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企業運營單元中,無論個體還是組織,都希望業績在穩定中持續增長,這是持續成功之道。《銷售與市場》高級研究員、本土知名專家為您揭開——
《銷量為王》、《持續增長》和《讓增長改變命運》既代表著金煥民、劉春雄兩位老師對企業營銷業績研究的三個階段,同時,也是企業追求業績的三種境界。
在三部書中,《持續增長》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
《銷量為王》主要研究和提供企業發展初級階段提升業績的思路和方法。沒有銷量,一切免談。沒有業績做基礎,企業根據就無法生存,更談不上什么發展。
假如說《銷量為王》主要注重的是銷售“數量”,主要注重市場拓展和產品推廣,那么,《讓增長改變命運》注重的則是銷量的“質量”。引導企業通過關注銷量的質量,從外延擴張向內涵發展轉變。中國企業在相當長時間內“一紅就死”,各領風騷三五年原因正是有銷量無質量,銷量的增長無法有效地轉化為企業的進步和發展。
而企業的銷售從數量向質量轉化,一個重要的基礎就是企業業績能夠“持續增長”。只有在持續增長的基礎上,企業才有耐心、有空間,相對從容地關注營銷質量,否則,就只能為生存而苦苦掙扎。
《持續增長》一書從邏輯上強調一種嚴謹科學的思考方式,那就是“三個層面思維方式”。
第一,產品的三個層面。
第一層面是波士頓產品矩陣中所說的金牛產品,這是企業業績的基礎。沒有金牛產品,企業的業績就不會穩定,更談不上什么持續增長。金牛產品不但是企業業績穩固的基礎,同時也是業績增長的基礎。
第二個層面是波士頓產品矩陣中所說的明星產品。相對于支撐今天增長的金牛產品,明星產品代表的是明天增長的潛力。那些一紅就死的企業,究其根本原因,就是金牛產品增長乏力并隨之演變為瘦狗產品,而明星產品又沒有培育出來。
因此,對企業來說,所謂營銷,關鍵并不在于如何讓金牛更牛,而是打造明星產品。讓金牛最大限度地產生業績,那是銷售的任務。
第三個層面則是顧客需求研究和產品對應的產品研發。這類“產品”,在波士頓產品矩陣中,被稱為“兒童”。而對于“兒童”,是個如何“優生優育”的問題。
也只有從“娃娃抓起”,企業的產品才能形成完整的三個層面。產品是營銷的基礎,抓好三個層面,企業就擁有了一個堅實的營銷基礎。企業興也產品,衰也產品。抓好產品,企業的營銷就不會出現大的問題。
第二,市場的三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根據地市場。
第二個層面:成長中的市場。
第三個層面:新進入的市場。
其思維邏輯,與產品的三個層面是一脈相承的,稍有不同的是市場的“單位”。是縣級市場、地市級市場或者是省級市場,甚至國家級市場?企業業績增長的絕對額,正是與“市場單位”休戚相關的。
第三,人才的三個層面。
第一層面:精英。
第二層面:骨干。
第三層面:新人。
精英當然很重要。但精英成長空間有限,而且最容易固步自封的恰恰是精英。骨干是企業的“腰”,骨干的規模和骨干的進步速度,決定著企業業績的增長速度。精英太少,新人太弱,骨干是增長的中堅力量。
當然,精英、骨干和新人的層次也是一個判斷的重要指標。分析和把握這個問題,最起碼,應有行業高度,即在行業框架內看待這個問題。否則,就會陷入坐井觀天的狹隘之中。
第四,技術的三個層面。
第一層面:成熟技術。
第二層面:新導入的技術。
第三層面:正在研究中的技術。
技術一旦成熟,既意味著高效率,也同時意味著即將過時。只要沒有技術導入和技術研究,無論企業技術今天多么領先,落后都是不可避免的。
第五,業務的三個層面。
企業未必一定要跨行業經營,但必須規避業務過于單一。以中國家電行業為例,那些單一做冰箱、洗衣機和空調的企業,大多出了問題。
第一層面:主導業務。
第二層面:成長中的業務。
第三層面:即將導入的業務。
若企業不能超越產品,上升到業務發展戰略的高度審視企業增長空間,很可能會出現主導業務很健康,很有競爭力,但企業增長卻乏力的局面。
企業是一種只有在增長中才能夠生存的社會組織。這不是一個企業家個人有沒有野心的問題。野心過大,揠苗助長,企業會出問題;不思進取、四平八穩,企業也會出問題。
圍繞上述問題,《持續增長》既給出了方法,也自然地帶出了路徑。
值得一提的是,該書的適應面可以從營銷高管一直到業務員、老板到普通員工。因為任何層面、任何性質的工作都可以劃分為三個層面。
編輯:海容hairong031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