好的說話環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環境對人的影響作用巨大。一個好的說話環境,將有利于造成學生聽說的需要,有利于調動學生口頭語言活動的積極性。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來營造學生的說話環境:
1.充分地闡明培養聽說能力的意義,促使人人產生聽說動機。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指出:“在說每一句話,進行每一次談話之前,都是先產生言語的動機——我為什么要說話,這一活動的激情的誘因和需要的源泉是什么。
2.創造多種機會,采用多種形式,讓人人都能說起來。我們每節語文課前五分鐘是學生固定的“三分鐘演講、二分鐘評點”活動時間。“評點”指的是學生聽了同學演講后對其優缺點進行簡要評析。“演講”“評點”既鍛煉了聽、又訓練了說。
3.教師要積極配合,積極參與。多給學生以鼓勵,多“激”少“逼”,多“導”少“斥”,使學生說話有一個和諧而充滿信心的環境。
四、培養學生的成功感
學生(特別是聽說基礎差的學生)在培養聽說能力的過程中有無成功的經驗,對以后能否提高其聽說能力有著十分關鍵的影響作用。若學生有了成功感,則必然產生滿足感、愉悅感,繼而產生下一次要做得更好的積極心理,如此往復,形成良性循環,必然促進聽說能力的迅速增強。反之,學生沒有成功的體驗,所經歷的盡是失敗,則必然會悲觀消沉,自暴自棄,繼而喪失繼續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厭棄學習,久而久之,形成惡性循環,造成聽說能力迅速減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