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各種藝術基金忽然風起云涌地出現,2011年被稱為“中國藝術基金元年”。市場各種如私募股權、信托等名目繁多的藝術基金逐一出現。再加上文交所事件的沸沸揚揚,去年所有媒體都開始關注藝術品金融化的話題,藝術基金于是成為當前藝術市場最受關注的熱點。于是,周圍手中只要有點錢或是本來做投資、私募的朋友都開始說:我們也來做個藝術基金吧!許多原本要投資于房地產、股票的資本忽然發現又有了新去處。大批原本做證券金融私募的人也都宣稱將引進各種指數、市場分析模塊、漲跌區間等量化標準來操作藝術基金。一時間,藝術品仿佛全都金融化了。
藝術基金有投資性的、有融資性的;有銀行發的、有信托發的、有以私募股權形式來做的,當然是種金融理財產品。但是,別忘了,藝術基金的投資標的可是藝術品。最終能讓藝術基金獲利的關鍵因素,不是金融知識與市場分析,而是真正能判斷藝術品價格漲跌的能力。因為國內目前藝術基金的投資期限多為2#12316;3年而已,基金操盤者不但要能判斷藝術品未來的漲跌,甚至得分辨出一件作品在短期內是否有上漲的潛力。要有這種判斷力,除了需要具備藝術史知識,對藝術品的美學價值有獨立判斷之外,更需要能發現藝術品潛在價值的能力。潛在的藝術價值就是價格的未來性。基金只有能掌握未來性才能獲利。
光是這樣還不夠,還得人面廣、人脈多,一得有多方得知市場消息面的能力,二要有掌握作品來源與去處的關系。也就是說,要有渠道能找到好作品,這好作品的價格還得相對低廉,且要在適當的時間買入,才能有優渥的獲利。如果只會在拍賣會上找作品,光買方傭金就得花至少10%以上,會大大侵蝕收益率。買還算簡單,更關鍵的是還要在合適的價位和適當的時間賣出去,才能有高回報。“適當的時間”是指鑒于每支藝術基金都有嚴格投資時限的要求,2#12316;5年不等,所以每件藝術品的銷售以及最后基金的整體退出,都得踩對時間點。這就需要投資者對市場生態十分熟稔,能掌握隨時起伏的市場動態。總之,需要有估值能力。
除此之外,還必須具備鑒別能力。因為基金投資一旦買到假貨,立刻血本無歸,還談什么收益率?所以能否判斷真偽更是基金操盤者的關鍵能力。判斷真偽需要有充分的藝術收藏史相關知識,從不同的方面,例如創作風格、創作方式、是否流傳有緒、來源清晰等方面做出判斷。
所以要具備這些操盤能力,至少需要7#12316;10年以上的行業經驗,而且曾有在藝術市場進出的買手經驗。如果不具備以上條件與能力,只是想橫向移植金融的分析模塊來作藝術基金,無異癡人說夢,等于在拿投資人的錢開玩笑。
所以,我一直認為,藝術基金絕對是中國藝術品金融化的重要角色,對藝術市場未來的良性發展影響甚深。但如果一群不懂的人,帶著大量資金入市,只是攪渾了這池水,反而是藝術市場未來極大的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