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作文作為近幾年高考的主要命題方式之一,一般由材料、提示語、話題和寫作要求四部分組成,它要求考生圍繞話題進行寫作,真正做到寫自得之見、抒自然之情、顯自在之趣,從而讓考生最大限度地舒展自我,張揚個性。但筆者在閱卷中發現不少考生在話題作文寫作時存在許多的問題,下面就列舉一下這些問題及就其矯正談談自己的看法。
寫作時文無標題。評閱一篇無標題的作文,勞神費力,影響閱卷老師的情緒,必然導致很多的隱性失分。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題好一半文。因此,擬題要精,標題不可或缺。一個獨特而又精當的標題可以一下子抓住閱卷者的心,令其急欲掀起文章的“紅蓋頭”,一窺其內容。
寫作時入題過慢,撇開話題,慷慨陳詞,唯我所好。有的同學下筆千言,離題萬里。寫作時常常偏離給定的話題,不知不覺游離于原話題之外,大談其他話題。當然,這與審題不認真有很大關系。這要求我們要認真審題,始終圍繞給定的話題寫作,考生要善于從較大的話題范圍內選擇某個子話題,切口要小,或敘或議,像打井一樣往深處挖掘,從而獲得理想的分數。
寫作時非驢非馬,文體不明。許多考生錯誤地理解了“淡化文體”的提法,以為“淡化文體”就是不要文體,結果寫成了“四不像”,弄得非驢非馬,令閱卷老師啼笑皆非。因此,考生必須選擇一種自己最擅長的文體,注意突出文體特征,千萬不要一味求新,寫得不倫不類。
寫作時不知“取悅”閱卷老師。有些同學似乎很高傲,覺得作文怎么寫完全是自己的事,這就大錯特錯了。正如作家一樣,一個忽視讀者的作家,一個閉門造車的作家絕對不會有忠實的讀者群。考場作文的構思也這樣,時時注意設置可以取悅閱卷者的“亮點”,必能獲得好的效果。當然不能投機取巧,要靠“內功”取勝。
寫作時刻薄偏激,格調低下。有的同學頭角崢嶸,目空一切,發表言論不顧后果,一副憤世嫉俗的做派。經常在考場作文中對當今的教育制度大加指責,甚至把高考制度與封建科舉制度相提并論。還有的同學可能對老師心懷不滿,在作文中經常針對整個教師群體,指責教師缺乏職業道德,結果可想而知。
寫作時老氣橫秋,看破紅塵。才十八歲就已暮氣沉沉,老氣橫秋,創造力從何談起?哪個高校愿意錄取這樣的學生呢?高考作文的話題通常是社會的正面思想和觀點,因此在考場作文中不露聲色的表現自己的壯志,揮灑自己的青春,是會得到閱卷老師肯定的。
寫作時宿構抄襲,不會創新。抄襲,說得嚴重一點,就是一種偷竊。這樣的文章一旦被查證落實,基礎等級將被定為四等,發展等級為零分。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創新求異,化平凡為神奇,但不能虛假編造,為文造情。
寫作時沒有文化底蘊,語言干癟。十幾年積累的人文素養在作文中要有體現,對世界和中國藝術、哲學等的積累就是你考場作文揮灑思想的源泉,是大學教育起步的前提。一篇有人文底蘊的文章會得到所有人的青睞。考前可重點積累一些世界文化名人的作品、名言和故事等,也可重點了解回顧歷史中具有思想變革、政治變革的時代等。
寫作時書寫潦草,毫無美感。閱卷老師看到的第一印象就是卷面。不過現在的情況與兩年前不同,卷面掃描之后在電腦上要令人賞心悅目,更要求你的字筆力健壯,間構疏朗,字跡清晰,段落分明。很多同學現在很不注意自己的書寫,任意而為,或豪放到上天入地,無規無矩,或婉約到花蕾之未放,辯識不清。當然,臨考了再練字不太實際,那就要求你寫文章時橫平豎直別連筆,清晰可辯,和諧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