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考試大綱對文學類文本閱讀的規定是:閱讀鑒賞中外文學作品,了解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手法等。
從08年開始,考試大綱將幾種文體的表述順序進行了調整,把小說放在最前面。順序的調整無論是從文學史地位還是從受眾面的角度來說,都更加合理。近幾年全國每年都有多套試題考查了小說,因此,我們備戰高考現代文閱讀,應該重視對小說的復習。
就小說而言,其三要素——人物、環境、情節——是高考考查的重點。這里,對小說情節型試題及答題技巧做重要探討。
一、高考題例
(08江蘇卷)《侯銀匠》第12題:小說第二段(“侯銀匠中年喪妻……很精到”),對全文情節展開有什么作用?請具體說明。
(09年四川卷)《想像》第15題:這篇小說的故事情節是怎樣展開的?請概括回答。
(11年山東卷)《申丑》第19題:根據小說內容,簡要概括曾大爺的形象特點。
二、思考方向
小說的情節是人物性格形成的依據,人物的性格是在情節的推進和變化中完成并得到體現的,而作品的主題也是隨著情節的發展展現出來的。因此,我們在分析鑒賞某個情節的作用時,主要從該情節對人物形象、主旨、其它情節、構思的作用等方面入手。
(一)從對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來看,情節一般是通過描寫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沖突以及同時引起的人物之間的關系、人物命運的變化來展開的。在情節的展開中,通過描寫人物的外貌、行為和心理狀態,再現活生生的鮮明個性。因此,一定的情節能夠表現一定的人物形象。如《祝福》中祥林嫂再嫁時又是哭又是罵,后來聽了柳媽的話后到土地廟里捐了一條門檻等情節,都充分說明了她是一個受封建迫害很深的農村婦女形象。
(二)從對文章的主旨方面來考查,情節是為文章的主旨服務的。如2010年廣東卷《面包》第18題:小說的主題是什么?請結合全文分析。答案示例:
①小說通過饑荒中妻子維護丈夫尊嚴并為他省下口糧的小故事,不但表現了患難與共的真情,也歌頌了二戰后饑荒中,人們互相砥礪互相關愛的精神。(主題)
②第二段中,妻子已經很明確地判斷出丈夫偷了面包,但她并沒有明言。丈夫在被窩中吃面包,妻子可以安然入睡,也體現了她對丈夫深摯的愛。最后妻子以謊話對謊話,更能體現她對家人和家的深沉的愛。(分析)
(三)從對其它情節、構思上來看,在開頭的故事情節可以起到制造懸念、引人入勝,作鋪墊、埋下伏筆等作用;在中間可能有過渡、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等作用;在結尾有可以交待故事的結局、照應上文、構思精巧、給讀者留下想象的余地等作用。
(四)起線索作用,有時候,故事情節可起到全文的線索作用。如《項鏈》就是以“借項鏈、丟項鏈、還項鏈、談項鏈”為線索的;魯迅的《藥》就是以“買藥、吃藥、談藥、藥效”為線索的。
三、注意綜合考慮
每一種情節的設置,其作用從不同角度來看是不同的,考生應該從多個角度來考察,盡量使答案要點齊全。如2011年高考安徽卷《巴爾塔薩的一個奇特的下午》第14題:小說的結尾部分,寫了從來沒喝過酒的巴爾塔薩喝得酩酊大醉,這樣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據小說,請從兩個不同的角度談談你的見解。答案示例:
(角度一)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醉酒的行為使讀者對勤勞、純樸、善良的巴爾塔薩有了更深的認識,發現他還有愛面子、沖動等性格特點,認識到巴爾塔薩性格的復雜性
(角度二)使情節更為曲折,做好烏籠期待出手卻拒絕賣出烏籠,想賣高價卻無償送出烏籠,這樣的情節本己曲折生勸;“醉酒”讓主人公欠下債務,狼狽不堪,使情節再生波瀾,引人入勝
(角度三)使主題更加豐滿,為滿足一個孩子的快樂送出烏籠,體現了主人公的善良本性,弘揚了善與愛的主題;從沒喝過酒卻喝得酩酊大醉,表現出這個小人物不得不面對現實時的種種無奈,反映出人們的良好愿望與現實生活之間常常存在著矛盾
(角度四)使環境更具典型性,小說中共有三個場景:巴爾塔薩家賞鳥籠,蒙鐵爾家送烏籠和臺球房醉酒,臺球房是唯一的公共場所,醉酒情節把場景從家庭空間轉移到社會空間,集中展示了社會下層百姓真實的生活狀態和心理狀態。
四、規范答題思路
規范答題應按要求作答,一般不僅說出情節設置的作用,還要注意結合具體內容組織語言表達。一般答題要點是:
××情節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現了……
作為小說的三要素,故事情節是小說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考考察的重點內容之一。每一個情節在文中的作用都會涉及多個方面,分析小說情節的作用應多角度思考,讓答案盡可能地齊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