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50年2月25日,農歷正月十四,元宵節的喜慶氣氛已經彌散。此時的紫禁城籠罩在一片哀傷陰霾的氣氛里——大清國的最高統治者道光皇帝,已經撒手人寰。彌留之際,道光皇帝卻留下了一道朱諭:死后靈位不進太廟,不立神功圣德碑。
道光皇帝的這一遺囑,堪稱驚世駭俗。太廟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為什么道光皇帝在生命的最后時刻,會對這個地方念念不忘?道光不入太廟遺囑的背后又有著怎樣的隱衷呢?
太廟坐落于長安街以北,天安門以東,是今天的勞動人民文化宮所在地,一處鬧中取靜的公園。500多年前,這里是比紫禁城還要神秘的地方,大部分時間太廟里只有烏鴉和幾個守廟的小太監。
太廟以古柏著稱,據說這里最古老的一棵柏樹是明成祖朱棣親手栽種的,粗略算起來,也有近600年了。
600年前,這里原本是一片荒蕪的景象,卻被認為是一個天子的龍興之地。朱棣原本是明朝開國皇帝的第四個兒子,很小的時候被派來駐守北平。后來奪取侄子帝位之后,決定要把明朝的首都由南京遷往北平。從公元1406年開始,朱棣就開始召集工匠,營建紫禁城。
皇帝的一紙詔書,使北京城成為一個巨大的建筑工地。
為了配合紫禁城的建設,于是有了大木廠、琉璃廠、石作廠、神木廠、臺基廠等,今天的北京還保留著這些原始的地名。
天子的居所,自古以來有營建的標準。據《周禮考工記》“前朝后寢,左祖右社”的規定,于是在紫禁城的左前方,要修建一座規格很高的建筑,就是太廟。
太廟究竟是用來做什么的呢?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這樣解釋:“廟,尊先祖貌也。”廟,是一種特殊的房子,是祭祀祖先的地方,皇帝祭祖的地方就成了太廟。這里是最高祭祀禮儀的上演地,它傳承了中國古代“敬天法祖”的禮制,是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廟。
一般來說,只有皇帝死后的牌位才有資格進入太廟,自從太廟建成一百多年來,這個慣例從未被打破,直到公元1521年一個叫朱厚熜的皇帝即位。
正德十六年四月,明武宗朱厚照病死。由于武宗沒有留下子嗣,按照祖訓,由最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承襲皇位,為嘉靖皇帝。嘉靖登基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親生父親興獻王追加皇帝的謚號,將其牌位供于太廟。
“太廟是只有皇帝死后才可以進入的,興獻王沒有資格進入。”這一說法立即激起了嘉靖皇帝的怒火,嘉靖惱羞成怒,讓太監廷杖群臣。這成為明代歷史上最著名的“議大禮”事件。
其實,幽深的紫禁城里并非沒有嘉靖供奉生父牌位的地方,位于紫禁城內廷東側,就是皇帝的家廟,不涉及江山社稷,類似于普通百姓家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相比于太廟,顯得平和親近。除了常規的祭祀外,皇帝可以經常來這里陪伴逝去的先祖。
而嘉靖皇帝顯然不滿意父親的牌位只是進入奉先殿,他的目的很明確:生父的牌位,要享受最高規格的祭祀,要進入太廟,為此嘉靖皇帝努力了17年。
公元1536年12月,嘉靖皇帝的夙愿終于實現。生父興獻王牌位終于在一場盛大的儀式之后,被隆重地安置太廟中相應的神位上,這一儀式被稱為升附太廟。不管過程如何曲折,從未做過一天皇帝的興獻王,還是憑借著兒子嘉靖皇帝的堅持,死后牌位得以入主太廟。
事實上,除了皇親國戚可以升附太廟,接受供奉之外,對國家有重大功勛的功臣,死后牌位都擺在太廟的東西配殿。
每年的春、夏、秋、冬四季首月的農歷初一,這些牌位都會被捧到享殿,而皇帝則會親自來這里祭祖。這被稱為“四孟時享”,是常規性的祭祀儀式。每遇到國家重大事情時,皇帝本人會來到寢殿向祖宗上香報告,皇帝登基、大婚、冊立皇后,等等,這被稱作告祭。此外,規模最大的祭祀儀式在每年除夕前一天舉行,歷代帝后神主都將恭請到大殿合祭,叫“袷祭”。
1644年崇禎末年,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間的彪悍的女真族一路燒殺搶掠,甚至屠城,攻到大明帝都北京。
當清軍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取得江山的時候,多爾袞卻在太廟前停止了殺戮的腳步。在這個供奉著明朝歷代先祖的龐大建筑前,驍勇彪悍的馬背上的民族,變得溫柔恭順。
北京城的百姓驚奇地看到,剛入關的清軍把太廟里世代供奉的明代皇帝的神位移出太廟。6月,多爾袞恭順地把明代皇帝的神位請于歷代帝王廟,整個過程恭恭敬敬、肅然整齊,不禁讓這些原本是大明王朝的子民們充滿了好奇與疑惑。
多爾袞在把自己祖先的牌位移到了太廟之后,還下令把遼金元等皇帝的神位供奉在歷代帝王廟中,旨在表明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也在中國正統王朝之列。
多爾袞的這一舉動安撫了百姓不滿、懷疑的情緒。自此,明代已經成為過去時,太廟迎來了新的主人,也揭開了新的一頁。
入主中原以后,作為天下的統治者,女真族全盤接受了明代繁復的祭祀程序,比如沿襲了多年的“鹵簿制度”,即祭祖行列中的儀仗隊。從努爾哈赤統一女真部落開始,他就努力模仿明朝的典章制度,“張黃蓋、鳴鼓奏樂”,在順治皇帝帶領全體官員到達北京之時,鹵簿儀仗整齊肅穆,不禁讓滿街百姓贊不絕口。
清朝的皇帝對于祭祀格外重視,連服裝這樣的細節都有嚴格的規定,比起明朝皇帝對于上天和先祖的敬畏,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祭祀活動前三天,皇帝和文武百官齋戒,不飲酒,不食葷,不處理刑事案件,不看病;太常寺和禮部分別準備黃案、準備齋戒銅人,安排皇帝的祭祀活動等相關事宜;禮部官員到太廟檢查犧牲等情況,確認所宰殺的牛羊符合祭祀要求……終于等到祭祀開始,禮儀官提前向皇帝行過三跪九叩大禮之后,在接下來的儀式中,他們就可以免禮,而專心忙于工作了。
午時,正祭開始,隨后各宗廟帝后的神位都將被迎接到太祖廟內;而在犧牲所、宰牲亭所宰殺的犧牲,被送至太廟殿內,皇帝必須袒露右臂親自前去迎接。此時,禮樂官會按照歷來祭祀沿襲下來的方式敲鐘奏樂,舞生則高唱祭祀的歌曲翩翩起舞,歌詞的內容多說犧牲又大又肥,用來博得祖先神靈的歡愉。皇帝和官員則需三叩九拜,其實是皇帝代替全天下百姓,表達了對先祖神靈的敬意,為國之未來、天下蒼生祈福許愿。
延續千年的祭祀禮儀仍在太廟上演。堅船利炮已經打開了南中國的大門,千年的禮儀之邦連同所有的祭祀禮儀都一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中國,光宗耀祖、光耀門楣的觀念深入人心。道光皇帝在位之際,國力日衰,于是,一向克勤克儉、可堪儒家道德典范的道光皇帝做出了令所有人吃驚的、有違祖規的行為,留下親筆朱諭:死后靈位不進太廟,不立神功圣德碑。
對于道光皇帝的兒子咸豐帝來說,如果道光靈位不進太廟,無疑是把道光皇帝排除在愛新覺羅氏孝子賢孫之外。如果牌位進太廟,也是違背先皇遺囑。何去何從,他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和清王朝的各位先祖一樣,道光皇帝的牌位最終進入了太廟,年復一年地接受后世子孫的祭祀。而封建社會中,地位重如泰山的太廟在其后的歲月里會經歷怎樣的滄桑變遷?
一場更為深刻和巨大的變革在20世紀初的中國醞釀發生著。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統治267年的滿清政府被推翻。紫禁城外面的世界,劇變正在發生。老百姓好像還沒有來得及仔細品味,但在其后的歲月里,改朝換代的變化已經隨處可見。
紫禁城的末代皇帝溥儀,已經被迫離開太和殿的寶座。太和殿作為皇室政權的標志,被民國政府接收,然而根據《清室善后優待條例》,“宗廟陵寢永遠奉祀,民國政府派兵保護”。這里供奉著他的歷代祖先,依然歸愛新覺羅氏所有,只是不再關乎國家政權。
1924年,溥儀遷出紫禁城,太廟也永遠結束了作為皇家祭祀的歷史。
1926年,太廟改為和平公園向普通市民開放,太廟開始了“公共空間化”的歷程,但在解放前的大多數時間中,太廟仍然處于封閉狀態。
1949年2月3日上午10點,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正陽門舉行了莊嚴的入城儀式。
1950年4月30日,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開幕,從此,這座宮殿走上了新的使命。這里成了勞動人民的天地,普通的工人、市民、百姓都可以自由出入這座曾經的皇家宮殿。許多在舊社會貧苦出身的人,在文化宮的培養下,成為文藝界的骨干力量。
“古來數誰大,皇帝老祖宗。如今數誰大,勞動眾弟兄。世道一變化,根本就不同,還是這座廟,換了主人翁!”作家趙樹理這首詩以直白的詞匯道出了所有底層勞動人民的心聲。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文化宮接待前來活動的工人、市民超過百萬人。
進入90年代,隨著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的生活漸漸豐富,娛樂場所也漸漸多了,文化宮似乎漸漸淡出人們的選擇之外,而一些電影和歌劇卻選景在太廟拍攝,并取得了轟動的效應。隨著電影和歌劇的轟動效應,淡出人們視線已久的太廟,又漸漸回到人們的視野。
太廟,這座古老的皇家建筑,曾經承載過先人敬天法祖的信仰,承載過人們熱火朝天的生活,如今已經與現代人的生活相得益彰地結合,歷史與現實經由它,奇幻地聯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