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的女孩蕭蕭正在客廳里和她的朋友丘丘~起玩打氣球的游戲。兩個人邊追逐邊嬉笑,不一會兒就把原本灰暗而冰冷的冬日房間弄得歡聲笑語、活力四射。兩個孩子的父母坐在沙發上喝茶聊天,時不時地朝他們望望,呵護幾句。可能是因為跑熱了或者是覺得行動不夠方便,蕭蕭隨手把外套脫下來放到一旁。蕭蕭媽媽見了,起身走進臥室,拿了一件薄毛衣出來,溫柔地對蕭蕭說“蕭蕭,來把這件毛衣穿上!”
蕭蕭正在和伙伴熱烈地揮舞著絲巾,對媽媽的話沒有任何反應。媽媽拿著毛衣朝蕭蕭走近了一些“來,蕭蕭,把衣服穿上!”
“我熱!我不要穿!”蕭蕭故意站得離媽媽遠了一點兒。
“要穿”媽媽的語氣加強了一些,但是依舊很柔和,蹲下身來,一邊伸手去拉蕭蕭,一邊說:“蕭蕭,你感冒剛好,快來把毛衣穿起來,不然又要受涼了!”
不料,蕭蕭身子向旁邊一側,掙脫了媽媽:“我真的很熱!我不要穿!”母親被推了一下,重心不穩,斜靠在了沙發上。她雖然有些生氣,但還是耐著性子繼續勸說蕭蕭:“蕭蕭乖,你看你都把媽媽弄倒了!未,聽媽媽的話,把衣服穿上。”
執拗的蕭蕭朝媽媽看了一眼,有些內疚,但依舊強硬地表示反對“我不要穿!我熱!我不要穿!”
蕭蕭媽媽臉上露出了無奈,蕭蕭爸爸見狀立刻出馬,瞪圓了眼睛,嚴厲地對蕭蕭說:“不穿不行你要是不穿,下一次再發燒我還要帶你去打針”
或許是因為畏懼爸爸的威嚴和那可怕的“打針”,或許是想盡早結束關于穿衣的沖突,以便快些和朋友去打氣球,蕭蕭沉默了一下,順從地穿上了毛衣。
分析:
案例中,父母不僅重視孩子,而且時時刻刻都在細心觀察、照顧、保護孩子,杜絕任何有可能給孩子帶來危險的事情發生
然后當我們把目光投到蕭蕭與父母之間的互動過程中發現,蕭蕭的父母讓蕭蕭穿上毛衣,并不是出于蕭蕭自己的需要,而是因為他們認為蕭蕭需要。依據蕭蕭父母的判斷,脫掉外套的蕭蕭需要穿上薄毛衣,如若不然她就有可能會感冒。兩個人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誘哄與威嚇,最終達到了他們認為滿意的結果:蕭蕭穿上了毛衣。蕭蕭父母之所以如此堅持自己的要求,在于他們認為這是為了蕭蕭好,先前蕭蕭曾經因為感冒發燒并去打過針那一段經歷對于蕭蕭與她的父母來說無疑都是痛苦的,因而及早防范、避免重蹈覆轍當然是明智的選擇。可是父母的想法在蕭蕭那里卻顯得有些多余。此刻的她因為爭搶跑跳實在是太熱太熱了,恨不能在脫掉一件衣服才好,可能父母卻一定要自己在穿上一件毛衣。無論怎樣告訴他們“我熱!我太熱!我不要穿!”都沒有絲毫的用處,父母只相信他們的經驗,根本聽不進蕭蕭的表白,
蕭蕭的父母可以被看成是當前社會中絕大多數父母的縮影.他們的心中、眼里裝滿了對孩子的關愛與牽掛。他們以及替代他們履行教養職責的教師必須盡全力去做對孩子有益的事情,把自己認為好的、安全的東西帶給孩子,哪怕是孩子不喜歡、不希望他們那樣做的,他們也要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選擇。他們很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很難聽見、聽進孩子自己的愿望與行為的理由。這并不是因為孩子的聲音過低、過輕,而是因為他們極少會把孩子看成是和自己一樣獨立的人,因此也就很難相信孩子的判斷與選擇。在他們心目中,孩子的形象始終是和“幼稚”、“單純”、“不經世事”、“不知深淺”連在一起,而自己則必須把自己的心思和意志傾注在孩子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細心呵護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