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年度人物
作為武漢美術館的館長,樊楓具備了在藝術家身份之外更多一層的繁雜的社會溝通關系,他總是無比忙碌地在不同的地域和地域,以及大大小小的座談會和美術館之間飛來飛去。“如果說只創作思考不操心雜事兒,或者是專務雜事不去思考,也許都會輕松許多。”樊楓表示,他所有的采訪都是在見縫插針的過程中抽出時間完成的,“藝術家和社會活動者,我是兩樣都占全了,非常的分精力。”
作為身兼二角的特殊定位身份,樊楓自然也能深刻體察與均衡二者之間的關系。藝術家需專心務實創作,而美術館館長的身份更為多元,兼顧了策展、宣傳和與外界溝通的職能。簡言之,如何讓藝術家更好地展示自己,如何讓城市來全面地接納藝術家。
2012年在宣傳部的各種號召下,武漢也開始將經濟發展的外力背后的內核——城市精神面貌的提升擺上了日程。武漢市內大大小小各種公立私立的美術館也或多或少地為城市的藝術生態注入了新鮮的活力。“武漢的美術館是一種獨立的城市空間,能夠引起大眾對文化的關注。”樊楓表示,正在新建的武漢地鐵會加速城市運行的步伐,也是全新的樞紐方式,“我們會把藝術的氛圍傳達到地鐵當中,比如通過各種海報和資訊,給交通樞紐增添獨特的藝術色彩,感受到城市的文化氛圍。”
樊楓表示,在武漢美術館對公眾的服務區,一直未被開展全面。“民眾覺得藝術離生活遙遠,只是一個觀念的問題。其實藝術是生活中密不可分的,發展到最好的狀態應該是自然而然地變成其生活的一部分。”樊楓說,美術館的配套設施和服務,類似展覽的延伸——藝術品銷售,公眾的藝術鑒賞與學習,都是可以被提升上日程的。更多體現城市文明內涵的東西,需要慢慢的發掘。
2012年,武漢美術館的品牌,“水墨文章”系列展覽的第二回“筆法維度”是樊楓投入諸多并相對滿足的一個展。展中也有他本人的城市水墨系列,極簡的黑白墨色表現了他心目中的城市印象。數年來,樊楓創作了近300幅反映城市建筑的中國畫,而其中有相當部分是表現武漢這座城市的建筑風貌,地標性的黃鶴樓、龜山電視塔、長江大橋、晴川橋等特色建筑都出現在他的畫作中。2013年將至,在個人創作方面,樊楓打算補充近幾年對城市的感悟和新的體驗。“我的城市系列會改變一下次序,變為‘驛站’。當然,這系列的作品還是屬于都市水墨的一部分,”樊楓說,自己的“懷城”城市水墨系列的展覽會陸續在黑龍江美術館,陜西省美術館繼續巡回展出,但“驛站”的主題是在對城市系列的感悟后衍生出的新畫題。“人是穿梭于城市之間的,在交換轉變空間領域中尋找自己的生存環境。特別是十八大以后,鄉村變城鎮,城鎮人口已經超過了農村人口了。社會轉型期,傳統的農業大國正在脫離農村而轉向城市狀態。”樊楓說,城市給每個人的生活帶來改變,而將自己未來的新系列命名為“驛站”,則是“懷城”系列的升華,“從一個城市遷徙到另一個城市,城市也變成了‘驛站’,人像候鳥一般永不停息,這是發展的必然現象。”
城市能夠讓生活變得更美好,不僅僅在于便捷的交通,衣食住行的資源豐富,物質條件的發達只是某一個層面。每個城市若沒有自己的文化積淀和別樣風貌,也會變得流于表面而毫無差異了。各種藝術展覽和文化活動,某一方面體現了學術的高度,但更多的則是人類的思維和意識形態在交流傳達的過程中,體現了不俗且不同的城市意向。樊楓說,在美術館的展覽中,引入類似2012年“圖與詞”這類哲學、觀念藝術性質的展覽,雖然初期上較為生僻,但受眾在接觸這些觀念的過程中也會讓自己的思維方式發生改變。“也許很多時候,這些開路的工作得要美術館來承擔起來,人們總是會在發展中一步步的變化的。”
不久前,2012年的“中美文化交流論壇”活動,樊楓作為美術館館長的身份參與,與美國各大博物館的負責人有過直面的交流,其中不伐有類似美國大都會博物館這樣的頂級Museum。在當下,不同地域的資源交流與整合是城市與城市之間精神面貌的碰撞,從中帶來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藝術機構之間的溝通是必須的,”樊楓說,“這一次的文化交流論壇,是美國主動和中國握手,在資源整合的平臺上的平等對話,機會是非常難得的。”在樊楓看來,雖然號稱自己有著5千年的文化,但文化水準能否可以走向世界與之匹配抗衡還是一個問題。大到展覽的策劃,小到美術館的服務細節的具體設計,美術館面臨的挑戰還是巨大的。“美術館的展覽交流并不是簡單的呈示,而是不同文化之間的對撞和交流。我們本土的藝術家太多都只追逐商業的利益,從宏觀上是無法影響世界的。”
樊楓介紹到此次參與“中美文化交流論壇”的相關情況,作為一個只有兩百年多年歷史的“新興國家”,美國最新的一個美術館也建立于1953年,運作已有一個世紀甚至更久遠的博物館比比皆是。站在歷史的角度,無論是藏品還是建筑他們都會保護得非常好,也注意吸納各種優秀文明。“市場所引導的文化需求和產業如何發展健康,取決于本地研究體系的開展狀態前提,還需要時間發展到一定的程度。世界格局沖突的產生是不可避免的,我們一定要審視自己傳統的文化體系,在交流中反思。”
對于美術館的運行和展覽的拖延,樊楓坦言最大障礙就是雙方文化交流的經費。“政府的財政撥款是有限的,演藝類文化交流相對較多,但是對要求較高的視覺藝術則比較滯后。”樊楓說,“文化項目,特別是博物館這種帶有公益性質的文化項目藝術類,政府很難做到一年拿出1-2000萬來做這個事情。武漢的藝術市場目前也多半是混亂的,無論是收藏還是別的方面各種良莠不齊。”相比較一線城市,武漢還有不小的差距。在上海,類似世博會的中國館變成中華藝術宮這種文化項目,投入的資金都是巨大的。“首先上海市的財政收入很好,有足夠的資金來運作;其次不像武漢,現在才剛剛試運行第一條地鐵線路,上海的這類基礎工程很早就建立完畢,資金自然就輪到了文化產業。武漢現在是在求發展,各種基礎建設工程都很龐大,可支配給文化領域的資金也非常有限,機會和環境都是和城市的經濟緊密相關的。”
而在美國,博物館均為基金會來管理。政府和基金會共同在博物館的運作上投入資金,其質量和模式都發展良好。美國的文化生態良好,中產階級普遍藝術素養良好。美國的博物館分為不收費的常設展,和需要收取費用的特展。“特展不是宣揚普世價值和大眾性的藝術,一定是比較專業,服務于那些對藝術有探究和深入渴望的人受眾。”樊楓介紹,小型的特展在博物館都是有門票收入的。常設展免費,但特展往往都有門票價格,數額相當可觀。“因為這種小范圍的特展是為特定人群的需求服務,綜合了學術研究和策劃者相當多的心血付出,收取費用,理所應當。而在目前的中國,還停留在公益性質的鼓勵大家都來美術館看展的階段,要發展到大家習慣并愿意為文化付費的程度,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距離要走。”
談及未來一年博物館的發展,樊楓期待能在自主性策劃下,為本省的當代優秀藝術家,提供更多的展示機會。他期待通過對展覽審慎緊密的策劃,能夠使美術館更貼近城市生活。“我希望美術館的存在是有意義的。如果說對一個在‘驛站’中的人,他生活在這個城市的這幾年,美術館能成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留下了美好的記憶;當他遷徙到下一個‘驛站’的時候,覺得上一座城市的美術館是他生活中值得留戀的部分,這就是美術館最珍貴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