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2日,就像“蝴蝶效應”一樣,從遙遠的斯德哥爾摩傳來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立即在中國大江南北掀起一場風暴。
在全國媒體鋪天蓋地的報道中,很難讓人不產生這樣的幻覺——莫言要被瘋狂消費了。然而,人們吃驚地發現,“莫言效應”并沒有持續發酵。在短短10天的時間里,“莫言熱”就迅速消退了。這次風暴,僅僅是清理了市面上8萬冊左右的莫言庫存圖書而已。
事實上,中國人具有很強的諾貝爾文學獎情結。這項世界頂級的獎項每年開獎之前,都會引發一輪熱潮,而只要出現一絲交集,人們都會興奮不已。當莫言真的把它帶回中國后,現在只能用“冷遇”形容它。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當下的局面?
沒有運作能力的代理書商
莫言獲獎早有先兆。2012年5月,北京一家書商精典博維突然買斷了莫言在中國內地所有作品,包含新作品及延伸品的出版權。
但是,這家公司顯然對“大事件營銷”缺乏經驗,或是做事不夠投入。在半年時間里,沒有做本該有的前期策劃和包裝,當莫言風暴掀起之后,也沒有后期鋪貨和宣傳。最終,造成了市場斷層,讀者消費莫言無從著手。錯過了最好的營銷時機,“莫言效應”已經很難產生新的高度。
至今,人們只看到這家公司放了一顆“衛星”——精典博維聲稱,將盡全力推出莫言全集,一共20本書,平均價格在30元左右,平均起印數在30萬本左右。以此計算,莫言全集總的起印數將高達600萬本,總的理論銷售額在1.8億元左右。
殊不知,莫言作品中銷量最好的是獲得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的《蛙》,只有20萬冊。在中國圖書市場普遍不景氣的局面下,這已堪稱“天量”。以當前莫言的號召力,他的圖書平均每年的銷量大致可維持在20萬?30萬冊。簡而言之,精典博維要賣出600萬本莫言圖書,可能要耗費20年以上的時間。
這也是我們已經在媒體上看到的一個“邏輯笑話”:剛剛才說莫言的版稅收入買不起一套房子,轉眼間他又成了千萬富翁——因為參照國內一線作家可拿到10%以上的版稅收入,精典博維把未來的理論加印量也算上,莫言終于可以拿到將近3000萬元的版稅收入了。
然而,這些算的都是“紙上財富”,當不得真,不靠譜。對此,莫言最為清醒。剛剛獲獎時,莫言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提到,這次獲獎促成的人們重新回歸閱讀的風氣估計一個月就會過去,甚至更短,然后一切又都回歸到正常。
莫言與讀者缺乏互動
在莫言營銷中,最大的硬傷是與讀者缺乏互動。
莫言獲獎后,只發了一條微博,沒有回復。10月12日之后,莫言的新浪微博增加了60萬粉絲。相比之下,同樣獲得世界級榮譽,運動員孫楊在拿到奧運金牌之后,他的新浪微博增加了600萬粉絲,是莫言的10倍。
目前,莫言的粉絲為188萬,孫楊的粉絲為1200萬,中國作家首富郭敬明的粉絲為1589萬。
莫言微博上的身份認證,除了原有的“作家莫言”,最近新加了一行字:“2012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這還是新浪網的工作人員主動幫莫言加上去的。
身為作家,文字見長,最能引發共鳴。莫言營銷中,這些優勢未能得到有效發揮。自然,網絡上也沒有引發“莫言體”熱。假如莫言能夠與《紅高粱》導演張藝謀、女主角鞏俐等進行微博互動,引發的“莫言熱”可能會是另外一個級別,參與的網友將是幾何式增長。
同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加西亞·馬爾克斯,其正式授權的《百年孤獨》中文版,自去年在中國上市以來,一年內已賣出220萬本,版稅收入為1100萬元。相比之下,莫言的作品還不足以冠為“世界名著”,銷量差距也是顯而易見的。
作為一個佐證,盜版書商并未在這場盛宴中聞風而動,市場反應之冷淡,可以說完全與莫言的諾獎稱號不相匹配。
莫言身上少了娛樂元素
當文學作品被拍成影片,常常被認為可提升文學作品15%至30%的銷量。
此前,莫言也有多個作品被拍成電影。1987年,張藝謀的《紅高粱》。2000年,張藝謀相中了中篇小說《師傅越來越幽默》,將其改編成電影《幸福時光》;同年,李幼喬將中篇小說《白棉花》拍成同名電影。2004年,霍建起把《白狗秋千架》改編成電影《暖》。
不難預料,未來影視界將較難掀起莫言小說的改編浪潮。首先,莫言的作品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加上偏向魔幻的敘事風格,并非商業大片喜歡的類型。其次,莫言的作品未改編的只有《豐乳肥臀》、《生死疲勞》、《檀香刑》等,數量少。這對“莫言效應”的擴散未能形成助力。
莫言拿諾獎后出鏡率偏低,在電視界的流行說法是莫言缺乏娛樂元素,會影響收視效果。不妨做個大膽假設,如果此次諾獎光環加冕在韓寒頭上,產生的效應會是如何?以這位媒體寵兒的過往經歷看,韓寒獲關注程度或將超過莫言10倍以上。
客觀而言,莫言的作品缺乏爭議性,莫言本人也缺乏爭議性,勢必大大影響傳播價值,使得“莫言效應”不能得到持續攀升,不能得到持續保溫。
總體來看,莫言獲獎后的風向標是“成就高,效應低”。莫言其他產品的價值,比如手稿、書法等方面的收益和影響,也無法獲得高分。即使如此,莫言未來每年獲取150萬~200萬元收入仍可期望。這在中國,也能過上體面、有尊嚴的生活。
或者說,諾獎來得不是時候,在我們還沒來得及做出反應時,它就一陣風掠過。就像王老吉作為中華老字號存在百年歷史,只有等到加多寶的出現,才引爆了巨大的市場效應。如今,中國人又在引頸期盼下一位諾獎得主了。(作者為中國品牌研究院副院長、首席研究員)
編輯:王玉spellingqi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