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年來,國內寵物食品一直按照飼料標準進行管控,行業針對性標準的缺失成為寵物食品市場良莠不齊的致因之一。所幸近兩年來農業部已經開始召集各方專家參與討論制定國內寵物食品行業標準,這為國內寵物食品行業帶來新的希望。
國內自主制造寵物食品源自20世紀90年代,至今已經走過近20個年頭,期間經歷了引進國外技術、自主研發、提高管理、提升品質監管等多個發展階段,許多品牌已經在技術和質量上趨于成熟穩定。但縱觀國內寵物食品市場,依然是進口糧占盡優勢,只有在低端市場和小包裝類別中,國產食品才稍稍能夠抗衡進口寵物食品。隨著人用食品的安全問題被層層曝光,養寵人在無奈于自己口中的食物是否安全之余也開始關注寵物食物的安全性。而食品安全性的認定必然是國家和行業層面的行為,這種行為背后必須有一整套科學合理的規范和標準來作為衡量的標桿,如此才能在一個公平公正的體系下給消費者以選擇。同時,這套規范和標準也可以幫助市場淘汰不合格的產品,避免消費者購買到危害寵物生命安全的食物。
遺憾的是,在國內,行業規范的步伐遠遠沒有趕上生產的步伐。而在規范不嚴的情況下,國產寵物食品甚至已經上了國外養寵人選購的“黑名單”。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于2007年首次對來自中國的寵物用雞肉干發出警告,以回應收到的美國國內養寵人的眾多投訴,并于2008年發出第2次警告。及至2011年時,投訴個案再度增加,當局于是發出第3次警告,并要求養犬人向當局及時匯報任何因寵物食品而引起的事故。雖然事件涉及的品牌并非國內品牌,但因其原料來自國內或制造過程在國內進行,導致國外養寵人對“中國制造”四個字不寒而栗,更有養犬人團體發起集體抵制中國制造寵物食品的抗議活動,這些都從側面反映了國內寵物食品制造業因缺乏嚴格的監管和合理的行業標準而引發的混亂局面。
現行的國內寵物食品質量標準
相比美國寵物產業,中國的寵物食品產業依然屬于初期階段,在國家規范層面并沒有針對性的統一法律法規來規范各個企業的生產。目前國內的寵物食品在農業部的分類中歸于“飼料”類,由飼料部門監管,參照的標準也是現有的《飼料標簽》、《飼料衛生標準》和2012年5月1日剛實施的《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其中《飼料標簽》是對最終成品的包裝上需要注明的內容的強制性規范,防止因包裝上的標注不當或標注含有欺詐性而誤導消費者。《飼料標簽》中規定生產廠家必須在包裝上標明用來加工飼料產品使用的主要原料名稱以及添加劑、載體和稀釋劑名稱;對那些起重要作用的添加劑原料(如含硒原料)和用于代替某種營養成分的特殊替代品(如尿素)或用于誘發畜禽特殊生理功能的物品(如調味劑),均應作為主要原料予以標明。各種原料的名稱,原則上以具體名稱標出,原料含有有毒有害物質時,則必須標出具體品名。在監督檢查時,質監部門按標簽上明示的原料組成進行監督檢驗,一經發現事實與標簽上明示的不符,即按《產品質量法》等有關法律法規進行處罰。《飼料衛生標準》則對包括鉻、鉛、汞、黃曲霉毒素B1、沙門氏菌在內的17種重金屬和有毒有害物質在魚、豬、禽類飼料及其飼料添加劑中的最高含量一一做了規定。而新近頒布實施的《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則是面向廣大養殖業飼料生產者和使用者發布的有關生產、銷售和使用方面的共計48條管理性法規,其中包括對新研發的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的審定和登記制度、對進口飼料及添加劑的成分檢測及審定登記制度、設立飼料及添加劑生產企業的登記制度和生產包裝規定、飼料及添加劑經營者的經營資質和銷售規范以及地方監管機構的監管制度等等。上述三個標準法規雖然在內容上涵蓋了從生產到包裝再至經營的整個管控流程,但其面對的對象都是傳統養殖產業,對于作為日常消費食品的寵物食品來說,在衛生標準中并沒有特別分類,因此廠家和管理部門只能夠參照豬、禽飼料及添加劑的衛生標準,同樣在《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中,對于養殖者使用不合格飼料的處罰也顯然不適用于一般養犬人。
美國寵物食品行業標準如何煉成
事實證明,如果國內寵物食品生產廠僅僅遵循現有的三個飼料標準進行生產加工、檢測和包裝,將可能面臨與國際標準不符而遭進口拒絕的尷尬。2011年12月國內有94個批次的食品被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拒絕進口,拒絕的原因包括19項,其中排在前四位的被拒原因是:全部或部分含有污穢或其它不適于食用的物質;獸藥殘留;含三聚氰胺;標簽錯誤或令人費解。19項中有8項涉及生產與衛生標準不合格,11項則是因為包裝未滿足美國寵物食品行業規范。
另一方面,在進口寵物食品占有巨大市場占有率的形勢下,消費者越來越習慣于國外食品包裝上規范的配料清單、飼喂指引及營養成分介紹,但這些也并非國外生產廠家隨意編纂,而是背后有嚴格的行業規范在進行統一監管,使得這些數據和分析真實可信。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國內廠商還僅僅是按照飼料標準來包裝,不論從專業度還是從消費心理上都無法占取市場優勢。面對出口與本地消費趨勢的雙重壓力,國內大部分寵物食品生產廠家選擇了在遵循國內飼料標準的同時采用美國寵物行業標準規范,但這種雙重標準使得國產寵物食品行業內的差異進一步增大,甚至一些小的生產廠干脆投機取巧,放棄飼料檢測標準,完全照搬美國寵物食品的標準以此來冒充自己產品的成分配方,這導致了國內寵物食品行業競爭混亂,質量良莠不齊的混亂局面。
解決雙重標準和法律灰色地帶的最佳辦法就是盡快建立與國際標準接軌、真正適合現代寵物消費市場的行業規范,但這顯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事實上,即便是在美國這樣一個寵物產業極早興盛起來的國家,寵物食品行業統—規范的建立背后涉及的部門和機構遠比國內復雜和多元。
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負責所有在美生產銷售的食品與藥品的監管工作,同時其下屬的獸藥中心(Center for Veterinary Medicine,簡稱CVM)則負責制定動物食品標準,值得一提的是獸藥中心的LOGO中有明確的犬與貓的形象,這說明他們雖然在架構上與國內農業部下屬的獸醫局相似,但他們面對的對象并不僅僅是傳統養殖業。CVM在美國寵物食品行業標準的制定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目前國內大部分廠商所遵循的一項美國寵物食品標準是由美國飼料管控協會(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Feed Control Officials,簡稱AAFCO)制定的。AAFCO是一個獨立于政府的行業非盈利機構,在制定行業標準的過程中,AAFCO將受標準影響的所有利益相關者分為四個組別共同討論標準的內容。這四個組別分別是:負責立定標準的政府官員;CVM官員及部分其他聯邦監管機構代表;在AAFCO監管范圍內的寵物食品生產廠家代表;公眾組。四個組別中前兩個組在最終審議行業標準時享有投票權,后兩組雖然沒有直接投票權,但可以通過建議和游說影響最終的標準制定。2007年,CVM與AAFCO簽訂《了解備忘錄》,正式確立AAFCO標準為美國寵物食品統一的行業標準,所有的生產廠都必須嚴格遵照AAFCO的認可配方目錄來生產寵物食品,同時遵循AAFCO對于食品包裝注明內容的嚴格規范。如果有廠家要增加新的配方到寵物食品中,必須向AAFCO提出申請,AAFCO會聯合CVM共同成立評估小組,對廠商提供的新配方材料的各項檢測報告進行評估審閱,合格的配方將出現在AAFCO第二年更新的認可配方目錄中,不合格的則會禁止全行業任何一家生產廠商使用。
多方參與討論制定國內行業新標準
AAFCO標準為美國寵物食品市場帶來了統一的“行業表達法”,這種表達法不僅是規范的,也是易于消費者理解的。消費者不會再被廠商或專業或虛幻的產品介紹所引導,廠商也不必費勁腦汁想在包裝介紹上如何高人一籌,而是更多地將精力轉向配方研發和糧食質量提升,這種對供求雙方的影響使得美國寵物食品行業獲得了凈化,優勝劣汰一目了然。
國內的廠商也早已看到了統一標準的重要性。“作為廠家我們希望有一個完善的行業標準,這樣就可以避免有企業投機取巧、鉆空子。標準的制定完善可以讓企業有章可尋,有利于創造一個良好的、公開、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有利于寵物行業的快速、持續發展。”在上海擁有自主研發與實驗基地的福貝寵物食品公司創始人汪迎春這樣說道。而作為整個寵物食品行業的官方管理部門,農業部的畜牧獸醫司內飼料管理部門也意識到國內寵物食品市場正進入快速發展期,訂立新的專門性行業標準刻不容緩。為此,農業部的飼料管理部門在2010年在北京召開了全國寵物飼料(食品)專業委員會的籌備會議,于2011年在湖北宜昌召開了寵物飼料(食品)專業委員會的成立大會并成立了全國飼料工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寵物飼料(食品)工作組,專門研究制定國內寵物食品標準。在專業委員會成員中,包含了來自農業大學的科研學者、來自全國飼料工業協會的代表及來自國內、國外知名寵物食品生產商的代表,他們將從各自的理論和操作層面出發,討論完善現有的生產標準并最終形成針對寵物食品生產的行業新標準。
新標準,大影響
雖然目前有關新的國內寵物食品標準何時出臺還沒有明確的時間表,但對于那些一直致力于趕超國外品牌的國內生產廠家來說,他們十分清楚行業與市場將面臨何種變化。“國內寵物食品標準的出臺可以規范目前的市場行為,生產企業要為本企業生產制造的寵物食品的質量和食品安全承擔責任。新標準的出臺,他們(生產商)要對原料的進貨標準進行把關,提高原料的質量標準,這樣他們的生產成本會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增加。”汪迎春預測道。
此外,一個行業標準的樹立與監管部門的有力管控息息相關,目前國內飼料行業內對于標準就劃分為國家強制標準、建議性標準、地方區域性標準等多套標準,不同區域的監管力度也不盡相同,這也是滋生市場混亂的原因之一。未來是否會統一這些標準目前還尚未明確,但針對管理部門的監管力度和監管流程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的加強是不容置疑的改善方向。新標準的出臺也可能會引起一輪對行業內不合格廠家的清洗,不合格的產品也會浮出水面,管理部門除了運用現有的官方抽檢手段去監管,是否能夠建立面向更廣泛消費者的行之有效的投訴舉報方案,對于接到的投訴事件又是否能夠快速地做出管控,迅速地將市場內的不合格產品下架,督促和要求廠商召回問題產品并作出回應,這些種種都在考驗著包括管理部門和生產者對于規范化后的市場的適應能力。“新標準的出臺會參照食品標準的監管機制,一旦發現產品存在質量問題就必須啟動召回機制,生產廠商也必須具備更強的危機公關能力。”
無規矩不成方圓,統一的專業標準的制定有助于市場良好機制的建立,國外寵物食品市場的成熟運作離不開行業標準的指導和規范,而對于國內處于上升發展期的寵物市場來說,具有針對性的標準將有助行業向著正確的方向快速發展。雖然目前標準仍在討論階段,但至少我們能夠看到籠罩在國內寵物食品行業之上的陰霾正在慢慢散去,至少行業上下已經為此邁出了第一步,相信眾人期待的規范、公平、秩序的寵物食品行業已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