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鳥巢”前的賽道上,一輛綠色方程式賽車風馳電掣般在一片歡呼聲中沖過終點。這一幕來自于2011年9月份北京奧林匹克公園舉行的“北京科學嘉年華”。
這輛“地球衛士”號綠色方程式賽車并非出自大師之手,海淀區八一中學的11名學生才是它的“主人”。別看學生制作的賽車看似外形簡單,其實電機、底層支架、蓄電池等基礎組件一個不少,還要自行設計制造車身、安裝控制和轉向系統,這是同學們忙了一個暑假才制造出來的。作為2011~2015年度全國科普示范區,綠色方程式賽車只是北京市海淀區青少年科技創新的一個縮影。
“海淀區智力密集,科教文化發達,生活和工作在海淀區的兩院院士約占北京市院士總數的80%,占全國院士總數的36%。”談到海淀區的科技優勢,海淀區科協常務副主席李云飛如數家珍。
手握一把好牌,如何發揮優勢最大化呢?“必須樹立大科普觀念,充分利用海淀區域內獨特而豐富的科教智力資源,推動全民科普?!崩钤骑w說。
海淀區與駐區研究院所、高等院校對接,通過設立重點實驗室舉辦“社會開放日”、“中關村科教旅游節”,使海淀人民了解高科技、接觸高科技、認識高科技,把海淀區豐富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科普優勢。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海淀區的農村人口已經不足5萬人,“別看我們區的農民不多,但是我們的科普惠民工作一樣不能放松。”李云飛強調。圍繞提高農民科學素質,海淀區科協以科普之春為載體,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科技下鄉活動。加強了農村“一站、一欄、一員”科普設施建設,將大學生村官充實到農村科普隊伍中,還開辦了以蔬菜種植為主的農民田間學校。
“在信息大發展的時代,科普工作重要的是要有創新。”李云飛主席深有感觸地說。海淀區建成了國內首家以整體館形式推出的互動數字科技館——海淀數字科技館。該館包括趣味科學、動物世界、植物王國、生命與健康、太空旅行等50個主題,以虛擬實驗、卡通動漫等十余種不同的互動方式,展示科技成果,傳播科學知識,寓教于樂,深受青少年歡迎。目前,數字科技館已在海淀青少年宮建立了分支體驗點,并且隨著首都科普互動大課堂和“三下鄉”活動,延伸到了北京市其他區縣的社區和農村地區。
青少年是未來的希望,海淀區圍繞提高未成年人的科技素質和創造性思維,構建了校內、校外、家庭三位一體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模式和青少年科普教育特色學校。每年在校學生獲得國際、全國各項競賽獲獎數居全市領先地位。
近年來,海淀區基層科普基礎設施也有較快的發展。新建的區級科普示范學校、科普示范社區、科普示范農業基地等各類科普基地有98個。
面對已經取得的成績,李云飛主席說:“中關村是我們的品牌優勢,如何利用市場機制推動科普工作,如何整合科普資源還需要繼續探索,尤其是要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全民科學素質建設的體制機制創新還有很大突破空間。”李云飛最后強調。
本期示范縣(市、區):
海淀區位于北京城區西北郊,
面積430.77平方公里,
戶籍人口215.8萬,
常住人口308 萬,
共轄22個街道辦事處、7個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