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五六十年代之交,由于國內外的各種原因,中國社會經濟出現了暫時的困難,最主要的是與人民生命息息相關的糧食出現了短缺,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后果。
在筆者收藏的老筆記本中,有一冊是1960年南京市農產品采購局南京茶廠某位員工的。其中有一些關于當時單位組織學習活動的記錄,這些普通工作人員的發言,反映出不少關于糧食問題的歷史事實與當時人們的思想與認識。
1960年4月17日下午學習
袁:對市場供應感到買不到東西,雞蛋也買不到,油又少,吃得比過去多。道理也懂,就是理(論)與實際不能結合。對糧食供應問題感到過去吃中熟米比較好些,現在吃大米就不夠了。
鄭:農村吃糧,稻子5兩,都說不夠吃的。成立公社吃飯不要錢,后來又改為記工分吃飯。對市場供應緊張,買東西排隊,自己就不愿意,排隊,但是思想是不愿意的。感到是不是影響農民的積極性呢。油吃3兩,如到棲霞山勞動我們吃饅頭,農民吃稀飯,差別是有的。
張:去年我到煤建開會,一次到市場買不到東西吃。從這次與小邱到和平門開會就沒有吃到飯,感到這樣緊張呢。
華:關于吃糧問題,過去由于計劃不周,缺少糧食,經同志們提出,現在改進了。我吃糧也有些矛盾,糧吃少了,影響工作效率,組織生活掌握緊了也會影響高速度,應該照顧到生活。現在也不是要求吃點好的,而是能夠(有)些青菜來就行了。
智:人民公社的思想跟不上去,人的自私思想很嚴重,如稻草上稻子未打凈。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從我個人來說未有提高。
胡:對“三面紅旗”成立公社后,把東西都搬到公社感到跟死人的一樣,不高興,二次到公社吃大肉又不要錢感到很高興,第三次到公社吃飯又要錢,又背上思想包袱,吃飯又是稀飯,感到更不高興。城市吃幾十斤,為什么米是農村出的,農村吃幾兩米一天,這是不合理的,應該先滿(足)農村吃糧。公社是好,如去(年)旱災,興修水利,解決了。
棠:舊社會是黑暗的,新社會是光明的。人民公社就是恢復供給制生活,兩個人拿工資一樣,一個有負擔,生活就苦一些,一個沒有負擔,因此生活就好一些,是不合理的。對公共食堂感到有顧慮,因為要解決管理費。大煉鋼鐵得不償失,花了很多錢,不出鐵。
府:對大躍進感到搞不通,如調進茶葉,過去質量好,現在正茶少,副茶多,到底怎樣呢。對糧食供應搞不通,認為南京定量緊張,這次到上海感到又不滿意,因為上海什么食品都有,人很多。在遇見安徽省來的人,大人吃6兩糧,小孩沒有糧食的。
朱:1958年大煉鋼鐵在當時認為得不償失,看到有很多小高爐未出鐵的。從人民公社來說,聽鄉的姑母來信要糧食,說大人沒有吃的菜,小孩要餓死了。對市場供應點調整感到買不到,排隊。老府說茶葉問題,我過去也是這樣認識,因為出口茶多,都是好的。從參加會議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華:黨的方針政策與宣傳教育不能解決問題,往往脫節的,報紙上宣傳不結合實際教育。如蘋果,市場沒有,你為什么宣傳人民生活提高了,宣傳教育應該結合實際,使大家知道去出口換機器。
張:對“三面紅旗”從道理上是通的,從具體問題就認識不足。對多快好省也是這樣,對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是好,吃飯不要錢,家里有工作的就吃飯拿錢。對公社的性質認識不足,對大躍進感到干到一定的時候可能要修正了。
李: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三面紅旗”是好的,也有不好的事情。從農村來說,走向集體化了是好的,從糧食大豐收來說,出勞動力多,人都下去了就是不去干。糧食定量為什么不如城市,油也是少,因此跑到城市亂竄,特別是小孩子多,也不知到什么地方去呢?菜也是買不到,一家只能半菜。對副食品收糧票比老糧票還多了,價格也提高了,認識有些模糊,到底是怎樣呢?
施:對總路線土洋并舉,認為土的不如洋的,效率低,大煉鋼鐵得不償失。對文化教育認為業余不如正規學校。去年買膠鞋買不到,因此有些意見,認為市場供應太緊了。對糧食供應,由于大躍進生產時間長了,糧食也應該相應的增加(勞動強度增高),1958年春節吃糧,每人每天2斤糧食,1959年春節回家糧食少了。1959年有蟲災,計劃產量畝1000斤,實際沒有1000斤,這樣口糧少了。這主要是農村干部沒有按黨的政策辦事,糧食供應不等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為糧食是必須的,城鄉不應該從糧食上區別,應從其他副(食)品區別。
1960年4月26日
學習討論問題:1.怎樣認識糧食豐收,區別定量供應和副食品收糧票問題。2.當前流到城市來的是多數人還是少數人,是什么樣人,你對這些人的看法和認識怎樣?3.市場供應緊張,排隊買不到東西是生產降低造成的,還是人民生活提高造成的?
沈:糧食是豐收的,定量供應小孩子不合理的,大人是多,小孩與大人相差太大了。流入城市的人是少數的,不是勞動人民,而是地主、不愿勞動的人和小孩、老人。市場供應緊張是人民生活提高了,主要吃油少了,飯多吃了,菜少了。副食品收糧票太多問題,質量差,我廠起初抓得太緊張。
春:糧食是豐收,定量供應是好的,由于生產趕不上人民生活的需要的。
楊:糧食緊張定量由于工業用糧增加,副食品收糧多了,是為了解決市場供應緊張問題。
李:對糧食定量是好的,今后吃食堂,有人家的小孩多,不夠吃,怎樣呢?在家能夠吃,多吃菜。城市流入的人是二流子,不勞動的。
田:糧食定量,如我在家未有工作吃25斤,現在我工作吃30多斤,每月增加10多斤,一年100多斤。鄉村的人應該動員他們回家生產。
周:糧食供應是好的,定量是為了每個人的問題,但是有個別人開后門是不好的。黨的政策是周到得很,就是人的舊意識濃厚了,人情觀點太壞,今后應該加強教育和批評與自我批評。
1960年4月29日
社會主義學習討論提綱(一)總路線、大躍進部分:1.為什么要大躍進?苦干是為了什么?2.多快能不能好省?“快了不會考慮節約”,“多了不能保證質量”?3.革命和建設事業為什么都必須大搞群眾運動?(二)人民公社部分:1.人民公社是不是辦早了,辦糟了?2.公社化后農民的生活是提高還是降低了?3.公社干部是大有進步還是變壞了?(三)糧食市場供應部分:1.糧食有沒有增產?是不是緊張得不得了?2.解放前人民生活好,還是解放后人民生活好?解放前的市場好,還是解放后的市場好?大躍進前的市場好,還是大躍進后的市場好?
這些發言反映出當時的基層單位中,人們還是敢于講實話的,而共產黨積極聽取人民的意見,集思廣益,領導人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通過多種方式,終于度過了這次困難。由此亦可見暢通的言論渠道是一個社會所不可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