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是對我國德才兼備學者的一種尊稱。很多國學大師除了在中國傳統學術上有極高的造詣外,在養生方面也很有心得。下面就介紹一下5位長壽國學大師的養生智慧:
1.梁漱溟
梁漱溟(1893~1988)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國學大師、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有“中國最后一位儒家”之稱。他在談及養生方法時說:“人們在生活中要少吃多動,持之以恒,氣貴平和,情貴淡泊。”梁老習慣早睡早起,每天都定時散步和打太極拳。在工作的間隙,他常去戶外活動。90歲以后,他很少外出,但仍堅持在室內進行身體鍛煉。每天清晨醒來后,梁老先是在床上做伸腰、蹬腿、轉動脖頸、吸氣屏氣等運動,運動50分鐘后才下床活動。梁老也曾經歷過種種磨難,他經常勸告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說:“一個人動不動就發怒,勢必會傷肝,并使怒火攻心。如氣盛不得外露,又會積郁于內腑。這兩者都會傷肝勞神,損害健康。因此,氣平情淡,使其自長自消,才稱得上身心休養的硬功夫。”
2.任繼愈
任繼愈(1916~2009)是山東平原人,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曾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中國社科基金宗教組召集人、中國無神論學會理事長、國學大師,是我國著名的哲學家、宗教學家、歷史學家。任繼愈年輕時就喜歡運動,初中時愛打籃球,高中時愛打網球,大學時愛打乒乓球。在耄耋之年,他堅持“多讀書,多睡覺,多用腦”,從不擔心自己的健康問題。平時,任老喜歡散步、聽音樂和上網沖浪,并經常通過電子郵件和別人保持聯系。任老曾說,“養心第一,養身第二。神養第一,藥療第二。自醫第一,求醫第二。”這也是任老能安享93歲高齡的養生之道。
3.錢穆
錢穆(1895~1990)是我國著名的現代史學家、國學大師,曾歷任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四川大學、齊魯大學的教授。錢老很喜歡散步。在遵義講學期間,錢老每天吃完早餐后都會沿著湘江河西岸向南行,大約走一個小時后再返回老城。錢老說,經常接近大自然可以清思慮,除煩惱,怡情養性。此后,錢老在無錫江南大學任教期間,還經常在午后閑暇時泛舟太湖之上,在傍晚則會與學生們一起在湖堤之間散步。錢老的太太胡美琦女士說:“他喜歡看海上落日和夜景,或到鄉村漫游。他對于一年四季陰晴冷暖的變化,都覺得意味無窮。”
4.張岱年
張岱年(1909~2004年)是我國著名的哲學家、國學大師。他于1933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歷任清華大學哲學系講師、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清華大學思想文化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張老對于日常養生并不留心,在生活方面常是順其自然。張老一生始終過著簡樸的生活。他認為,衣服可以保暖,飯菜可以飽腹,房子可以居住即可,其他的東西都是多余的。在談起長壽之道時,張老表示,夫妻間感情深厚是他得以長壽的重要原因。此外,勤洗澡、愛吃蔬菜、愛喝白開水等生活習慣也有益于延年益壽。張老在《八十自述》中說,喝白開水的習慣其實是迫不得已養成的。在文革期間,他在江西接受勞動改造,“在勞動時,兩手都是泥土,喝水不易,于是養成習慣,早飯后喝一大杯,然后參加勞動,午飯前喝一大杯,午眠后喝一大杯,晚飯前喝一大杯,各段中間不喝水。”
5.馮友蘭
馮友蘭(1895~1990)河南唐河人,歷任中州大學、廣東大學、燕京大學教授、西南聯大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1952年后一直擔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被譽為“現代新儒家”。此外,他還在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印度的德里大學都獲得了博士學位。當被問及有何長壽秘訣時,馮老只說了三個字:“不著急。”這三個字精辟地道出了中國人樂天知命,知足常樂的民族特性。這種從容安適的處世態度,正是馮老能享95歲高齡的秘訣。在生活中,馮老每天下午都會做一遍“祛病延年二十式”,借以活動肢體、舒展筋骨。據了解,這套體操可防治各種慢性疾病,尤其對關節疾病、軟組織勞損及虛損性疾病的療效最佳。
對待朋友,馮老總是寬厚為懷。1985年,馮老想邀請梁漱溟參加北京大學為他舉辦的90歲壽辰慶祝會。當時已經93歲高齡的梁老在電話里說,由于天冷無法出門赴宴。幾天后,馮老收到了梁老的來信。在信中,梁老直言不諱地說:“北大舊人惟我二人存矣,本應會晤。只因足下曾諂媚江青,故我不愿去參加壽宴。如到我處來談,則當以禮相待,傾吐衷懷。”馮老看過信后并無慍色,還說能這樣直言的人很難得,并寄送梁老《三松堂自序》一本。此后,馮老寫信給梁老,談及自己在《三松堂自序》里解釋了所謂諂媚江青事件的來龍去脈,希望梁老看后會有諒解之心。這一年年底,兩位世紀哲學老人終于友好地會晤了。 ——摘編自《國學大師的養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