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會玩的人生活不會乏味;
一個會玩的家庭氣氛不會沉悶;
一個會玩的民族不會缺少創(chuàng)意和生機……
我們想要什么樣的生活,很大程度取決于我們怎么去玩。
會玩的人會生活
“玩”看起來是與生俱來的天性和本領,不知何時正從我們身上悄然失落。
物質(zhì)豐富了,國人的夜晚和假期生活也日益多姿多彩,但卻常有人發(fā)出“不好玩”的嘆息,滋生“玩樂的空虛”。除了度假休閑,日常生活普遍的玩法還停留追求口腹之欲和聲色之樂的層次:官場、商場流行的玩法,是晚上“首場吃飯喝酒,中場洗浴唱歌,下場啤酒夜宵”;年輕人和中年人幾乎只在飯店和娛樂場所消遣;一個家庭中“孩子玩手機游戲,媽媽偷菜種菜,爸爸網(wǎng)游,爺爺奶奶守著電視”是較為普遍的現(xiàn)象。放縱享樂的結果,是身體的“三高”、生活的混亂、家庭的齟齬。
實際上“玩”有著豐富的層次和內(nèi)涵。有些玩,是結合旅游與度假的,需要精心設計安排;有些玩,是調(diào)節(jié)與抒解一些生活節(jié)奏的,可以根據(jù)生活計劃進行;有些玩,只是一些放松與休息,隨時隨地可以展開;而有些玩,則是滿足內(nèi)心最狂熱、完成后就此生無憾的那些夢想……它們帶來精神愉悅、有益健康,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各個空白。
玩需要錢,需要閑,需要開放的尊重個性的環(huán)境,需要社會提供豐富的“玩具”以供選擇,但最需要的是“玩”的能力。
玩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一種精神狀態(tài)。它不取決于你的方式,而關乎你的態(tài)度,只要有度、不放縱、有益身心,就是真正的玩。“會”玩的人,更會品嘗生活的滋味。
玩樂坐標
生活太過一成不變?日子太過安逸平淡?工作太過紛擾忙亂?約會太過乏味索然?不知不覺越垂越低的是肩膀,負荷越來越多,渾身充滿無力感,閉上眼睛都不用害怕會走錯房間,整日只能埋首于電腦前,MSN、電玩或睡覺是稀有的休閑,兩個人獨處只剩大眼瞪小眼,不看兩相厭,要逃離這難堪的悲慘,唯一的解藥就是——玩!
無時不是玩樂時。可是,玩來玩去,玩得夠全方位嗎?有些活動,是平日,隨時隨地可玩,有些活動則必須以一生的時間好好去玩;有些活動,是溫和而舒爽的,有些活動,則是狂放而刺激的。有些活動則有延展性,可從平日變成一生,也可從溫和變成狂放。
如果我們以平日、一生為X軸,以溫和、狂野為Y軸,可將玩分為四大區(qū)。請你找出紙筆,或者打開電腦記事本,寫下平常的休閑活動五十種,以及今生想做的五十件事情,然后,開始一項項分類,在你的檢視清單中,是不是有很多項目都落在第一個區(qū)域中?
第1區(qū)
平日可做的,溫和而安靜地玩
慢跑、爬山、游泳、看電影、聽音樂、看電視、睡覺……
第2區(qū)
平日可做的,狂放而恣意地玩
沖浪、滑翔、風帆、攀巖、溯溪、野營……
第3區(qū)
一生可做的,溫和而安靜地玩
收藏、樂器、健身、養(yǎng)花、畫畫以及所有健康的嗜好……
第4區(qū)
一生可做的,狂放而異想地玩
環(huán)游世界80天、太空旅程(如果可能的話)、辭職做一件事……
如何玩PART 1
平日可做的 溫和而安靜地玩
除了維持生命的必需活動之外,其他時間,都可以玩,比方說,慢跑、爬山、煮咖啡、游泳、看電影、聽音樂、看電視、打打小牌、周末看展覽、宴客、睡覺、打游戲、旅游……總而言之,就是屬于不會耗費太多時間、體力,是可以在其他勞動之后,暫時舒緩身心的玩耍。這區(qū)的活動大約是最貼近生活的,可是往往所獲得的滿足也是比較淺層、即時而又較不持久,但是卻也是忙碌擾攘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成分。
你可以這樣玩:
讀書、上網(wǎng)、聽音樂、玩樂器: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一個人有一個人的樂趣,大家一起也有交流的樂趣。
便餐聚會:作為一個圈子里的人,大家定期輪番當東道主,邀請其他家庭做客聚會。食物由各參與者自己準備,享受美食的同時也營造了輕松的交流環(huán)境。東道主如果提供了啤酒飲料,飲用的人也會象征性地付一筆錢。這種休閑方式隨意自如、經(jīng)濟壓力小,圈子生命力持久。
音樂會:去音樂會已成為許多國家周末固定節(jié)目。周末和節(jié)假日,除了劇院有固定演出,各樂團也會到各地做露天巡回演出,票價低廉甚至免費。因此常出現(xiàn)巡演會那天舉鎮(zhèn)參加的盛況。如在德國,就有柏林森林音樂會、萊比錫音樂會、新年音樂會、德累斯頓音樂會等。
家庭游戲:72%的美國家庭都在玩游戲。美國的家庭游戲分兩種。一種是社區(qū)家庭游戲。每個社區(qū)都有家庭游戲小組,可以自己與熟識的家庭一起組建,也可以通過各招募廣告找到組織,游戲內(nèi)容以親子游戲為主。一種是家庭成員一起玩的游戲,各種桌游和電子游戲是主流。
發(fā)呆:是的,什么都不做,就那么呆著也是一種玩。其實發(fā)呆的只是你的身體,你的頭腦,此刻得到最充分的休憩和愉悅。
每個假期都不虛度
2010年中秋節(jié)剛過,文雯做生意的大表哥挨家挨戶打電話通知:外婆雖然快八十歲了,但身體硬朗,趁著她還能到處轉悠,今年干脆我出錢,請全家人到廈門去過國慶節(jié)!
現(xiàn)在過長假,家家戶戶都會出去旅行,但文家是個有近三十口人的大家庭,幾十年來首次全家游,是一件影響力巨大的莊嚴大事。尤其是文雯的奶奶,在近八十高齡時終于有了坐飛機、出遠門的機會。
這次玩,不僅讓家里的退休族開闊了眼界,讓上班族得到放松,讓平時各忙各的幾家人拉近了距離,也讓平時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孩子們過了把下廚癮。入住的酒店特別向孩子們推出了免費西點制作活動,孩子們在西點師的指導下學習制作曲奇餅。長假歸來,平時各忙各的幾家人在旅行中拉近了距離,收獲滿滿的同時大家也有遺憾:這樣的盛行畢竟不會每年都有。
▲照片記錄了文雯全家出游的美好瞬間。
如何玩PART 2
平日可做的 狂放而恣意地玩
是更狂放不羈、更恣意妄為、更放松的玩,有時候也帶有幾分冒險、幾分創(chuàng)意、幾許勇氣,溢出日常行為軌跡。不需要規(guī)范,只追求極限。對于懶散不得的人,需要尋求刺激、發(fā)泄壓力、釋放能量、消耗大量體力、腦力的活動,絕對是最有效的振奮劑,超越極限、挑戰(zhàn)巔峰,一如工作上的嚴謹,再兼有技術上的磨練,追求卓越的刺激,沖浪、滑翔、風帆、攀巖、溯溪、野營等等,是滿足、超越自我的不二法門。
你可以這樣玩:
和鴕鳥一起奔跑:澳洲近年來風行的運動娛樂項目。一些飼養(yǎng)鴕鳥的家庭把遛寵與跑步結合,與鴕鳥賽跑時,“陪跑”的鴕鳥會耐心地陪著主人做長跑訓練,減少了人在長跑中的寂寞。但最受小孩子歡迎的項目還是乘坐鴕鳥拉的四輪車在原野上兜風。
樂跳:Leisure dive,放松一跳。刺激之余保證了安全更能跳個開心。樂跳不限場合不限人數(shù),跳橋跳懸崖,單人跳戀人跳全班同學一起跳,3米跳10米跳50米也能跳,去年大熱的樂跳是“泳池懸浮”,在落水前的霎時定格身姿,擺出最無厘頭的搞笑姿勢,這種活動一出現(xiàn)立即在全球幾十個國家風靡。
各種照:從小清新的“日本少女懸浮照”,到重口味的“未婚夫妻大戰(zhàn)僵尸、忍者訂婚照”,再到無厘頭的“各種挑戰(zhàn)極限伏地挺照”,本是年輕人圖個好玩的創(chuàng)意之舉,流行之后中老年們也加入其中,愛旅游的他們不惜自毀形象推出了“各種旅游搞怪照”。
“孔雀們”的玩法
眼看又到春節(jié),西安碑林區(qū)照例要組織群眾演出,消息還沒公布,下轄的小春街居委會辦公室迎來居民趙元順一家的毛遂自薦:“我們家又準備了個歌舞節(jié)目,你看今年我們能不能上?”
趙家人把自己那點藝術細胞挖出了120%的潛力,就圖個樂活。趙賢至老太太74歲,京劇票友,早7點就去公園吊嗓子,遇到有人圍觀,表演得就更起勁。小孫女的性格像奶奶,一進小學競選班干部時就搶文娛委員當。趙元順在廠工會抓宣傳工作,對上臺演出更是熟門熟路。
本是把表演當個業(yè)余愛好玩一玩的一家人,如今對上臺演出這事比念書、工作還認真。單打獨斗的演出也不能滿足一家人的玩性,2011年趙賢至去西安電視臺報名“中國達人秀”的海選,“這個有意思,好玩。”她對組織報名的工作人員說,“如果不來表演下,我就會像掉毛的孔雀。”
▲在中國,像趙元順一家這樣愛表演的家庭并不少。
如何玩PART 3
一生可做的 溫和而安靜地玩
刻意的玩,終究比不上打從心底自然的玩來得徹底。這是一種精神的培養(yǎng),比方說,金庸筆下的周伯通,即使自己一個人在荒島上,也都能因為玩左右捕擊,而發(fā)明出特別的武功招數(shù)。如果他沒有悠然自得的玩心,大概就只能苦悶終老。塔莎常常身穿自己縫紉的復古裙,享受一耕一鋤。孩子們問她,你一生肯定都很辛苦吧?她說,完全不是這回事呢,我一向以度假般的態(tài)度過著人生,每天,每分,每秒,我都在享受啊。
這一種玩是一種無入而不自得的閑適,興之所至心向往之的玩,比方說,收藏絕不只是一時興起,三分鐘熱度。“嗜好”的玩,需要投注更多的耐力與心力。當“玩”已經(jīng)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有不可分割的完整,保證生命就精彩可期。
你可以這樣玩:
健身:男性可以玩柔道、跆拳道、劍術、射箭、騎馬,女性可以練瑜伽、肚皮舞、鋼管舞、舍賓等等。培養(yǎng)一個愛好,并且堅持下去,這本身就充滿樂趣,更不要說它帶來的其他效應。
繪畫、下棋等、園藝、插花、茶道等:隨著興趣的不斷持續(xù)深入,你會玩出“愛好者”、“達人”、“大師”等稱號。是相當陶冶情操的玩項目,在許多國家它們還成為文化。一個能把玩耍的技藝融入生活的人,必定也懂得生活的真樂趣。
DIY:同樣低門檻、豐富內(nèi)涵的休閑愛好。衣食住行幾乎都可以納入DIY的愛好項目中。不管是縫紉編織刺繡,還是木工漆工雕工,DIY代表的不只是綠色環(huán)保健康概念,還是一種淳樸的生活原則:少索取、不浪費。
自己動手的樂趣
袁娜是個大忙人。除了工作,花在DIY上的時間也不少。作為杭州論壇生活版的版主,本城小有名字的生活達人,袁娜已經(jīng)把9歲的女兒培養(yǎng)成了DIY接班人。女兒做完作業(yè),也不吵著要看電視玩電腦,在媽媽那里總能找到最新最潮的驚喜。簡單的有十字繡、手工縫制布娃娃、茶杯墊靠墊類,難一點的,有串珠首飾、自制唇膏潔面皂等。陽臺上的菜園更是一家人通力合作的成果,運土、買菜籽秧苗、澆水、施肥、除蟲,欣欣向榮的綠色陽臺有那么一點“塔娜奶奶花園”的味道。
最開始的DIY是為了環(huán)保健康,新聞天天報道食品安全問題,袁娜干脆學著自產(chǎn)自銷,從最簡單的自制酸奶做起,純手工無添加劑的味道讓母女倆迷上自己動手的樂趣,于是又到處搜集配方,在家自釀葡萄酒、烘烤西點。網(wǎng)上那么多資訊,一輩子都不怕沒得玩的。
如今母女倆最喜歡一起看教育頻道的一檔關于DIY的節(jié)目。電視里,老外主持人教小朋友把廢報紙揉成小丑,把卷紙筒變成筆筒;電視外,大朋友小朋友正襟危坐,有模有樣地學。
▲周末,袁娜常帶著女兒和朋友全家一起玩田園生活。
如何玩PART4
一生可做的 狂放而異想地玩
一生之中,除了無入而不自得的輕松自在,也該有不受限、幾近瘋狂、偉大的玩,是傾盡畢生之力,放開全身枷鎖,比方說,努力去實踐不做一定會遺憾、不太容易做的夢想,以前是環(huán)游世界八十天,未來可能是太空旅程。許許多多的探險家,就是最佳實例,他們也許耗盡畢生積蓄,也許就這么消失在旅途中,但是那是完全不會后悔的一趟旅程。相對來說,終生投入工作反倒忘了人生樂趣,或者想要實現(xiàn)卻已經(jīng)剩下不多時間,可能是許多人會碰到的遺憾。
你可以這樣玩:
探險:去人跡罕至處發(fā)現(xiàn)大自然的秘密。許多探險家都有一份真正的職業(yè),但洞窟、懸崖、海底、峽谷、戈壁沙漠,發(fā)現(xiàn)的樂趣比工作本身更激發(fā)他們的熱情。最基礎的探險者是驢友。
登山、航海:16歲英國少年征服了世界第二高峰,14歲美國少女成功獨自穿越大西洋……這種玩以征服和挑戰(zhàn)極限為目的,危險度高,對玩家的綜合素質(zhì)要求苛刻。
COSPLAY:在中國,角色扮演愛好者通常是年輕人,但在國外,玩家分布各個年齡段,中青年上班族撐起cosplay的大半個天。支持他們把這項玩樂堅持下去的,是對漫畫和游戲英雄們幾十年如一日的愛。
夢想的下一站,倫敦
在常人眼里,上官小乖并不算“乖”。一個大齡單身女青年,沒正式工作,沒成家打算,還玩得那么瘋。
2009年1月1日,這個瘋狂的新鮮失業(yè)女青年覺得自己在城市里呆不下去了,“我得去旅行,這個念頭天天在腦子里跳,再不走它就要打碎我的頭沖出去。”
這是上官小乖沖向夢想的第一步,她帶走了所有的積蓄7000元,只因為有朋友跟她說:去越南,那里不需要簽證。沒有任何經(jīng)驗,就憑讀過一本日本背包客寫的游記,上官小乖跟著資深客們一路招手搭便車、一路就走遍了東南亞。13個月后,這只菜鳥竟然有模有樣地學著老鳥們的樣子,用了三個月的時間獨自從越南回到云南,再游到了深圳。
第二次旅行開始于2011年3月,隊友是她在第一次旅行中當“沙發(fā)客”時認識的新西蘭友人吉米。“希望通過環(huán)游中國的旅行,為“半邊天基金”募捐到2萬美金,捐獻給中國福利院的孩子。”吉米通過媒體說。這個瘋狂的念頭與上官小乖一拍即合。為了這次旅行,她特地考了摩托車駕照,自駕游成了她的摩托車處女航。歷時102天的環(huán)游,路途中只有孤獨的兩人,因為各自駕駛的摩托車巨大的轟隆聲,他們聽不見對方的話。上官小乖品到了旅行的另一種苦中作樂的滋味。
“我已經(jīng)停不下來了,當你習慣了自由,就很難再回到城市生活的牢籠中,你很輕易就能找到再出發(fā)的理由,去看世界,你的心是屬于整個世界的。”
上官小乖的下一個目標是倫敦,騎摩托車去看倫敦奧運會。資金的問題依舊糾纏著她,她下意識就會厚著臉皮去抓住一切籌措旅游金的機會,“為夢想什么的,總得要付出點代價。”
▲駕摩托去倫敦是上官小乖下一個瘋狂夢想。
看別人怎么玩
“車鞋”SpnKix:還未正式上市的遙控動力鞋,外型似普通的單排輪滑鞋。它是美國小伙彼得崔德瑞被堵車和無停車位搞毛了的發(fā)明。本是作為短途旅行的代步工具,但第一批樣品已經(jīng)成為玩家們的新寵:既能暴走,又能當冰鞋,還能當遙控“車”玩。
上天入地玩拼字:對玩家來說,所有紀念日都是玩的理由。為慶祝Scrabble拼字游戲誕生60周年,美國兩名跳傘運動員在4000米高空進行了一場快速Scrabble拼字比賽;另一對拼字“骨粉”夫妻則在海下20米深處慢條斯理地比賽,任鯊魚在身邊打醬油。
背媳婦比賽:國內(nèi)舉辦的類似比賽與之相比,純粹是小孩子過家家。來源于搶婚風俗的背媳婦比賽已經(jīng)成為芬蘭小鎮(zhèn)松卡耶爾維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來自世界各地的地區(qū)背媳婦冠軍齊聚一堂,扛著老婆、或不是老婆的女朋友、或者連女朋友都不算的女鄰居們,跑完水、陸、沙共計253.5米的障礙賽道。令芬蘭人尷尬的是,鄰國愛沙尼亞的選手們憑借自創(chuàng)動作已經(jīng)連續(xù)幾年奪冠了。
真爺們比賽:英國人堅信真的猛士,單靠背老婆是體現(xiàn)不出來的。2011年,他們發(fā)明了真爺們比賽,吸引了五大洲近3000名爺們參賽,選手們需要在火焰中奔跑,穿越齊腰深的沼澤地,在帶刀片的鐵絲網(wǎng)下爬行,躍入冰冷的湖中……讓舉辦方哭笑不得的是,幾十名婦女同志高喊“男女平等”的口號也強行參賽了,并且成績都還不錯。
PS的夫妻新玩法:美國人莎拉和薩德勞倫斯是最快樂最幽默最會玩的夫妻。為給平淡的夫妻生活增加一些樂趣,他們用單反相機和Photoshop軟件創(chuàng)造了很多超現(xiàn)實形式的照片,用漫畫般夸張的手法記錄夫妻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巧妙而有趣。把這些照片放到一起來看,簡直就像一部歡鬧的夫妻賀歲片。
西班牙Bunyol 番茄節(jié)
世界上最大的番茄大戰(zhàn)。每年8月下旬,成千上萬市民涌入街頭,相互拋擲番茄,在1個小時內(nèi)數(shù)以噸計的番茄被消耗。
韓國保寧泥漿節(jié)
在泥漿節(jié)上,人們互相涂抹泥漿,把自己弄的“臟兮兮”,不僅可以體驗泥漿帶來的清涼和舒適,更能排解內(nèi)心壓抑。
德國慕尼黑啤酒節(jié)
在每年9月最后一個星期至10月第一個星期舉行,歷時半月之久。節(jié)日期間,年輕人穿上傳統(tǒng)服裝縱情狂歡,情侶們翩翩起舞,老人們淺酌徐飲。
印度彩色胡里節(jié)
春天是病毒性感冒和發(fā)熱的高峰期,在這一天,印度、哇亞那、尼泊爾等地的人們互相投擲彩色粉末和水,寓意為驅散疾病、歡迎新春到來。
英國追逐奶酪節(jié)
每年5月舉辦,節(jié)日源于英國古代,參賽選手們必須追逐一個從山上滾下來的巨大“奶酪輪”,勝利者將能夠擁有它。
俄國 Maslentitsa狂歡節(jié)
這是俄羅斯的民間節(jié)日。在長達一周的節(jié)日里,人們走親訪友、點篝火唱歌、砌雪堡、擲雪球、騎馬,互相追打以示慶祝。
意大利威尼斯賽船節(jié)
每年9月份第一個星期日的下午,賽船節(jié)就會在貫穿威尼斯城的大運河上開賽。這是全年若干次賽船活動中最為隆重、最為熱鬧的一次。
美國家庭節(jié)
美國“家庭節(jié)”在每年九月最后一個雙休日舉行,是家長帶孩子輕松愉快地活動的節(jié)日。活動中,從頭至尾都是孩子們的各種文娛節(jié)目表演,或者在各個活動點進行自己所喜愛的活動。
能愛能工作 還要能夠玩
文/陳嘉新(臺大精神科醫(yī)師)
在我的門診經(jīng)歷中,經(jīng)常會問求診者一個問題:“最近玩得怎么樣?”
有趣的是,如果還沒結婚的病人,還會用“玩”這個字形容自己工作以外的活動;結了婚的病人,則往往用“休閑”去形容這些行為,至于“玩”,通常是指跟小孩子與家人一起出去郊游或旅行。然而,就選擇用字的心理學來說,“玩”與“休閑”其實有不同的涵義:休閑是辛勞工作的相對詞,換句話說,這些結了婚的男人常將生活當成是一種消耗體力、折損精神的事情,如果能在工作之外求得一些時間,往往要求的是“休息”、“閑散”;而“玩”是一種需要經(jīng)營,需要投入的生活,對這些規(guī)律工作的已婚族來說,“玩”本身可能比工作更加辛苦,更加令人緊張,達不到放松的效果。
玩是生活的一部分
對于小孩子來說,“玩”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同時也是養(yǎng)成社會習性、心理發(fā)展的重要活動。有些發(fā)展障礙,在游玩的過程中往往可以看見某些特定的模式,例如說自閉癥的小朋友,自己一個人就可以打轉個半天也不覺得累,或者是重復一些固定化的行為;注意力缺損的過動兒則因為注意不持久,往往容易由于粗心的操作而弄壞了玩具,或者是在游玩中動作過大而傷了別人或自己;智力障礙的小朋友則很明顯地沒有辦法跟自己生理年齡接近的其他小孩玩,而逐漸跟生理年齡比自己小的人玩在一起,或者說只能從事比較簡單的游戲。這些都是瞥見小孩子心智活動的好機會,所以小兒科或兒童心智科門診永遠會布置成一個玩具場,醫(yī)師的口袋里也常常放著貼紙和小玩具。有一次我聽完一個小病人跟我仔細介紹完口袋怪獸的數(shù)十種變化之后,訝異地問他說:“你怎么都記得什么獸會變成什么獸啊?”小朋友張大著澄亮的眼睛說:“家里都沒有人陪我玩啊,我每天都看好幾個小時的卡通……”
寂寞的小孩至少還有一堆變來變?nèi)サ墓肢F娃娃陪伴,長大之后呢?當這些長大的小孩子不再把“玩”當成生活的一部分時,他們要么就是將“玩”這個字留給自己的小孩,或者就完完全全忘記自己還有玩的權利。成人的世界似乎只有工作與休閑,沒有可以宣稱游玩是合法的空間。以前精神分析將人的心理健康定義為“能愛能工作”,如今我倒是想加上另一項條件:能夠玩。
什么人玩什么鳥
成年人的“玩”當然有很多種,不限于繞圈或者玩具車,能夠選擇的方式也比古人多了許多,游玩本身成為一種新興的產(chǎn)業(yè)。然而這樣的現(xiàn)象倒讓我們看見當前資本運作的方式:一方面將游玩與休閑獨立成一種可以商業(yè)化的產(chǎn)業(yè),另一方面卻又讓日常的工作充斥著更強烈的勞力或智力付出。于是我們看到游玩/休閑硬生生地與工作切分開來,各自成為資本掌握的對象。“玩”從隨心所欲的活動,成為必須仔細計算的投資事項。就像俗話說的,“什么人玩什么鳥”,“玩”這件事情本身就代表著身份與地位,也同樣受到經(jīng)濟情勢的影響。所以我的病人終究會跟我說:“玩?那太累了吧!”
玩是一種精神治療
玩是一種創(chuàng)意,是一種生活的脫略,更是一種精神的治療。一百多年前,精神醫(yī)學界還在爭議某些神經(jīng)癥病人是應該進行“休息治療”還是應該“勞動治療”,如今已走進后現(xiàn)代的我們,應該要超越這種休息/工作、疲倦/恢復的簡單二分法。真正的玩既不是休息,也不會疲倦。
玩的療效在于:它完全是“享受取向”的行為,換句話說,不在于累不累,也不必區(qū)分是工作之內(nèi)或之外的活動;玩的定義就是“放”,只要有“放”,什么都好玩。對于某些強迫性格的人,這個“放”字訣就非常困難,這些人有太強的道德感(或者用精神分析的術語來說,超我的力量太大),所以要讓他們“放”得下來,還真是不容易。我有時會促狹地問這一類的朋友:“嘿,你到底有沒有做什么事情會樂到失控的?”然后就可以看他們擠眉弄眼,局促不安。
對這些人來說,“玩”所蘊含的越界意識顯然不是他們可以承受的;問題是,我們也早就過了疆界分明的時代,越界不盡然是項罪惡,反而可能是個人的利多。所以我前面說健康的心理除了能愛,能工作以外,還得加上能夠玩這項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