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媽媽因為不知道如何正確教寶寶走路而苦惱。專家說,寶寶的每一步、每個走路姿勢,以及該如何在他走的過程中做好保護,媽媽都要特別關注。不當的學步過程會使寶寶骨骼、脊椎變形。
不學爬就學會有兩大影響向
“寶寶真聰明,沒學爬就開始學走了。”很多媽媽都把寶寶過早學走路看成是寶寶聰明健康的表現,不等經歷爬的過程就直接教他走路了。
專家解釋說,寶寶的腦神經及骨骼、肌肉發育都需要一個過程,由坐到爬、再到走是這一過程的相應表現。之所以先讓寶寶學爬是因為這時候他的骨頭特別柔軟,很難支撐整個身體的重量。爬可以讓脊椎、骨骼和韌帶逐漸受力,慢慢增強各部分的力量。如果太早就讓他站起來走,身子站不直,老想彎腰,腿的負重又太大,脊椎、骨骼就跟著彎曲,脆弱的小腿骨還會變形,長大了就會變成“X”型或“O”型腿。
除了骨骼、脊椎變形,不學爬就學走還會影響寶寶視力。幾個月大的寶寶視力發育還不健全,只能看清近處的東西,都是小“近視眼”,而爬可以讓他看清有限范圍內的東西,慢慢調整,讓視力正常發育。但走路的時候就需要看較遠的地方,寶寶看不清,只能瞇著眼睛努力調整屈光度和焦距,無疑會損傷眼睛和視力,嚴重的還會患上先視神經萎縮、上眼瞼下垂和近視,對眼睛造成的傷害。
此外,寶寶爬的時候仰著頭,前庭會受到刺激來增強平衡性,要是跳過這個環節去學走,長大后不但平衡差,而且連脾氣都會變得暴跺,沒有耐性。寶寶學走路需經過3個時期
寶寶長到10~11個月大,就開始躍躍欲試地站起來,搖搖晃晃自發地要走路了。興奮的媽媽往往迫不及待地就拉著他的手想讓他快快走,而這樣做對寶寶學步不僅沒有好處,更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后果。專家表示,寶寶學步一般要經過3個階段,不同階段媽媽應學會不同的保護措施。
1.搖晃期
有時候媽媽拉著寶寶學走路,寶寶卻突然大哭起來,手臂也不能動了。專家說,這種現象在寶寶剛開始搖擺著走的時候很普遍,是因為牽拉的時候,寶寶手臂關節脫臼了。
專家提醒:寶寶手臂要是脫臼了千萬別轉,也別揉,找專科醫生將關節復位,很快就好。但是,如果一直采取這種牽拉的保護方法,造成手臂習慣性脫臼,就會嚴重影響寶寶肘關節的發育。
正確保護:媽媽對寶寶學走時的保護和鼓勵是最關鍵的,最好的保護是站在寶寶身后,扶住他的掖下隨著他走,但這樣半蹲著你會很辛苦,所以不妨用一塊布圍住寶寶的前胸,你從后面提著布來幫他找平衡,這樣就省力多了。
2.扶物行走期
寶寶慢慢找到了走的“感覺”,兩條小腿兒開始用力抬高,向前邁步而不是蹭步。
專家提醒:寶寶能這樣走的時候,你可以讓寶寶練習扶著床沿或扒著小車走,大人在邊上看著別讓他摔了就成。
正確保護:如果你不放心讓他扶著東西走,還可以把雙手放在他掖下,但要讓他獨立走,手勁兒慢慢變虛,直到慢慢松手。
3.獨立行走期
寶寶開始下意識地掙脫媽媽保護的手臂,自己獨自搖晃著走了。雖然走起來有點深一腳、淺一腳,但你完全不必擔心。
專家提醒:寶寶自己走需要一個心理過程,一開始有玩具逗他,他會很感興趣,但最怕的就是摔倒倘若只是沒站穩坐在地上,那媽媽一定要鼓勵他自己爬起來,這樣他就會很勇敢地接著走,而且會很愛走;倘若摔得很嚴重,甚至受傷,他就會害怕,很長時間不敢走,這是很正常的防御反應,最好是慢慢鼓勵他,緩一段時間再走。
正確保護:寶寶自己走也需要父母的保護,比如父母面對面蹲下,讓寶寶在中間來回走,距離要從近到遠一點點調整或者,給他定個距離,像是從床走到沙發,父母最好跟著。一般,寶寶到2歲左右就都會獨立行走了,所以媽媽們不要著急,別強迫他走,但如果2歲還走不穩或不會走,就要帶他去醫院檢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