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全國政協辦公廳、國家發改委、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為《國事憶述》出版舉行座談會,徐匡迪同志(時任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長)在發言中評說,在他看來《國事憶述》中講的事,可能有三分之一的內容未講。他的這個評說,在一般人聽來,以為是驚人之語。在我看來,實是知己之言。在《國事憶述》一書中,確有一些事沒有完全講出來。現在這本《國事續述》的若干文稿算是重要補充。當然,由于種種原因,有些事、有些話仍然是不能講的,有的甚至要湮沒在遺忘河里。這是古今中外都難以避免的,我想讀者也一定能夠理解。
在與徐匡迪同志的多年交往中,我經歷的幾件事曾得到他的稱贊和支持。這些事在《國事憶述》中確實講得不全,有的只是提到而已。
一件事是,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有關上海發展戰略的一次爭論。當時我已調到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工作,上海市籌辦這次討論會的市計劃委員會邀請我到會(我在上海工作期間曾經兼任市計劃委員會主任)。會議討論的主要問題是上海未來的發展戰略,中心是經濟結構,即一、二、三產業的發展關系問題。我認為,上海應當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積極壯大現代服務業,但第二產業即制造業,仍然是上海的強項,是支撐上海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國家工業化需要繼續倚重的基地。我還強調說,沒有強大的制造業,第三產業即服務業也會根基不牢。徐匡迪同志同意我的看法。后來我曾同江澤民同志說起這次爭論,他也認為第二產業不能削弱,還說他曾問過英國前首相希思的看法,希思認為,發達的服務業必須建立在強大的制造業基礎上。事隔多年,特別是2008年由美國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后,再來看那次爭論就更清楚了。這次危機充分暴露了美國經濟結構的嚴重缺陷,虛擬經濟過度膨脹和實體經濟嚴重削弱,成為美國經濟的致命弱點,是制造業競爭力下降、就業不振的根本原因,是當政者和學術界都在反思的重大治國教訓。
再一件事是長江帶的開發。1996年3月,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以后,我曾組織了一個專門小組,并親自帶隊對長江帶的進一步開發進行專題調研,意圖為“十五”規劃尋找新的增長點,激發活力,帶動面上更大范圍的持續發展。徐匡迪同志認為這個問題抓得準確,對全局具有突破性影響。但高層認識并不一致,工作進展不理想,直到后來中央決定推進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長江帶才迅速崛起,成為新世紀中國改革開放與創新發展的強大增長極。
還有一件事是,1996年中國宏觀經濟調控實現“軟著陸”以后,國家計委在北戴河召開會議,專門研究下一步宏觀經濟走向,提出把經濟工作的重點轉到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上,把追求速度迅速轉為追求效益和質量。徐匡迪同志當時在北戴河參加另一個會議,國務院領導接見計委會議代表時被邀請參加。他對我說,完全贊成計委會議提出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方針和各項舉措,說是“抓住了牛鼻子”。可惜這件事后來也是抓抓放放、反反復復,一路走得不順,直到現在也未解決。
我舉這幾件事是想說明,徐匡迪同志對《國事憶述》的評說是有根據的。有個很著名的故事講,人在死后的旅程中,必須跨越一條河流,在口渴時便喝一口河中的水,于是生前之事便會統統忘光,不再剩有留戀和遺憾。這條河便被叫作遺忘之河。我并不欣賞這個故事,更不贊成把生前之事統統忘光,那樣相關歷史就會留下不應有的空白。因此,我仍想把有些事,有些重要心跡,不留在遺忘河,而是講出來留給后人。我所以稱它們為“心跡”,是因為重要。集中在這本《國事續述》中的文稿,都是我的重要經歷的記錄和見證,最能表達我當時的心跡。我們這一代人深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實踐和教育,總有一種“窮年憂黎元”的情結,即使在離休以后,依然不改清流習俗,懷有韓愈那種“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的勁頭。收集在本書中的一些信札、報告,就反映了這種心態。現在一并發表,算是如實表露心跡。寫完序言,有點悵然若失,思緒難收。坐吟良久,湊得一絕:人生終別大舞臺,萬曲千歌無復來。云卷云舒風飄去,潮生潮落信悠哉。
【陳錦華,安徽省青陽人,1929年7月生。陳錦華同志親身經歷了新時期許多國家大事的決策和執行過程。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他直接參與國家大規模引進外國先進技術設備的工作;七八十年代,出任上海市副市長,籌建寶鋼、籌建中石化公司,出任總經理;90年代初期任國家體改委主任;1993年起任國家計委主任;1998年后,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主持籌建博鰲亞洲論壇,多次出訪非洲,并數次會見俄、日、古、美等國首腦。曾任中國企業聯合會會長。主要著作有《國事憶述》、《中日關系大事輯覽》等。】
【《國事續述》內容簡介】 陳錦華同志長期擔任重要崗位的領導職務,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參與者和見證人。繼《國事憶述》之后,陳錦華同志再推新作,將自己在我國紡織工業大發展、中國石化總公司成立、寶鋼建設、國家體改委改革、博鰲亞洲論壇組建等重大歷史事件中的心路歷程結集成書,深情回顧了中國共產黨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所取得的經驗與成就。“欲知大道,必先為史”,該書的出版,不僅對于黨史、國史的研究工作多有助益,對社會各界更好了解黨和國家的歷史成就和發展道路也同樣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