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看這組數據:
33.6億元——2011年淘寶網“光棍節”一天的銷售額。相當于同年北京國慶黃金周5天的銷售額,香港黃金周7天的銷售額。
15.3億元——2012年1月商務部最新監測的大年三十和初一兩天北京的商業企業進賬。
8.87億元——“端午節”小長假50家樣本企業累計銷售額。
……
親,你還hold住嗎?
不管是消費大眾,還是做消費大眾生意的廠商,都能在節假日體會到淋漓盡致的痛快。
消費大眾痛快的是:難得一遇的長假,如果不盡情地吃喝玩樂就對不起自個兒。品牌廠商痛快的是:終于可以逮住大家伙平時有心情、有金錢但沒時間的空當兒,好好地秀一把,將庫房里的家什顯擺出來,賣勁地吆喝。
可見特牛X地說,節假日仍是無數企業競“營銷”的特技場。
經過多年、多次、多種花樣的促銷洗禮,已身經百戰的節假日經濟告訴我們:
第一,促銷、降價、打折絕對不out。物美價廉仍是當前消費者最主流的購物觀念。
第二,“待機消費族”來襲。他們平時一般只逛不買,等待促銷假日來臨集中購物。特別是網絡和電商的沖擊,消費者有了更多的信息流,更多的比較,也有了更多選項。伺機而動,將會成為今后相當長時間的消費常態。
第三,“80后”、“90后”粉墨登場。其消費更注重自我感受和自我的實現,品牌意識也更強,消費理念和消費行為正越來越多元化。
這也是我們今天把節日營銷這個話題“老曲新唱”的關鍵所在——消費行為是企業營銷的風向標。
2012年中秋節、國慶節兩大傳統重大節日攜手同至,8天長假,意味著又一場盛大的消費歡宴即將開場。如何“爆發小宇宙”,策劃一場名利雙收的節假日營銷,成為快消品高管的頭等大事。
特邀專家:
李臨春 單 弘 沙宗磊 張 楓 王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