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激凌
早在3000多年前,中國就有了用冰塊解暑的記載,《詩經》里唱著奴隸冬日鑿冰儲藏以供貴族享用的歌謠;周代的宮廷里已設有專管藏冰的“凌人”;春秋末期,“冰鎮米酒”出現在諸侯們的宴席上;戰國中期,人們把橘子汁摻進冰塊中,既能快速解暑,又口感甜美。
不過那時,盛夏時節所用的冰屑只能靠隆冬時節開鑿保存,由于存儲冰塊需要大面積的地窖和人工,古代的冰激凌異常昂貴,按《云仙雜記》記載,唐朝時“長安冰雪,至夏月則價同金璧”,常人很難享用。
大約到了唐朝末期,人們在生產火藥時開采出了大量硝石,他們發現硝石溶于水時會吸收大量的熱,可使水降溫到結冰。于是,酷熱時節,商人們用硝石做冰,再把糖加到冰里,賣給揮汗如雨的過路客。宋朝初年,冷飲已大量涌入市場,人們把果汁、藥茶、牛奶、冰塊混合在一起調制,做出了北宋汴京的“冰糖冰雪冷元子”、南宋臨安的“雪泡豆兒水”、“雪泡梅花酒”等口味各異的冰激凌。南宋詩人楊萬里賦詩贊美可口的冰激凌:“似膩還成爽,才凝又欲飄。玉來盤底碎,雪到口邊消。”
空調房
《吳越春秋》記載,勾踐出游,休息、食宿于冰櫥。冰櫥其實就是一間專門用于儲藏食物的冷藏房,室溫類似現在的空調房。到了唐代,這種空調房的奢華度又勝一籌,宮廷中不但專門為帝王妃子修建了專供避暑的涼殿,殿中還安裝了制冷設備。這種設備,采用冷水循環的方法,猶如民間的水車,扇輪轉搖,產生風力,將水中涼氣送入殿中,或者利用機械將水送至屋頂,然后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簾,使涼氣進入屋內。
到了宋代,帝王涼殿中不但以風輪送冷水涼氣,還在蓄水池上和大廳四周擺設各種花卉,使冷風帶香,芬芳滿室。由于冷風效果太好,“冷氣機”轉動時,三伏天里也需穿上雙層衣衫才能抵御涼氣。
皇帝這樣,大臣自然趨之若鶩,古代的高官顯貴們,也紛紛建立起私家避暑設施,在宅第中設一雨亭,檐上飛流四注,夏季亭內也凜若高秋。
冰箱
古籍《周禮》中提到過“冰鑒”,這種冰鑒其實是一個盒子似的東西,內部是空的,只要把冰放在里面,把食物再放在冰的中間,就可以對食物起到防腐保鮮的作用了。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楚墓出土了兩件冰鑒,冰鑒上還放著一柄專門用來舀冷飲的長勺。
時至清代,宮廷內儲藏冰塊的器具被改稱為“冰桶”,用紅木、花梨木、柏木為內胎,口大底小,像個漏斗,用很厚的木板蓋在上面隔絕外界空氣。“冰桶”兩腰部都有銅環,方便搬運,有四條腿足,足下還裝有托,用來防止潮濕。
“冰桶”主要有兩個用途:一是用來冰鎮飲料和時鮮水果,因為箱體內采用鉛或錫為里,能起到較好的隔熱作用,而箱底有小孔,可以排放融化的冰水。另一個用途是降低室內的溫度,箱蓋上設有透氣孔,排出的冷氣能起到“空調”的功效。雖然它的效果不如唐宋時的“冷氣機”明顯,但是因為方便小巧,頗受人青睞。炎熱的夏天,怕熱的慈禧太后就靠著這種冰箱和冷氣度過酷暑。
雖然這種宮廷“冰箱”同現代冰箱相比過于簡單,但卻構造合理、實用,用流行的話說,還是低碳環保型節能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