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市場相對于書畫、瓷器等文物拍賣項目,目前可以說是藝術品投資市場一個明顯的價值低洼區。
從今年春拍的情況來看,古籍市場有可能成為投資藝術品市場的一匹黑馬。古籍善本同一件拍品在相連的不同場次上,往往會出現價格節節攀高的跡象。這種現象一方面固然與拍場上出現的許多有實力的新買家有關,而另一個方面,古籍市場相對于書畫、瓷器等文物拍賣項目,目前可以說是藝術品投資市場一個明顯的價值低洼區。
在普漲的大前提下,我們也不難從中看到一些熱點門類,明白棉紙本最受追捧,而隨著明白棉紙本的日益稀少,其投資價值的攀升自然是順理成章,其增值的前景可以說十分樂觀,其受到市場中諸多投資者的追捧也就不足為奇了。
201l嘉德春季拍賣會古籍善本專場中,元抄本《兩漢策要十二卷》16冊以900萬元起拍,經過近70次激烈叫價,最終以4830萬元創出中國古籍拍賣世界紀錄;2012嘉德四季拍賣會馬氏藏札《陳寅咯、啟功等書札》1冊,經過激烈竟價以57.5萬高價成交……近期古籍善本的一路走高,都充分說明了古籍善本投資,這個藝術品投資市場的價值低洼地區,正逐漸被各路投資買家的熱情所填平。
從近期的古籍拍賣中還可以看到,精刻本與民國影宋刻本正成為古籍善本黑馬中的黑馬,不斷創下拍賣投資的新高。
業內對于古籍善本中所謂“精刻本”,目前并沒有一個十分明確的定義,一般約定俗成是指那些字體工整、校勘謹嚴、紙墨優良、初刻初印的刻本。由于很多精刻本在出版之初就不惜工本延請名人或名工書寫上版然后精致刷印而成,這也成為精刻本具有獨特收藏特色的緣由。
從紙質書籍的年代上區分,刊刻印刷年代在清代以前的古籍,一般被列為宋、元、明版。“精刻本”概念則一般是指清代至民國時期的書籍。而這其中的精刻本又以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為最盛,其中不乏高質量的精品。另外,從版刻來說:刻本文字的點劃、轉折往往能傳達出書寫者的書法韻味,被藏書家們稱為“三代精寫刻”;就其內容來說雅俗共賞,以詩、詞、文、曲等文藝作品為大宗,多列入集部。
孟憲鈞先生在《古籍善本拍賣的回顧與展望》一文中列出了江標、繆荃孫等前輩藏書家、版本學家們所制定的善本書的標準。這個標準是“宋元本皆善本;明代以前刻本皆善本;舊抄本一律為善本;名家批校或題跋本皆為善本;日本和高麗重刻中國古書皆為善本”,也可做收藏投資者的標準參考。
我們看到,在這個標準中前輩學者們卻并沒有把清代及以后的精刻列入其中。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宋元古本存世量的日漸稀少,以及今日古籍收藏市場的逐年升溫,精刻本早已成為藏家與古籍愛好者的追捧熱點。
名家精刻,質美品優,版本價值與版刻藝術并存,研究價值與欣賞價值并重,這才是精刻本與影刻本的市場價值所在。
對于目前的古籍善本投資市場,個人認為尚處于初期階段。在2012年的藝術品拍賣市場,預計還將出現新一波古籍熱潮。6月4日由匡時國際舉辦的起拍價達1.8億元的“過云樓”179部1292冊古籍藏書,或將創造古籍投資收藏的新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