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體內攝入的塑化劑可以在12至24小時內有一半及其代謝物會隨尿液排出體外,而大部分的塑化劑及其代謝物在24至48小時內由尿液或糞便排出。
塑化劑并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去年上半年的臺灣“塑化劑風波”曾轟動全球,當時受牽連的問題企業有幾百家,影響到的產品有近千種。那么,這次白酒當中被檢測出塑化劑,問題源頭在哪?我們又該如何看待?
11月18日,某財經網站以《致命危機:酒鬼酒塑化劑超標260%》為題,報道了上市企業酒鬼酒的產品在送檢中被檢測出塑化劑。“塑化劑”又一次隆重登場,由于白酒的發酵過程本身不需要添加塑化劑,一時關于塑化劑來源的各種猜測甚囂塵上;另一方面媒體和公眾也在追問,為何直到一年多后,我們才知道這一行業“普遍現象”。
“超標”說法不準確
11月21日下午,記者來到位于西直門外的酒鬼酒專賣店,發現這里雖然還在正常營業,但是沒看見一位前來買酒的顧客。店員說,自從酒鬼酒被查出塑化劑問題后,前來采訪的媒體記者絡繹不絕,顧客卻寥寥無幾。記者看到,店里的酒鬼酒仍在正常銷售,并未下架,“我們在等待國家工商總局的調查結果,然后決定是否下架。”店員說。
11月22日,在酒鬼酒含塑化劑的檢測結果被官方證實后,京城物美、家樂福、沃爾瑪等多家大型超市目前已紛紛撤下酒鬼酒產品。除了實體超市外,京東商城、蘇寧易購等多家電商網站也對酒鬼酒產品予以下架,目前在相關網站上已搜索不到酒鬼酒產品的信息。酒鬼酒塑化劑超標問題已經得到官方證實。
對于白酒中塑化劑的含量,《關于白酒產品塑化劑有關問題的說明》(以下簡稱“說明”)中稱,“高檔白酒含量較高,低檔白酒含量較低”。這似乎有點出乎人們的意料。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在酒鬼酒被曝光檢測出塑化劑問題后,所有與白酒釀造有關的專家集體選擇“沉默”。四川省釀酒研究所副所長、國家級白酒評委楊官榮聽到記者要采訪塑化劑問題,馬上掐斷電話。本來已經答應接受采訪的國家白酒著名專家、國家酒檢中心白酒感官鑒評組組長鐘杰也爽約了。
某食品行業網站“標準”頻道的一位工作人員認為,目前關于塑化劑殘留的標準是《食品容器、包裝材料用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GB 9685-2008 ,但這一標準針對的是食品容器和包裝材料,并不是針對食品本身,對于食品和食品添加劑中的塑化劑殘留,目前只有衛生部的臨時限量函,所以“超標”的說法是不準確的。
塑化劑是白酒行業的潛規則嗎?
人們不禁要問,只有酒鬼酒中含有塑化劑嗎?其他白酒就能夠幸免嗎?中國酒業協會的一則聲明卻非常耐人尋味。
11月19日,中國酒業協會在其官網上,原文刊登了《說明》。此舉本來是為了消除消費者和社會各界心中的疑慮,但“事與愿違”,由于含糊不清、態度曖昧,反而引發了更多的疑問。
《說明》中也稱,通過對白酒生產過程的全面跟蹤、查定,已知白酒生產過程中自身發酵環節不產生塑化劑。那么,“毒物”到底是從哪兒混進酒中的呢?
對此,《說明》如此解釋:“白酒產品中的塑化劑屬于特定遷移,主要源于塑料接酒桶、塑料輸酒管、酒泵進出乳膠管、封酒缸塑料布、成品酒塑料內蓋、成品酒塑料袋包裝、成品酒塑料瓶包裝、成品酒塑料桶包裝等。”
在國家質檢總局等部門接受新華社的專訪中,并沒有提到塑化劑的來源問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監管部門人員告訴記者,通過酒業專家的討論,可以基本排除人為的因素,應該是接觸到塑料用品、器具或者其它環節導致殘留的,目前相關部門正在排查具體環節,但難度很大,因為不同廠家的生產條件、設備都存在差異,甚至生產用水中都可能有塑化劑殘留。
白酒中塑化劑危害并不如飲酒本身
對于塑化劑的危害,在去年臺灣“塑化劑”風波中就已經被公眾所熟知。不過,由于那次事件中是人為添加,其殘留量與此次酒鬼酒中檢測出的不可同日而語。
??最早研究塑化劑問題的臺灣大學食品研究所教授孫璐西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塑化劑的毒性比三聚氰胺大得多。從這兩者的人群每天耐受攝入量(簡稱:TDI)就可以看出,三聚氰胺的TDI為2.5毫克/公斤,而塑化劑的TDI僅為0.02~0.14毫克/公斤,三聚氰胺是它的100多倍。
而根據國外研究推論,成人每天喝濃度15ppm的問題飲料,即一天喝10公升(約29瓶)就會出現睪丸萎縮等癥狀。
不過,孫璐西認為人們也不必非常恐慌。成年人體內攝入的塑化劑可以在12至24小時內有一半及其代謝物會隨尿液排出體外,而大部分的塑化劑及其代謝物在24至48小時內由尿液或糞便排出。
“如果不是持續大量食用,發現后,盡快中斷,風險就會小很多。并且一般民眾也不用擔心或者特別去做檢驗。若是擔心,可以讓小孩多吃富含維生素的蔬果,喝白開水及湯汁等,這都可以加速塑化劑的排出,其后,體內的荷爾蒙即可恢復正常,機體也可以恢復。” 孫璐西強調。
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對塑化劑規定的每日耐受攝入量為每公斤0.025毫克。專家解釋,這意味著體重60公斤的人,如果終生每天攝入塑化劑1.5毫克至8.5毫克,才可能導致明顯的健康損害。
北京朝陽醫院職業病與中毒醫學科主任醫師郝鳳桐認為,盡管鄰苯二甲酸酯在環境中分布廣泛,但是人們的實際接觸遠低于實驗動物的接觸劑量,以媒體報道的酒鬼酒中的鄰苯二甲酸二丁酯含量為例,飲酒者的日常攝入劑量顯然低于動物出現病理變化的實驗劑量。
科學松鼠會作者、食品工程博士云無心指出,一種物質的危害取決于它的劑量與危害關系,以及進入人體的總量,從目前公布的檢測結果看,即使是含量最高的白酒,也要每天喝一兩斤以上、天天喝,才能達到安全標準中的“安全限量”,考慮到酒的攝入量以及酒精對健康的危害,這些塑化劑的影響甚至遠遠小于酒本身。
從塑化劑的性質來說,因為酒精比水更容易讓塑化劑溶出,所以酒中容易含有更多的塑化劑。但另一方面,生活中使用到塑料包裝和塑料容器非常廣泛,比如塑料油桶、食品袋、保鮮膜、輸液管等,都可能添加了塑化劑,這引起了公眾廣泛的擔憂。早在2006年,同濟大學進行的一項調查研究發現,幾乎所有品牌的塑料桶裝食用油中,都含有塑化劑,在未使用塑料容器盛裝的散裝油和固體油中,幾乎找不到塑化劑。
云無心認為,除了涉及塑料包裝、容器的食品行業都要反思,食品行業和主管部門也要對塑化劑的暴露量以及危害劑量關系進行風險評估,并按照評估結果對生產包裝工藝與設備進行指導和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