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論氣勢磅礴當屬《沁園春·雪》。但是我們現在讀的并不是毛澤東的原作。原作寫于1936年2月,那是紅軍長征抵達陜北的第一個冬天。詞的首次公開發表是在1945年9月國共重慶談判期間。不久后出版的《毛澤東印象》一書收錄了這首詞(愛潑斯坦等:《毛澤東印象》,山東新華書店出版,1946年4月。柳亞子和毛澤東的詩詞共三首,在頭兩頁,無編頁)。詞的再次公開發表是在1957年,中間相隔了12年。當時有毛澤東的18首詩詞集成一冊。他在給臧克家的信中說:“這些東西,我歷來不愿意正式發表,因為是舊體,怕謬種流傳,遺誤青年;再則詩味不多,沒有什么特色。既然你們以為可以刊載,又可為已經傳抄的幾首改正錯字,那末,就照你們的意見辦吧。”(臧克家講解,周振甫注釋:《毛主席詩詞十八首講解》,中國青年出版社,1958年1月,第7頁)具體就《沁園春·雪》來說,應不是改正錯字而已,因為連詞題都改了,原來叫“詠雪”。柳亞子曾作詞一首和毛澤東的詞曰:“次韻和潤之詠雪之作,不盡依原題意也。”(《毛澤東印象》)“潤之”即毛澤東,“詠雪”即詞題。這首詞包括詞題有六處修改。我們來比較一下現作和原作有哪些不同。
沁園春 雪(詠雪)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看)長城內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頓失(盡是)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共)比高。
須晴日,看紅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山河)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盡)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彩);
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第一處修改就是詞題由“詠雪”改為“雪”,精簡了一半。第二處修改“望”代替了“看”。第三處“盡是”改為“頓失”。這是一個重大改動,詩中畫面由此改觀。原來全是滔滔河水,現在滔滔江水忽然靜止,意在“寒”、“凝”,更緊密地呼應前面的“千里冰封”。第四處“共”改為“試”,想象力加強。第五處“江山”多嬌比“山河”多嬌讀起來韻味多了。第六處“競”比“盡”更有動感,有爭先恐后的意思。除這六處修改外,還有一個不同字 “采”和“彩”,在這里可以通用。這幾處修改都很妙,三個動詞“望”、“試”、“競”更為生動入畫。現作可以說已無一字改進空間。
毛澤東舊作的公開是重慶談判的一個“花絮”,也是毛澤東和柳亞子之間的一段詩交。柳亞子1926年曾和毛澤東同在廣州“飲茶”。(毛澤東《七律·贈柳亞子先生》詩中頭兩句:“飲茶粵海未能忘,索句渝州葉正黃。”)那時正值第一次國共合作,毛在國民黨內任職并主辦農民運動講習所。一別十九年,毛澤東成為一方領袖,來重慶參加國共和平談判。柳亞子這時正居重慶,老友到來,興奮異常。他作詩一首“贈毛潤之老友”曰:
闊別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
彌天大勇誠堪格,遍地勞民亂倖休。
霖雨蒼生新建國,云雷青史舊同舟。
中山卡爾雙源合,一笑崐侖頂上頭。
(引自《新華日報》太行版。《新華日報》1945年9月18日頭版以新聞報道形式刊登柳詩。《抗戰日報》同日第三版詩中第四句“亂倖休”為“亂倘休”。《毛澤東印象》為“亂未休”)
柳詩里最有意思的一句是“中山卡爾雙源合”。中山代表孫中山,卡爾代表卡爾·馬克思,意指兩種信仰、國共兩黨、談判雙方正在匯合。除了毛蔣、國共當事雙方明白談判用意外,“民主老戰士”柳亞子和全國大多數人一樣,天真地引頸企盼談判帶來和平。柳亞子和毛澤東見面時請老友填詞,“索句渝州葉正黃”即寓此事。毛澤東以十年前舊作《沁園春·詠雪》相贈,這時公開的應該是原作或接近原作。
毛澤東公開這首詩的時機恰到好處。重慶談判之前,世人對毛澤東了解是不多的。延安地方偏僻,被敵占區和國統區重重阻隔。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因抵延安采訪毛澤東﹑介紹共產黨而一舉成名。1945年9月美國主導的重慶談判舉世矚目,毛澤東頭一次處在聚光燈下。他和蔣介石不僅斗智,也在比個人魅力和個人形象。在“霖雨蒼生新建國”之際,了解毛澤東成為一時“顯學”。中外知名人士紛紛撰文﹑記者爭相采訪向公眾介紹毛澤東。《沁園春·詠雪》的公開“轟動一時”,人們看到了一個詩人毛澤東。
《沁園春·詠雪》是毛澤東精心挑選的。“橫掃千軍如卷席”,“分田分地真忙”是不適合在重慶談判期間發表的。談風光、談歷史則是人際交往的話題。挑剔完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再“橫批”一下: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何謂今朝?重慶聚光燈下的人物?給人遐想。
毛澤東選這首詩詞也表明在他的舊作中最滿意這一首。柳亞子得到《沁園春·詠雪》后,馬上和了一首,錄如下,以敘完重慶談判這一花絮。
沁園春 次韻和潤之詠雪之作,不盡依原題意也
廿載重逢,一闋新詞,意共云飄。
嘆青海(梅)酒滯,余意惘惘,黃河流濁,舉世滔滔。
鄰笛山陽,伯仁由我,拔劍難平塊壘高。
傷心甚,哭無雙國士,絕代妖嬈。
才華信美多嬌,看千古詞人共(缺“共”字)折腰。
算黃州太守,猶輸氣概,稼軒居士,只解牢騷。
要笑胡兒,納蘭容若,艷句秾情著意雕。
君與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
(見《毛澤東印象》,疑印刷有誤,在圓括弧里更正。柳亞子后來的詩詞集里收入此詞,有一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