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研究顯示,黑猩猩和猩猩可能會遇到像人類一樣的“中年危機”。
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的研究人員評估了類人猿的幸福。他們發現類人猿在青年時幸福感較高,到中年時下降,到了老年再次上升,這種 “U形曲線”與人類的幸福感非常類似。參與該項研究的專家有心理學家、靈長類學家和經濟學家。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英國愛丁堡大學的心理學家亞歷山大·韋斯博士說:“我們想要測試存在于人類中的年齡與幸福感之間的U形曲線是否也存在于非人類的靈長類動物中。”他希望結果會顯示出類似的曲線,因為人類與黑猩猩和猩猩之間存在密切關系。研究結果顯示,盡管具有不同的社會角色,人類無論男性和女性、黑猩猩和猩猩都有相同的U形曲線。該研究成果為許多后續研究打開了大門,幫助我們更深入了解人類進化的過程,并進一步確認人類和黑猩猩、猩猩和其他猿類具有共同祖先。
□編譯/王芳
鼻細胞移植使癱瘓狗行走
科學家通過給狗注射鼻細胞,使它們從癱瘓狀態可以行走。
實驗狗的脊椎受損,致使后腿不能運動。這項研究是第一次在有殘疾的動物身上進行實驗,而并非在實驗室動物身上做實驗。該研究將狗鼻子里的嗅鞘細胞移除,這些細胞在實驗室里擴增幾個星期。34只寵物狗用來進行研究,將嗅鞘細胞移植到23只狗的損傷部位,其余的作為參照,僅注射中性液體。許多接受了移植手術的狗表現出了相當大的機能改善,能夠在輔助器械的支持下在跑步機上行走,而對照組的后腿機能沒有改善。
英國劍橋大學的科研團隊持謹慎樂觀的態度,認為該成果最終可能會在人類患者的治療上起到一定的作用。羅賓·富蘭克林教授說:“我們相信,該技術可能對人類脊髓損傷的患者有所幫助,能幫助他們恢復一定的運動能力,但如果要恢復所有的功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編譯/王芳
愛因斯坦高智商
或與獨特大腦有關
根據美國科學家得出的一項新研究發現,愛因斯坦的驚人智商可能與他獨特的大腦特征有關。研究指出,愛因斯坦的大腦在整體尺寸和不對稱外形方面雖與普通人相同,但前額皮質、體感皮質、主要運動皮質、頂葉皮質、顳葉皮質和額枕皮質均異于常人。
研究中,科學家將愛因斯坦的大腦與85名普通人的大腦進行了比較,以確定愛因斯坦是否擁有獨特的大腦結構。美國佛羅里達州人類學教授迪安·法爾科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雖然愛因斯坦的大腦在整體尺寸和不對稱外形方面與普通人一樣,但前額皮質、體感皮質、主要運動皮質、頂葉皮質、顳葉皮質和額枕皮質均異于常人。這些特征為他打下堅實的神經學基礎,進而賦予他超凡的視覺空間、數學等方面的能力。”
□編譯/楊孝文
太空筆的“傳說”
了解太空探索史的人一定聽說過這樣一個“傳說”:在上世紀60年代的太空競賽中,美國宇航局投入數百萬美元研發所謂的“太空筆”,可以在零重力下使用,而蘇聯人則選擇了卑微的鉛筆。這個傳說有真也有假,蘇聯人確曾在太空使用鉛筆,但美國人從未投入重金研制太空筆,蘇聯人也是如此。他們最后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美國工程師保羅·費希爾研制的太空筆。
在費希爾的太空筆問世前,美國人鐘情于自動鉛筆,這種鉛筆墨線細,但筆尖容易斷裂,斷裂的筆尖在太空艙內隨處飄動,可能鉆進宇航員的眼睛,甚至有可能進入機器或者電子設備,導致短路或者其他問題。蘇聯的太空探索計劃曾使用油脂鉛筆,但問題是油脂鉛筆準確度差并且不衛生。剝掉的紙變成垃圾,在聯盟號飛船內隨處飄動。此外,任何形式的鉛筆都含有易燃物質。
1965年,工程師保羅·費希爾申請了一項新型筆設計專利,后來簡稱太空筆。其最大革新當屬墨囊,利用加壓氮讓墨水流動,進而使人們在零重力、真空,甚至水下環境寫字成為一種可能。截至1969年,美蘇太空計劃都采用了費希爾的太空筆。費希爾也因為太空筆在商業上大獲成功,直到今天。
□編譯/楊孝文
改造成超人并非不可能
“先生們,我們可以把你們改造成超人。我們差不多快擁有這種技術。”研究人員日前宣布了一個在思想控制電腦領域里的重大突破。這項技術距科幻片《無敵金剛》中使男主角李·美佐斯所飾演角色史蒂夫·奧斯汀變成超人的高科技又近一步。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研究人員已開發出一種把神經信號轉變成比以前更快更準確運動的算法。這套系統依賴于一種植入大腦的硅片,已可使猴子控制電腦光標。這有望有朝一日用在控制假肢上。這項研究的負責人克里希納·謝諾伊表示:“這些發現有望大大改善癱瘓患者的假肢系統性能和穩健性。”
這些研究人員解釋說,一名癱瘓患者想象著移動肢體時,控制運動腦區域的細胞依然十分活躍,會嘗試著令這個失去運動功能的肢體再次活動起來。即使神經損傷或疾病切斷腦和肌肉間的通路,發出信號的區域也常常依然完好無損和保留原有功能。□編譯/楊孝文
科學家發現超級木星 體積是木星13倍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新行星,被稱之為“超級木星”。他們認為這一新發現能夠消除科學家對一個有關行星形成的觀點的分歧,即大型恒星在旋轉的塵埃和氣體盤中孕育出行星。觀測結果證明了這種觀點。
根據位于夏威夷莫納克亞山上口徑8米的日本昴星團望遠鏡進行的觀測,這顆行星的體積是太陽系內最大行星——木星的13倍,所繞行的恒星被稱之為“仙女座K星”。仙女座K星的質量是太陽的2.5倍,距地球170光年。根據科學家的觀測,超級木星的形成方式可能與普通的質量較低的系外行星相同。幼年時期,這顆行星隨著質量的不斷增加在所繞恒星周圍形成一個原行星物質盤。
據悉,超級木星的軌道與太陽系內的行星類似,長度略超海王星。這種軌道形態可能與它的形成過程有關。仙女座K星比較年輕,年齡大約3000萬歲,正進入一個較小行星形成周期。
在發現超級木星前,科學家還發現一顆新行星,被命名為“LkCa 15 b”。它是一顆炙熱原行星,周圍的塵埃和氣體溫度較低,最后落向這顆仍在行程中的行星。LkCa 15 b也將成為一顆與木星類似的氣態巨行星。□編譯/楊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