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60歲的周老師,右腳后跟疼痛已有半年時間,一走路或按壓足跟時就會出現疼痛,而且越來越嚴重,有時痛得連路都不想走。她很納悶,既沒磕著也沒碰到,怎么會突然出現這種情況?跟痛癥是由一系列疾病導致的以足跟疼痛為主癥的癥候群,包括跟后、跟跖、跟內和跟外側急慢性疼痛,多發生于40~70歲的中老年人。因其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與生活,所以,越來越受到關注。
跟痛癥的病因很多,常由跖筋膜炎、跟骨骨刺、跟骨滑囊炎、足跟脂肪墊炎、跟骨高壓癥、跟骨應力性骨折、神經卡壓等原因引起,發病緩慢,運動時可加重痛感。
出現足跟痛時老年朋友不必緊張,因為這可能是由多種原因導致的。中醫按摩手法簡便易行,可有效緩解這種足跟痛。具體按摩治療方法如下:
可于溫水浴足后,用圓鈍的按摩棒或食指關節反復按揉推頂足跟部壓痛點,力量由輕到重,以能夠忍受為度。患者可漸漸感到足跟部難受感慢慢消失。推頂方向為先向足趾方向推,再向反方向推。
用拇指指腹按揉足心部,并向足趾方向做推法6~8次。按揉涌泉穴,依次牽拉各足趾。盡量使腳趾向背伸,這樣可以牽拉跖筋膜,或抬起足跟,足趾著地蹲一會兒,也可達到同樣效果。
拿揉、提捏小腿肚及跟腱。用拇指和其他四指對合用力上下反復拿捏小腿肚和跟腱。用拇指和食指對捏并按揉踝尖后跟腱前的內外凹陷處。
還可以找個高爾夫球踏在腳下,取坐位,在腳心與足跟間慢慢滾揉。
可以用中草藥熏蒸浸泡患足
中草藥熏蒸浸泡患足可以起到舒筋活血、消瘀止痛的作用。將由紅花、赤芍、當歸、川烏、草烏等多種中草藥組成的外用藥(劑量根據醫囑)置于自備的布袋中先浸泡半小時,然后放入鍋或者鐵制容器中,加水適量(依據浸泡部位)煮沸5分鐘后倒入腳盆中,先熏蒸患足,盆上方蓋一毛巾以防熱氣泄漏,待藥水溫度適宜浸泡時,將患足放入藥水浸泡,每次熏蒸浸泡20~30分鐘,每日2~3次。每次治療前可以適量加水并加溫,次日更換新藥重復上述治療。10日為一個療程,一般需堅持2~3個療程以鞏固療效。另外一種熏蒸浸泡方法是將已經浸泡半小時的中草藥置于布包加水放入容器,置于微波爐中,用中火轉1分鐘就可作為患足熏蒸浸泡液,熏蒸浸泡累計時間達到20~30分鐘。此外,用微波爐加熱30秒后的藥袋還可以敷于患處20分鐘。
簡便易操作類
肢體鍛煉不因疼痛而避諱,反而要大力提倡,主要包括跟腱、跖筋膜牽拉鍛煉。跟腱及跖筋膜的適度牽拉有助于炎癥消退,且非負重牽拉鍛煉比負重牽拉鍛煉效果好。各式各樣的足部矯形器都可用于跟痛癥的保守治療,可糾正足部力線不良,支撐足弓。
夜間夾板作為一種支撐療法,也是治療跟痛癥的常用輔助措施,尤其適用于晨起走路痛的患者。原理是在夜間使跖腱膜及小腿三頭肌一直處于牽拉狀態,從而可以將慢性反復微小損傷減到最低,并可防止小腿三頭肌夜間痙攣。
營養物質的攝入對跟痛癥的緩解也有重要作用,應該引起大家的重視。如維生素C、鋅、硫酸葡糖胺、菠蘿蛋白酶、魚油等營養物質在增加韌帶強度、促進軟組織修復、消炎消腫鎮痛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從而可以緩解跟痛癥的癥狀,是不可或缺的食療方法。
藥物類
藥物治療包括非甾體類抗炎藥及局部封閉等。跟痛癥屬中醫“骨痿”范疇,臨床多采用補肝腎、祛風濕、補血壯骨、活血化瘀、散寒止痛等中藥治療。目前來看針灸效果有限,但隨著中醫技術的發展仍有一定發展前景。
大部分患者通過上述保守治療可以緩解癥狀,但也有少數患者需手術治療,在至少一年的保守治療后效果不佳時可考慮手術。手術方法主要包括:軟組織松解、足底神經松解、跟骨截骨、跟骨骨刺切除等。
多數情況下保守治療可獲得滿意效果,保守治療時可根據不同的病因選擇幾種治療方法聯合應用。對于少數需手術的患者,醫生會嚴格把握手術指征,根據病因選擇合適的手術方案。因為跟痛癥可由多種疾病引起,病因復雜,有時幾種因素并存,故首先應明確診斷,從而有的放矢地進行治療,從容應對,告別足跟痛。
(編輯 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