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剛剛更新了一則消息,是一則告示,他在使用新浪微博的密友功能。這個功能新推出不久,屬于聽名字我就不想用的社交應用。
因為我沒有那么多密友。
即便有幾個聊得來的,也好像不需要把他們圈起來當觀賞魚一樣養著,知道他們全天的動態、心事、絮語。現實里,我有幾個密友,連噓寒問暖都少。偶爾為之,還備顯生分,不知道要如何接茬——跟陌生人你容易說謝謝親耐滴,跟密友還這么說,你是bor n to be PR嗎?
當然,眼下密友只是一種泛泛之談。估計見過兩面的就能算。所以不用摳字眼,擱置爭議,湊和著加唄。可接下來的問題是,這個勉強加了密友,那個算不算?好像真不算,而且還挺咋呼的,但是加她不加他,又或者加他不加她,他她們怎么想?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都加吧,反正加好友又不要出錢。這樣一番互通往來之后,我將密友滿天下。接下來要怎么互動?
想想前車之鑒:Path。我加入Path十來天了,只孤零地發了一條信息。Path也算是小圈子,另一個“密友”。開張這幾天,所有加我為好友的,我全點了接受。嚴格來說,這里有許多憑名字我都認不出的好友。還有一些就算點開頭像,也無法輔助完成認知。這倒無所謂,真正的難題是有什么好對密友們說的呢?
我已經有一個微博了。一樣的內容說兩遍?如果是有點悲哀的內容,發兩遍就是一個真實度稀釋的過程。比如“想大哭一場”發在微博上,再過幾分鐘轉到Path上,就會讓人疑慮:你還沒哭嗎?你在等評論過20條的時候再哭嗎?如果是日常的內容,重復發兩遍,則備顯絮叨和略顯傻呆。如果是吐槽的內容,這里說完那里又說,就顯得很是雞婆。
如果選擇說不同的內容,就像它的招商宣言上寫的那樣,“不想在微博上公開的小秘密,留到這里說。”那得是多矯情的小秘密啊?不能說的秘密,就只能咽肚里爛掉好嗎?連評論帶轉發的叫什么秘密?
千萬別跟我說你怎么想那么多啊,知道你天真爛漫,做什么事情都是手起刀落,想到就說,人生是一條不思索不戒備的直腸。
我還沒這么磊落。完全不能假裝沒有看客大話天下。所有示眾的內容,全是可以共享,無傷大雅的信息。私人情緒幾乎從不會透露,而且,我還有刪信息的惡習。也就是說,在所謂自媒體上,我不是一般的有所保留—這樣的人,大概也不大可能以及不配擁有很多密友了吧?
但行文至此,如果你將我視作沒有密友,沒有適合跟密友交換的信息,因此在新興的社交軟件面前感到躊躇的那樣一群無價值的用戶,那么我還是想代表這群用戶稍作示威:吃不到的葡萄有人會想象它分外甜,有人會覺得它看著就酸,有什么好吃的。密友也好,Path也罷,前景可能比我的人際狀況更堪憂呢。因為你收獲的是一群喜歡“私密”的雞賊用戶,并且狡兔多窟,要從他們這撈點油水,且等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