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你去哈佛讀書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選“企業倫理”作為研究方向?
答:那是2010年初,哈佛的一個中國基金會在北京辦一個答謝會,當時執行主任問我有沒有興趣到哈佛游學,半年、一年、三年都可以。我當時就回答“有興趣,一年”。到了2010年秋天開會了,我卻猶豫了,當時就害怕語言不行,過了國慶,沒去,過了圣誕,還沒去。人家來催,我聽了話中有話:我們這兒可是哈佛啊。一咬牙,我就去了。
你要說沖著什么,當然是圓留學夢。當年改革開放的時候,我接近30,想出去的想法強烈。1983年,32歲,我在深圳創業,想著過渡兩年就出去。當初想去伯克利,覺得它是很活躍的學校,沒想過學什么專業,只是想去了解西方文化。留學的想法,到50歲才打消。
這次去哈佛想學什么?不是很明確,但有一點很明確,我不會學工商管理。1983年到深圳,我既搞經營,又搞管理,自學能力相當強。我花了3個月讀了經濟學原理、宏觀和微觀經濟學、工商管理。每次到香港,我都是買書,買臺灣的繁體版。比如說會計學、記賬方法,我都是自學的。
問:為什么選擇哈佛?
答:正好因為哈佛發邀請。只要是名校,伯克利,麻省理工,臺北大學……我都會去。
問:哈佛的學習氛圍究竟有多濃?
答:哈佛是研究型的學校,講座交流特別多,各個系、各個學院都有。比如說,我在亞洲中心,牽涉到亞洲專題。日本海嘯發生,一個月之后,日本中央銀行來了一個副行長,講海嘯之后日本金融政策;比如一個有關2012年臺灣大選的講座,一看主講人:蔡英文。再比如說BP墨西哥灣漏油事件,事故調查總檢查人、麻省理工的教授的一個講座。再比如說,我上一門課叫做“資本主義思想史”,上課的老師就是《貨幣戰爭》里提到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羅斯查爾德的后裔。你會發現,哈佛的講座,牽扯到整個世界熱點事件主要的當事人、事后主要的負責人、核心人物。每個禮拜,我都覺得打開了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