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廣西陸川縣的田間地頭、大棚里,時常能見三五人圍坐一團,自發地聚在一起互相學習科學技術,交流心得體會,他們把這種聚會叫做“農民科技沙龍”。目前,在該縣像這種以種養大戶、致富能手為主,農民自發組織起來的沙龍就有數百個。
為了提高農民的科學素養,陸川縣的每個鄉鎮均建成科普活動站和科普志愿者服務站,每個村(社區)都建有專用或合用的科普宣傳欄、科普圖書室,并落實村級科普宣傳員。
另外,陸川縣還圍繞畜牧養殖、果樹管理、綠色農業、科學施肥等農業新技術的推廣應用,組織各行業的科技示范戶對農民進行培訓。這樣,許多渴望技術的農民就自發聚在種養大戶周圍,取長補短,各取所需。
被當地農民稱為“韭菜大王”的珊羅鎮田龍村梁貽文,在韭菜種植、管理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他周圍經常聚集著本村或外地慕名而來的求技農民。在他的影響下,目前,全村已建成了一個頗具特色的千畝連片“萬元田”韭菜基地,很多農民靠種植韭菜發家致富。
珊羅鎮鶴山村的梁天龍是位科學種植的“好把式”,他投資興建的天龍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園,采取現代噴灌設施和配方施肥,采用反季節栽培、無公害栽培和大棚溫室育苗等育苗新技術,效益頗佳,深受群眾歡迎。春耕伊始,許多村民紛紛前來求教取經,他毫不保留地向自己的“追星族”傳經送寶,還把他的示范園作為求學者的實驗基地。“科技明星”的言傳身教,大大激發了陸川農民依靠科技致富的熱情。
而古城鎮長徑村在該村黨支部書記江錫堂養豬致富后,帶領出一批養豬能手。幾年前,長徑村村民江澤軍在江錫堂的大力支持下,在村里辦起了一家上規模的養豬場,按無公害產地環境要求逐步改善生產環境,每年出欄肉豬500頭左右,村民們看到他養豬致富的曙光后,紛紛搞起了家庭小養殖場,該村上規模的大型養殖場達10多家,年出欄肉豬2萬多頭,而科學養殖更是讓他們獲益匪淺。
梁貽文、梁天龍、江錫堂、江澤軍等農民只是陸川帶領大家科技興農的部分典型例子而已。近些年,陸川縣采取多種形式,有計劃、有針對性地抓好農民種、養、加等多方面的實用技術培訓。目前,全縣90%以上的農戶,至少每人掌握了一門以上的實用技術,也涌現出各類“田秀才”、“土專家”以及大量的科技示范戶。
與此同時,陸川縣還積極尋求與外部的農業科技機構合作。2007年8月,陸川縣農業局與甘肅蘭州隴神航天育種研究所合作,將“黑美人”彩色馬鈴薯引入陸川大規模栽培實驗,種植面積320畝。在遭遇了50年一遇的長期低溫冰凍天氣之后,仍然獲得了每畝1500~1800公斤的產量。
廣西陸川縣科協主席江紫藝說,陸川縣的發展規劃要做大做強林下種植、養殖和林下產品加工、林下旅游等產業,建設一批特色林下經濟基地。在這個過程中,農業科技將會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目前,陸川縣科協借助中國名豬(陸川)文化節,依托廣西神龍王和廣西元安元兩大集團,建立了集陸川豬養殖與深加工技術開發體系平臺,建設了科技示范基地和科普服務站,提升了陸川縣農業科技的品位和產品深加工技術水平。在2011年“科普惠農興村計劃”項目中,陸川縣就獲得了三個全國科普惠農的先進單位。
為了推動陸川農業的快速發展,陸川縣立足自身優勢,打造特色品牌農業,采取多項措施引導農民組建專業合作社,組織農民抱團闖市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以來,陸川縣大力發展養雞、養鴨、養豬等農民專業合作社,涌現出大橋鎮陸透養豬村、珊羅鎮田龍韭菜村、沙坡鎮龍灣養雞村等“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的一大批特色產業村,有力地輻射帶動了周邊農戶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