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東五環朝陽區管莊鄉,馬路上貨車和挖掘機照常開過,揚起一陣陣塵土。與中介門店和幾名經紀人閑聊,居然沒人聽說過康泉新城這個新名字,只知道東一時區。甚至是與康泉新城二期工地一路之隔的16號樓,幾名業主都不知道臨近工地將要建成的小區,名叫康泉新城。
走近工地,就聞到一股化學怪味。工地仍是鐵將軍把門,現場人員幾乎一問三不知。但業主們卻都知道這一片曾是鐵道部下屬的防腐枕木廠,有的業主甚至說東一時區是曾經的倉庫,二期才是工廠。有的業主說,憑什么二期給進行土壤修復,一期就沒有。但當有人回答:“那是國家機關分的房子。”一群人就突然沉默了。
幾名業主都是2005年入住的,被問及幾年是否感覺身體有不適,大家都搖搖頭,但所有人又都很堅定地說:“肯定有影響,現在看不出來。”業主周先生說,大家現在只有一個要求:開通市政水。
平心而論,對于一系列深奧難懂的污染元素或是土壤修復技術,普通人無從知曉。我們更關心的是腳下土地是否有過污染,哪些地方曾經是“毒地”。但幾十年來,我們仿佛生活在一個巨大的地圖中,這幅地圖上有著星星點點的雷區,是否買到“毒地”之上的房子,就如同是踩到圖上的地雷。掛彩的幾率盡管很小,但有的實際發生了。藏著掖著不如昭告天下,每一個城市都應當有一份公眾知曉的“毒地”地圖,治不起難道還躲不了?面對“毒地”,我們大可以大大方方說“毒地”是工業發展歷史進程中必然經歷的,任何一個經歷工業發展階段的國家土地被污染是正常現象。現在我們需要做的則是,污染土地的知情權以及如何處理。
(相關報道詳見P82《毒地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