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第40回,長沙太守韓玄殘暴不仁,要處死老將黃忠,一直不被韓玄重用的魏延忍無可忍,揮刀殺死韓玄,投靠了英主劉備??芍T葛亮一見魏延就喝令推出斬首,罪名就是“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而且還說他腦后有反骨,日后必定造反。殊不知當時天下大亂,良將擇賢主那是常事,就連劉備也從過呂布,事過曹操,投過袁紹,依過劉表。諸葛亮的這種說法無非是個托詞。
不過,魏延倒確有大將之才。劉備打下漢中自立為漢中王,治所成都時,要留一大將防守漢中,人們皆以為劉備要用張飛,張飛也自認為是自己,但最后卻讓魏延“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事實證明劉備的選擇是正確的,在魏延駐守漢中近十年的時間里,盡管蜀國局勢跌宕起伏,但其北部邊疆卻穩如泰山,這為蜀國調整內外政策,度過危難時期打下了堅實基礎。他的這一系列貢獻,就連要置他于死地的諸葛亮也贊嘆不已。
但魏延不同于蜀國其他將領之處就在于他有見識,有獨立思考的頭腦,他不迷信于諸葛亮的權威,在重大決策上敢于大膽直言,敢于抗爭,這正是他與諸葛亮矛盾癥結之所在。
據《三國志》記載:諸葛亮每次北伐,魏延都希望能自領一支萬人大軍,像當年韓信那樣,與諸葛亮在潼關會合,諸葛亮每次都加以拒絕。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用兵曹魏時,魏延就主張率一支部隊,出子午谷奇襲長安,卻被諸葛亮制止了。但魏延仍爭辯說:“丞相從正面大路進軍,魏國必然會集結關中大軍在前面迎擊,戰爭遲早會陷入持久戰,這樣的話何時才能收復中原???”不想卻引起了諸葛亮更大的反感。從此,魏延便常常感嘆諸葛亮膽小,使自己奇志難酬,有時也難免發點牢騷。
有一次,諸葛亮派魏延、陳式等四將出箕谷截擊司馬懿,中途又下令不要輕進。陳式是從后主處來的,有點瞧不起諸葛亮,當時就說諸葛亮多疑,并嘲笑諸葛亮的街亭之失。魏延也發了點牢騷,說:“丞相當初如果聽取了我的計策,從子午谷直接出兵,此時別說是長安,恐怕連洛陽也已經攻占了?,F在執意要出兵祁山,又有什么用呢?既下令出兵,卻又不讓大舉進兵,丞相號令為何如此不明?”很明顯,這觸犯了諸葛亮的忌諱,也挑戰了諸葛亮的權威,諸葛亮豈能容他?正如諸葛亮所言,只是“因憐其勇”才重用他的,關鍵時候是不會饒他的。魏延這種敢于挑戰權威的性格是難能可貴的,但也是危險的,這種性格最終導致的可能就是悲劇。
據《三國志》載:“延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這說明他性格高傲,一般人他是看不起的,再加上諸葛亮在不同場合一再說他有反相,就導致他和同僚的關系很緊張。和同僚關系的緊張,使其處境雪上加霜,關鍵時刻不但沒人救他,甚至連為他說句公道話的人都沒有。諸葛亮死后,把處置魏延的任務交給了和魏延有著極深矛盾的楊儀,為此蜀軍內部發生了混戰。楊儀和魏延各上表互說對方叛逆,朝中掌權的董允、蔣琬等卻都保儀疑延,這恐怕也和魏延平時的性格有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