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道吸煙有害健康,卻一次次燃燒生命;知道鍛煉和規律作息有益,卻反復放縱自己;知道狗血劇中的愛情虛幻,卻偏愛追到深夜欲罷不能;知道跟錯的人戀愛只會被一再傷害,卻不能揮刀斬情絲……是的,你就像一個極聰明的傻子,知道如何把握積極美好,卻總無法自控地著迷于生活中的各種虐。
心理學家說,人類都有那么點兒不和諧的欲望,想要有悖常理地去體驗一些痛苦和刺激。究竟因何生出這種找虐的小心理?不妨跟著本文來個大透析。
貨真價實的虐
虐,是個流行于網絡的衍生詞,最初出自讓男女主角相互折磨、內心痛苦的網絡小說。被網民更多地應用后,泛指人們明知一些不利身心健康、卻偏興致勃勃地對其作出選擇的行為,也有點小調侃意味。好比特別喜歡狗血電視劇的人,明知其中生離死別的情節并不能給愛情婚姻帶來有效參考,卻仍喜歡邊沉醉其中愴然涕下,邊對旁人說“虐到我了”來表達此種心情。
某大型網絡社區“我愛狗血劇小組”里的活躍分子Amy Lee,現實中是個已經結婚兩年的瑜伽教練。今年29歲的她坦言,自己很喜歡看狗血劇,而且越狗血越好。越脫離現實就越有吐槽價值。
聽起來像是一種對荒誕情節的輕松調侃,但隨著采訪深入,Amy也承認,在看狗血劇時通常會自我代入。
“我是看港臺言情劇長大的,小時候,對劇中的漂亮女主角非常羨慕,羨慕她們總被富有又英俊的男主角癡戀。而這種事在現實中發生的幾率幾乎為零。所以我那時就經常幻想,自己就是那些或出身卑微或得了絕癥、遭到男方家庭嫌棄的悲情女主角,兩人經過重重誤會和阻擾,最終迎來情比金堅的大團圓結局。在這個過程中,每次幻想到被迫分離的悲慘處境,我心里就很難受,還會忍不住哭出來,哈哈,這就是典型的沒事兒找虐啊。”
說到這里,Amy不好意思地笑笑:“雖然現在不至于這么幼稚,但也還是會被一些情節虐到,特別是看韓劇時,經常又哭又笑的。遇到看上癮就欲罷不能,連做飯掃除等家務都統統推給老公,一定要等老公忍無可忍地發脾氣了,我才會收斂一點。”沉迷虛幻的影視劇情節,隨著劇中人物情緒起伏,直至影響現實家庭生活,這種貨真價實的虐,顯然已給周圍的人帶來了困擾。而除了追捧狗血劇外,那些該死的、令人沉迷的各種虐,不正是這樣,一次次挑戰著人們自控的底線嗎?
偏向虎山行
如果人們肯認真觀察自己,就會發現多少有點虐的氣質。就算沒有與悲情劇共鳴的習慣,熬夜打游戲、通宵玩麻將甚至過度飲酒作樂也是十分普遍的找虐現象。
為什么明知山有虎還偏向虎山行?在本次對身邊人的抽樣調查中,多數人都普遍認為因為個人興趣而找虐無傷大雅,只是一種能讓自己享受其中的刺激體驗,與別人無關,于自己,似乎也不會糟糕到哪里去。當然,也有一些人道出了是因為苛求完美或轉移壓力而找虐的實情。
36歲的岳一山,是一家大型餐飲企業的運營總監。從小被父母灌輸競爭意識的他,念書時就各科成績優異。進入社會后,更是感覺到各方面的激烈競爭,為了自我提升,他幾乎是親友眼中的考試控。做市場營銷的妻子甚至也受到他的影響,雖然沒報考相關職稱,但經常自費參加一些相關培訓。
岳一山說,考前花大量時間進行計劃、復習,甚至臨考前通宵背題,對他而言都是為了享受拿到證書的那刻的喜悅,所以這個找虐的過程,他并不覺得有什么不妥。
心理專家胡季認為,各種虐之所以迷死人,因為它對人們的當下處境,即生活和心理狀態的確有積極的作用。比如和被藝術加工乃至夸張后的影視文學作品共情,不單單是悲情劇,也包含提供生活方式和探討人生價值的作品,這些都會給平淡生活帶來調劑作用,給一些原本就感情豐富、熱愛幻想,同時充滿探知欲望的人,帶來正向的刺激和啟發。
而對于追求卓越,自我要求過高的人,有目的地找虐并達成目標,也會幫助他們實現自我認同,在越來越自信的狀態中獲得更多的成就和喜悅。
胡季談到:“不過凡事皆有度,就像我們心理學上常常提到的‘樹立邊界’。任何使人感覺良好的虐,都不能一味沉溺其中,我們得明白它的界限在何處,否則生活和情緒就會失控。再喜歡對著韓劇幻想,也不能為此茶飯不思,家事不管。而對自己要求再嚴格,也不能苛求細節,或對沒有完成的目標耿耿于懷,畢竟失敗的體驗,也是我們需要接納自己的重要經歷。”
“而且,還要注意一種最危險的找的體會,在某一時期,或者債務不順,或者工作不順,又或者戀愛婚姻也不順,人們在抑郁狀態下,就很容易自暴自棄地拼命加班、暴飲暴食、借酒澆愁、甚至墮入一些危險的性游戲也不是沒有可能。這就是真正危害身心健康、對家庭關系不利的自虐,影響是非常消極的。”
也就是說,當你偏向虎山行、選擇和各種虐深情牽手時,一定要正確判斷當下處境,并把握界限,否則迷人的虐將后患無窮。
和自控做朋友
對于一些不大愿意改變的事,人們總愛說,我就是沒有辦法。這句話也常被用在已經越界的找虐上,而事情往往并沒到無能為力的地步,所以有時并非不能自控,而是不想自控。
“我今年34歲,男友比我小十歲,交往兩年多,吵架無數次,動不動就提分手。雖然最后都是他哄我后重歸于好,但我們彼此都很清楚,這種架已經吵成了一觸即發的模式——他認為我的很多情緒都是不必要的無理取鬧,知道什么話、什么行為可以輕易觸怒我,讓我因為感覺到傷害而憤怒;而我則就想他順著我的意思來,也一次次挑戰他的底線。”
虐,就是轉移壓力。相信每個人都有這樣資深媒體人吳沁沁,骨子里是個非常浪漫文藝的人,她享受戀情,卻不能容忍男友不解風情,兩人之間就一直存在著一種相互虐的惡循環。
“最近一次我給他電話,問他,如果我有事,他會否不顧一切地趕來我身邊?他說我不知道能不能跟老板請到假,我心里的火就上來了。當時我爸腦溢血,我突然就有種怕父親有個萬一,卻還沒看見我成家的恐懼。為此我們又吵,他說事情分輕重緩急,我無端做假設十分莫名其妙。
我內心其實也知道,我的行為給彼此帶來了困擾,但當時真的很想他能安慰我,給我些勇氣。”
知道問題出在哪里,卻站在個人立場不肯自控,很多時候都是因為對自我的無限放大,習慣性使用對抗的姿態,忘記了完全可以選擇和自控做朋友。
吳沁沁說,這次爭吵后,她突然發現和男友一再互虐,是因為自己一再逃避著姐弟戀的不安之處。而自控,其實就意味著接納自我和現狀,這不僅是只接納理想面,而是要學會面對一切負面狀態,去解決,甚至妥協,內心才能抵達平靜。
沒事兒找找虐
有時候我們找虐,跟找愛和找樂如出一轍,是為了滿足所缺失的內心需求。比如宣泄某種情緒,或實現自我價值的追求,甚至純粹只是追隨他人覺得新鮮好玩。總之,這是一種由內至外的注意力轉移。
然而在一些虐中,我們的轉移行為可并不單純。比如稍有風吹草動就懷疑伴侶不忠、身體不適就反復就
醫、事情不順就懷疑人生不停抽煙酗酒甚至自傷自殘……這些更深層次的心理原因,是人們以往或許曾有過刻骨銘心的分離、遺棄、甚至低自尊的經歷,于是沒有建立很好的安全感,產生的強迫性恐懼所致。
這些心理隱疾,并不能通過注意力轉移達到良性的效果。這更類似于一種逃避和麻醉,無法自我接納,就意味著自我修通這條路四面都是圍墻。我們可以嘗試去找令人不快的原因,究竟是為了什么而感覺痛苦?重新掀開傷口的確會再次鮮血淋漓,但其內在卻能讓人進行清晰的自我認識和自我重建。
可以通過記錄的方式,寫下一切想被轉移的不良情緒,看看它們的相似程度,這有助于我們發現問題的根源來自何處;也可以找可靠的親友傾訴,訴說,是一種良好的治愈方式,其中肯定與否定都將幫助我們得知當下的情緒和心態需求,更加真實地貼近內心。甚至,可以尋求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幫忙。
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找虐的積極面,并對它善加利用。就好比當精神疲憊地結束一項持久的工作后,任性一下選個周末通宵K歌乃至通宵看片,然后再蒙頭大睡,醒后會覺得精神無比輕松。但這也并不意味著每次狀態不佳的良藥,值得不顧身體健康去反復持續。
不論遇到什么不開心的事,都建議你挑個不擅長但適合的運動,或挑戰一個自認最笨手笨腳的行為當作興趣,花更多時間專注于此地進行“自虐”,久而久之的成效一定會讓你會心一笑。只要不過分,記著,沒事兒找找虐挺好。
(乾能心理教育心理咨詢師、婚姻咨詢師劉懿儀對本文亦有幫助)
ASK:網友問專家,我虐嗎?
問:我工作很累。累到極致的時候,不是立馬回家撲上床睡覺,而是強撐著去游泳館游個5000米。我對這種累上加累的感覺很著迷,不知道這種自虐有沒有壞處?(by:加加的嘉)
答:你用的“著迷”這個詞,說明這種方式必定給你帶來身心上的某種滿足。只要不影響正常的身體狀況,問題不大。
問:念書時,我常常熬夜背題;工作后,我常常熬夜加班。反正做什么都比別人付出得多,很自虐吧?但我就為了聽到我媽表揚我。(by:絕對零度)
答:直接告訴媽媽,你需要她的認同與表揚。或者每次艱辛付出的時候,都提醒自己是為了得到媽媽的認同,想想媽媽的認同會給你帶來什么感覺,然后看看會有什么變化。
問:我總是懷疑老公對我不忠,不停找茬又拿不到證據,搞得自己也很抑郁。但每次的懷疑不攻自破后,我又會為老公的忠誠度覺得很滿足。(by:錢多多)
答:反復求證一個人的忠貞,是嚴重缺乏安全感的表現。也許你以往被類似經歷傷害過,但不論哪種情況,都問問自己害怕的究竟是什么?如果你需要從丈夫那里獲得勇氣,來幫助自己消除不安,建議向他
坦白你最不安的是什么,兩人一起找到能達成一致的解決方案。
問:我對在身體上文身和穿孔很癡迷,這是自虐嗎?(by:Vivienne)
答:如果這種自虐讓你很快樂很開心甚至引以為Fashion,只要不對他人造成困擾,那就這樣吧。
問:我是個全職主婦。我喜歡“回收”家
人不要的東西廢物利用,也喜歡在家中無人的中午一個人廚房解決剩菜剩飯。朋友都說我干嘛這么自虐,總把好的給家人,壞的給自己。但我覺得還好啊,我真的自虐嗎?(by:喜妹)
答:自己的生活并不由他人的價值觀評定呢,自己覺得還好就OK。如果感覺糾結,可以了解下自己這么做的動機是什么,有人是出于愛,有人則是為了用奉獻實現自我價值感。
問:不餓,卻總在吃,體重降不下來,心里又很著急。還有比我更虐的人嗎?(by:泡泡)
答:放下食物,去做放松訓練。練習時閉上眼睛想象正在進食,仔細體會吃的感受。也許吃,只是用來填補你內心的缺失,別著急吃,先問問自己到底想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