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在購買低門檻的高收益理財產品時,還需多多詳細地關注風險程度,不能只注意到高收益。
投資理財產品,只要收益高點,起始認證金額20萬、50萬的一般都是正常事,然而最近幾個月來,理財產品的“門檻”正在不斷降低,如果按照收益率為標準,許多預期收益率高達5%以上的理財產品,過去購買起始金額可能要10萬、20萬,如今卻以5萬的居多,而需要50萬、100萬的理財產品,則變得越來越少,不得不讓人感嘆,理財產品終于開始走“平民路線”了。
10萬元能買多數高收益產品
記者近日走訪成都多家銀行了解到,隨著理財產品的日漸“平民化”,如今10萬元就能買下不少收益不菲的理財產品。記者對目前各家銀行預售或在售的產品進行整理后發現,在收益排名最高的前20款理財產品中,起始金額為5萬的產品已經開始出現,占據了其中的3款,10萬和20萬的產品數量也在不斷增多,占據了8款。而在所有起始金額為5萬和10萬的理財產品中,其預期年收益率高于或接近5%的竟占據了四分之三還多!
對于起始認證金額較低的理財產品,除了收益的不斷增高外,在所有理財產品中的數量占比也在不斷擴大,大有“一統江湖”的氣勢,統計表明,目前成都在售或預售的181款理財產品中,認證金額5萬至10萬的就有80款,占據了近一半之多,10萬至20萬的則占據了29款。相比起來,50萬及以上的理財產品數量卻在不斷縮水,共計約40款,其中大部分均為投資期限一個月左右的超短期理財產品。
別只顧“平民化”。還要看投資風險
如今高收益的理財產品門檻下降等因素,也讓不少投資者開始“動了心”,重新把錢投入到了理財中來。成都某銀行理財經理告訴記者:“過去的第一季度,銀行的理財產品出現了類似爆發式的增長,銷售的產品起始認購金額主要集中在5萬元左右,期限則主要集中在6個月。”那么面對如今理財產品“平民化”所掀起的投資熱潮,普通投資者又該注意什么呢?
據介紹,一般理財產品的起始投資門檻及收益與理財產品的風險程度有不小的關系,“一般來說,100萬的理財產品其風險和收益率肯定會比s萬元的高,因此所要求的風險承受能力也不盡相同,所以門檻自然也就同樣會高了,風險是影響理財產品門檻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如今市面上不少5萬元的產品收益已經直超高門檻產品,其風險程度又如何呢?記者看到,在目前成都地區在售的所有認購金額為5萬至10萬的理財產品中,大部分產品雖然都標明了低風險,但真正承諾保本的產品卻少之又少。
對此,有不愿透露姓名的銀行人士表示:“今年以來,由于國家貨幣政策的放松,導致不少理財產品收益率有所下降,再加上CPI首度低于定存年利率和國家對短期理財產品的嚴格監管,使得不少銀行的理財產品不再如去年一樣好賣,因此降低起始認證金額也是銀行為了增加理財產品銷售業績的一方面措施。”但對風險承受能力一般的投資者而言,這同時也意味著部分產品的門檻與風險變得“不對應”,使得部分理財產品埋下了風險增大的隱患,因此投資者在購買低門檻的高收益理財產品時,還需多多詳細地關注風險程度,不能只注意到高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