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和孩子玩得其樂融融時,你一定是和顏悅色的:可當孩子不聽話、把你的話當耳旁風時,你的聲調難免越來越高,嗓門越來越大……一陣暴風驟雨后,孩子哭著耍起了脾氣,你也板著臉,既沒有取得孩子的合作,也失去了教育他的最佳機會。
當你和孩子之間的沖突升級時,我們需要的是一個能夠透過事件的表象,準確把握孩子心理,并且能用語言循循善誘的家長。但是如何才能成為“會說話”的家長呢?
爭分奪秒的早晨,沖突高發期
早晨,3歲的洋洋不肯起床,媽媽哄了好久也不行。眼看著就要遲到了,無論是用物質誘惑,還是講道理,洋洋就是不為所動。于是,媽媽只好把洋洋硬從被窩里抱出來,結果洋洋大哭起來。此時,媽媽真的生氣了,大聲說,“就是因為你,媽媽每天上班都跟打仗一樣,動不動就遲到!遲到要扣錢的,你知道不知道?沒有錢,你還想要變形金剛玩具?你怎么這么不懂事?”
●請你深呼吸:
3歲左右的孩子還沒有走出“第一反抗期”。面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有的家長常常感覺心力交瘁,難免認為孩子是故意和家長對著干的。帶著這樣的負面情緒去應對親子關系,必然不能解決問題。于是,每天清晨的寶貴時光都被用來和孩子進行拉鋸戰,一天的開端是那么緊張、焦慮、不順利!
●試試這么做:
1 盡量客觀地表達自己的情緒,簡短告知孩子如果他繼續這么做的后果:“因為你不肯起床,讓我感到很生氣,這樣我們兩個人都會遲到。”
2 就事論事,針對孩子的行為而不是孩子本身。家長最常犯的錯誤就是無限聯想、給孩子貼標簽,從孩子賴床(事件)聯系到孩子不懂事(個人品性)。不要給孩子貼標簽,也不要在結尾處加上“我不喜歡你了”這類威脅的話語。
3 多利用祈使句,少用否定句,不妨嘗試將語句的“你”都替代成“我”。可以這樣說:“我喜歡早晨按時起床的小朋友,你是不是按時起床的小寶貝呢?”或者:“我希望你能馬上起床,我相信你也不愿意上幼兒園遲到。”
4 工夫用在平時。晚上讓孩子早點睡,盡早讓孩子習慣用鬧鐘叫醒自己而不是媽媽,讓孩子知道上幼兒園遲到了,更難過的是,遲到的是自己而不是媽媽。
以上4條也許能幫你在忙碌的早晨降低沖突發生的概率。
●總結:跟孩子說話的4個要點
1 謹記對事不對人,一事一議,不要過多聯想,也不要給孩子貼標簽。
2 講道理要選擇恰當的時機,如果彼此都快情緒失控,講道理會演變成“到底應該聽誰”的權威性的爭執。
3 語言要明確,便于執行。例如孩子沒有整理好自己的玩具時,家長不要籠統地說:“你就知道玩,你又不收拾玩具。”而要說:“我希望你能把玩具都放到盒子里面去。”
4 不要將孩子與其他孩子進行對比,也不應在大庭廣眾下批評孩子,傷害孩子的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