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一場可怕的饑荒橫掃孟加拉國。那年,毀滅性的獨立戰爭剛剛結束,孟加拉正苦苦掙扎在戰后余殃中。為了覓食,幾百萬饑民開始從北方的偏遠村莊向遙遠的南方城市遷徙。
時年34歲的經濟學教授穆罕默德·尤努斯,住在南方一個叫吉大港的城市。作為富布萊特訪問學者,他在美國獲得了經濟學博士學位,剛剛回國。當尤努斯看到越來越多的饑民,他開始感到在吉大港校園里所教的經濟學理論與街道上上演的社會現實之間有著云泥之別:成千上萬的人們,骨瘦如柴,雙目空洞,眼看著就要餓死。他十分悲痛,下決心要想方設法幫助這些可憐的人們。他決定先從臨近的喬布拉村開始。
在調查中,尤努斯發現最貧窮的人群是寡婦、棄婦和離異的女性,她們拼命供養自己的孩子。例如,一位三個孩子的母親會借5塔卡(約22美分)來購買竹子,廢寢忘食地工作,將竹子編成板凳,再將板凳賣回給貿易商,其中5.5個塔卡(約24美分)用來償還債務。這樣,一天的勞動就能剩2美分,僅夠養活她自己和孩子。
和孟加拉國的眾多農村婦女一樣,這位母親將陷入一個死循環:她和孩子們世世代代都注定貧窮下去。作為經濟學家,尤努斯意識到,這個女人掙脫出這個怪圈的唯一辦法就是以某種方法得到5塔卡來買竹子,這樣她就能在自由市場上賣掉凳子獲得全部零售價。當他調查完了整個喬布拉村,他發現共有42個人完全依賴于貿易商,他們中有做板凳的,有織墊子的,有拉人力車的。他們借的錢總共只有856塔卡,即不足27美元。“所有這些家庭的不幸,”他驚叫道,“都只因為缺了這27美元!”
由于沒有人借錢給這42個人,最后,尤努斯無息借給了他們,還錢的條件也很簡單:在他們有能力償還的時候再還。然后,他去當地銀行跟經理談,要銀行按照同樣的方法將錢借給其他人。“他大吃一驚!”尤努斯說道,“經理說:‘你瘋了!這不可能。我們怎么能把錢借給窮人?他們沒有信譽,我們的規矩不允許這么做!75%的孟加拉人看不懂貸款表,或不會填表,并且他們也沒有抵押。這些人根本不可能還錢。’”
于是,一個嶄新的紀元在悄悄拉開帷幕,在尤努斯的生活中,在孟加拉國窮人的生活中,最終,也在全世界窮人的生活中。在研究了其他銀行如何貸款之后,尤努斯開辦了自己的銀行:格萊珉銀行(即孟加拉鄉村銀行, The Grameen Bank)。格萊珉銀行的規矩與其他銀行大相徑庭:其他銀行為增加貸款額,盡量拖延借款人的還款,而尤努斯卻設立了微額的日還款項目;他成立救助小組,確定了激勵措施,鼓勵借款人相互幫助以獲得成功;在孟加拉國的銀行都禁止婦女借款時,尤努斯卻設定了一個目標:讓格萊珉銀行的借款人一半都是女人。出乎所有人意料,格萊珉銀行的還款率居然達到了98%——要知道,傳統銀行的小企業貸款的還款率只有88%。
對我們來說,穆罕默德·尤努斯的傳奇中最耐人尋味的是它的核心:一個關于信任的故事,一種明智的信任。這個故事講述了一個相信信任的人,他認為只要措施得當,可以信任那些沒有擔保、沒有穩定工作、沒有良好信用記錄的窮人,相信他們可以明智地使用借款,相信他們會償還貸款。
格萊珉銀行的子公司在全球大多數國家都采用類似的經營模式。而今,小額貸款已風靡全球。尤努斯的努力獲得了巨大成功,人們都稱他為“微額貸款之父”。聯合國宣布2005年為“國際小額信貸年”,穆罕默德·尤努斯和他的格萊珉銀行由于幫助數以百萬計的人擺脫了貧困而被共同授予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 2009年,美國授予尤努斯“總統自由勛章”,這也是美國授予平民的最高榮譽。事實是令人欣慰和振奮的:尤努斯在整個銀行業的反對聲中實現了自己的愿景,并堅守住了自己的信仰:一個關于信任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