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德五年(1430),明宣宗朱瞻基親赴皇家史館,接見為其祖父修撰《實錄》的眾位學士。為表達對這些御用知識分子的感激之情,皇帝命左右將一大把錢拋撒于地作為恩賜。素來清苦的眾學士見此情景紛紛山呼萬歲,伏地跪著拾取賞錢。
但是,此刻卻有一個單薄的身影傲然孤立著,他睥睨地看著趴在地上的這些同僚,不屑中盡顯文人凜然的風骨,皇帝對此頗感驚奇,仔細一看才知這位學士竟是多次觸怒先帝和自己的老臣李時勉。回想起此人一貫的表現,宣宗也不得不對他心生感佩,于是令隨從將所余的金錢全部賜給他。
這位叫李時勉的學士,可不是一般人物,他一生多次因觸怒皇帝而被斥責毆打,甚至囚于獄中,但每次竟都能死里逃生、逢兇化吉,以至于獲得了“打不死的李時勉”之美名。難道皇帝真的打不死他嗎?他的人生際遇里究竟有哪些精彩的傳奇呢?
李時勉名懋,出身于江西安福的一個耕讀世家。大概因這個“懋”字難寫難認,所以后來大家都用他的字時勉來做稱呼。和中國古代很多早慧的上進少年一樣,李時勉也以苦讀經史的方式度過了自己激情燃燒的歲月。但和很多士子憑借讀書來汲汲于富貴、躁動于仕途的想法不同的是,他對儒家倡導的傳統綱常禮法表現出了由衷的認同感和異乎尋常的堅守。
永樂二年(1404),而立之年的李時勉中了進士,被遴選為庶吉士,參與《永樂大典》與《洪武實錄》兩部大部頭著作的修纂工程。這兩部書完成后,“慨然以天下為己任”的他被提升為翰林侍讀。
永樂十九年四月,皇宮里的奉天、謹身、華蓋三殿發生火災,明成祖按照“天人感應”的傳統理論,例行公事地下旨求直言。在古籍中浸淫太久的李時勉書生氣十足,認為皇帝這是在踐行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作風,于是應詔上本,一口氣說了十五件政府舉措失當的事情,這下可把事情鬧大了,他的上書不僅打擊面過寬,而且大忤帝意。那些被他攻擊的官員趁機紛紛上書,最終皇帝以誹謗朝廷的罪名讓他下獄反思。
正是從此時開始,讓人羨慕的好運氣就一直伴隨著李時勉。這年七月,北邊的韃靼人進犯明朝邊境,明成祖想起李時勉上書中曾提過要注意韃靼人的警示之詞,念其考慮深遠,便將他官復原職,掐指一算,李時勉僅在獄中不足百日。
經過這一番沉浮起落的折騰后,按說李時勉該收起那文人的傲骨了,畢竟也快到知天命的年紀了,哪能還做“憤青”呢?可是,李大人終究還是改不了忠君憂國的爺生本色,一再給新皇帝明仁宗朱高熾做思想工作。不過,這一回他換來的卻是一頓差點置自己于死命的暴打。
大概是在做太子時被壓抑太久的緣故,即位不久的仁宗皇帝在為先皇守孝期間,用頻繁親幸嬪妃的辦法,來舒緩自己疲憊的身心。這件事雖然有違傳統禮法守孝的禁例,但是對一個無人能約束的專制君主,大家又能怎么辦呢?
然而,在深受儒家教化的李大人眼中,此事的嚴重性堪比天塌地陷。李時勉在這年(洪熙元年,1425)五月,借太子朱瞻基被調至陪都南京、新朝百事待舉之機,向仁宗提出太子不應離開首都的建議,并將“諒之中不宜近嬪妃”這句暗諷之語夾在文中,輕輕地一筆帶過。
這看似不經意的一句話,卻深深刺痛了仁宗那顆敏感的心。仁宗深知這種有違君德之事決不可外傳,便將李時勉召至便殿,責備他不該聽信謠傳,將此事妄行入奏。聽到這話里有話的斥責之語,一般的大臣肯定不敢再多說什么,但自信真理在身的李時勉卻不顧及,又給皇帝講了一番為君之德的大道理,還力勸他知過必改,不可掩飾。
這下子可把仁宗徹底激怒了,他當即命武士掄起專用的兵器金瓜痛毆李時勉,直到將其肋骨打斷了三根,幾乎昏死才罷手。接著,余怒未消的仁宗命人將他拖入錦衣衛監獄,等候發落。
獄中的李時勉已經依稀看到了索命的黑白無常,但一睜開眼卻見到了一個此前曾受過他恩惠的錦衣衛千戶。這個千戶此時正在查獄,他看到受刑后的恩公,心頭頓生報答之意。他為李時勉敷上了鄭和下西洋時從國外帶回的貢品——傷科良藥“血竭”,使之痊愈。后來他的同鄉鄒守益聽說此事后,寫詩贊道:“金釵詎料酬良藥,蚤虱猶能避正人。”
沒被打死的李時勉不久之后聽到了一個更壞的消息,那就是被他惹惱的仁宗已經病入膏肓了。臨終前,仁宗仍然耿耿于懷地對輔政大臣夏原吉等人說:“李時勉竟敢在朝廷上污辱我!”隨著仁宗的去世,這句話以天子遺命的方式傳了下來,就等于是宣判了李時勉的死刑。
新即位的宣宗皇帝朱瞻基聽到這句遺命時,同樣也生了雷霆之怒。他認為,當上皇帝僅十個月的父親很可能是因為李時勉的激怒而猝死的,做兒子的一定要為父親復仇。所以,他立即下令左右把李時勉綁來,他要親自審問。過了一會兒,朱瞻基越發生氣,就又派一個姓王的指揮趕赴獄中,要不經審問直接將李時勉綁赴市曹殺頭!王指揮領命而去,在場所有的人都認為李時勉這回肯定是難逃一死了。
但是,冥冥之中的超級好運氣又一次照顧了李時勉——原來從大殿去錦衣衛監獄的路有兩條,皇帝先前派的人走的是端東旁門,后派去的王指揮走的是端西旁門,正好岔了路,就在王指揮從西門剛走不多久,李時勉就被先前派去的那撥人從東門綁著押上殿來了。
盛怒之下的朱瞻基一看見他就氣不打一處來,高聲罵道:“你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竟然膽敢觸犯先帝,你在奏章里寫了什么話,快快從實招來!”李時勉謹守為臣的禮節,向新皇帝下跪叩頭,但仍直言不諱地說道:“臣向先帝說的是他在守孝期間不應該多次親幸嬪妃,也不應將作為皇太子的您調到南京,遠離先皇。”
此語一出,有如春風中的潤雨,馬上就將宣宗胸中的怒火熄滅了大半。其實,當時還身為太子的他對李時勉所說的這兩件事也很反感——皇帝于禁中親幸嬪妃不僅有違君德,而且有損健康;將自己調離首都據守南京,既違反了祖制,更降低了自己的地位。仁宗看著眼前下跪著的這個人竟與自己的想法暗合,若繼續窮究其罪豈不是自扇耳光?于是,他令左右為李時勉松綁,讓其接著說下去。
李時勉一見此景,已知性命無憂矣,索性將奏章中尚能記住的六件事說了出來。宣宗越聽越覺得他說得在理,便讓他將奏章的草疏呈遞上來。可是李時勉回答說,草疏已在上奏之前燒了。宣宗知道,大臣焚毀草疏既是為了保密,又是保持低調為臣的本色。這個細節使得宣宗對李時勉的忠直之心更加感嘆,當即為他官復原職,并讓他當場換上了官服。
正在此時,那個要將李時勉綁去殺頭的王指揮兩手空空地趕回殿中,剛想匯報自己的經歷,竟驚奇地發現犯人居然已衣冠整齊地站在殿階上了。看著目瞪口呆的王指揮,想起剛剛發生的這一切,李時勉內心不免涌起復雜的思緒。
憑借著自己的才干和道義再次復出的李時勉,在宣宗和英宗朝擔負了政府的文宣和教育工作。正統六年(1441),年近古稀的李時勉被任命為國子監祭酒。這可是國家最高學府的官員,不過他并沒有因成為高官而隨波逐流,還是一如既往地挺立著文人的傲骨。
受英宗寵信的大宦官王振巡視國子監,李時勉對這個不男不女的家伙不亢不卑,既不大搞隆重的迎送活動,也不擺豪華的宴席招待。受慣優待的王振哪受得了這個氣,在心里牢牢地記住了李時勉這個名字。后來,李時勉發現國子監彝倫堂的古樹枝條過多,妨礙了士子們列隊操練,便派人砍去了十二枝。王振偵知此事后,以“擅伐官樹”的罪名告到英宗那里,攛掇英宗將老邁的李時勉戴枷示眾。看到老師無辜受刑,國子監的學生李貴等千余人自發地到皇宮前跪伏,為其鳴冤,最終迫使英宗釋放了李時勉。
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原因在于李時勉的厚道。他在國子監的六年里,努力踐行儒學傳統人生觀,不僅言傳而且身教。當時國子監生員彭時后來回憶說:“先生端坐儼然,或論鄉曲舊事,或論詩文,言簡而確,婉而有味,聽者忘倦,每至更深乃已。”正因為他勤于政事,重視學風建設,國子監的面貌煥然一新。他還拿出自己微薄的俸祿,為貧窮的學生買衣食藥物,甚至出錢幫助無力安葬父母的學生買棺木。如此這般厚愛學生的老師,只怕是時至今日也不多見吧!
《明鑒》記載,李時勉后來因年邁致仕歸家時,“朝臣及國子生出餞都門外,凡三千人,鼓樂前導,觀者塞途,商賈為之罷市。或遠送登舟,俟舟發乃還,無不淚下”。退休時還能有這樣的影響力,可見李時勉留給時人的不止是一個瀟灑的背影。
人物小傳
李時勉(1374-1450)明代官員、學者。先祖為南唐李后主的五皇叔、江王李景逷。按輩分,李時勉為李后主的17世侄孫,他5歲發蒙,7歲能誦《四書》、《五經》,12歲能詩會賦。明永樂二年(1404)登進士第,選庶吉士,進文淵閣,與修《太祖實錄》,授刑部主事,復與重修《實錄》。書成,升翰林侍讀、學士等職。永樂十九年,上書反對遷都北京。洪熙元年,以言事系獄,宣德初復官,官至國子祭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