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拿大“聯邦詩人”鄧肯·坎貝爾·斯科特的詩作《被遺棄的人》描述了一位印第安婦女年輕時的經歷以及年老時的遭遇,在“謀求生存”和“遭遇遺棄”的鮮明對比中,彰顯了偉大而又悲情的母愛。重讀這首古老的詩歌對于現今社會的年輕人來說無疑將帶來極大的心靈震撼。
關鍵詞:《被遺棄的人》 母愛 生存 遺棄
鄧肯·坎貝爾·斯科特(1862—1947)是加拿大文學史上杰出的“聯邦詩人”。自1879年起,斯科特開始在加拿大聯邦政府的印第安人事務部工作,并于1913年起擔任該事務部的部長直至1932年退休。在印第安人事務部工作期間,斯科特經常到印第安人地區去,通過和印第安人的接觸,他熟悉了印第安人的生活狀況,并由此撰寫了諸多描述印第安人生活的詩歌和小說。其中,斯科特于1905年根據真實的故事而撰寫的敘事詩《被遺棄的人》(The Forsaken)被公認為是他的最佳詩作。本文以下就該詩的主要內容、表達方式以及詩歌中所反映出來的人和自然的關系等三個方面進行評析。
一
《被遺棄的人》描寫了一位印第安婦女年輕時代為了求生的辛酸經歷以及年老后遭遇家人拋棄的悲慘境遇。
詩歌第一部分的主題是“謀求生存”。全詩開篇用了一系列詞語展示了一幅凄涼的畫面:嚴冬、孤島、荒原、冰凍、風雪、饑餓。一個年輕的印第安婦女在饑寒交迫下用雪松樹皮搓成釣線、用野兔骨頭做成魚鉤破冰垂釣。由于沒有魚餌,她什么也沒釣著。為了生存、為了懷中的嬰兒——未來的酋長,她勇敢而果斷地撕下了自己的肉,最終釣到了很多魚。神圣的母愛使她無所畏懼,為了養活自己的兒子,她歷經艱辛于嚴寒風雪中跌爬了三天,最終到達了有人煙的地方,并為他的兒子開啟了生命的明燈。
加拿大著名文學評論家瑪格麗特·艾特伍德指出,每個國家或每種文化的核心都有一個單一的、一元的而且很明顯的特征,代表美國文學中心象征的是“拓荒”,而代表加拿大文學的則是“生存”,這在《被遺棄的人》中也得到了真實的體現。為了生存,詩中的主人公被迫與大自然抗爭,與命運搏擊。在大自然面前,一個在饑寒交迫中掙扎求生的年輕母親顯得非常弱小而可憐;然而,母愛給予了她力量和勇氣,并點燃了智慧的光芒,最終她用印第安婦女擅長的方式——垂釣來向饑餓和死亡挑戰。為了生存,為了懷中未來部落酋長的生存,她毅然撕下了自己身上的肉作為誘餌,以爭取她的希望的存續,彰顯了悲壯而又神圣的母愛。
詩歌第二部分的主題是“慘遭遺棄”。多年以后,主人公的兒子已成為酋長并有了自己的兒女;主人公也已成了老人,她老態龍鐘、行動不便。于是,同樣在一個寒冷的冬日,她的孫子們來到一處荒野搭起了帳篷,穿著野兔皮袍,點著雪松樹皮取暖,并偷偷地把她遺棄,自己則遷往別處了。然而,如同她為了求生一樣,這位年邁力衰的老嫗對于死亡的來臨同樣無所畏懼。她用方巾蓋好因曾哺育兒女如今已干癟下垂的乳房,合攏經脈倍突的雙手,仰望蒼天,勇敢地迎接著死神的到來。在漫天的雪花中,她于第三天安詳地離開了這個世界,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這個部分有關主人公因年老而慘遭遺棄的詩行,不但為讀者解開了主人公命運的懸念,而且令讀者的內心感受強烈得似火山爆發一般。愛與恨的交織,人與自然的結合,現實與象征的相融,這一切都在詩歌安詳而平靜的基調中孕育而出。主人公曾在狂風暴雪中與死亡抗爭,以自己的肉作魚餌垂釣,以求得兒子的生存。她的確是個勝利者,她用智慧和愛心戰勝了自然帶給的厄運。但她這一切努力的結果換來的卻是子孫們的遺棄,遺棄在同樣凄冷荒涼的曠野。難道主人公年輕時的拼死抗爭就是為了換得年老時的被遺棄?這種矛盾和沖突將全詩的思想推到了高潮。
二
《被遺棄的人》這首詩在表達手法上也別具一格,全詩分為兩部分,不僅形式獨特,而且對比鮮明。
法國著名詩人保爾·瓦萊里認為,詩歌的形式本身可以賦予詩歌以新的內容。他主張,詩歌的本質就在于使詩歌這種語言藝術“音樂化”。所謂“音樂化”,首先指的是詩的語詞關系在讀者欣賞時能引起一種和諧的整體感覺效果?!耙魳坊边€指詩歌世界同夢幻世界有某種內在的聯系,而這種“詩情世界”是:原先普通世界中的一切人和事,此刻雖然保持原貌,卻又突然與讀者的整個感覺有一種難以言語的密切。它們相互吸引,按照異常的方式相聯系。它們音樂化了,互相共鳴,并且似乎和諧地聯系在一起。在《被遺棄的人》這首詩中,詩人借助獨特的表現手法將“音樂化”的效果呈現在了讀者的面前。
這首詩中,斯科特摒棄了傳統的詩歌韻律和語言風格,摒棄了浪漫主義的世界觀,沖破了19世紀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的羈絆,開創了加拿大現代派詩風。這首詩中運用了多種表達方法烘托主題,比如對比手法的運用??v觀全詩的兩個部分,不難發現詩的第一部分所使用的全是短短的詩行,讀起來顯得簡短、急促而有力。年輕的印第安婦女充滿了對生活的活力和求生的欲望,出于母愛她不惜身體毅然果斷地與暴風雪展開了搏斗,并最終求得生存。而在詩歌的第二部分,詩人使用的都是長句,暗示這位印第安婦女年事已高,動作遲鈍,拖著沉重的步伐,走到了人生旅途的盡頭。而為了強化主人公的完美形象,在詩歌的第一部分,詩人兩次用到了“勇敢而果斷”(valiant and unshaken),表現了主人公的智慧和勇氣;而在詩歌的第二部分,老婦人被遺棄后,她又“勇敢而果斷”地面對死亡的來臨,通過“勇敢而果斷”的重復運用,歌頌了印第安婦女面臨逆境與死亡時的勇氣和尊嚴,從而更好地表達了詩人對印第安婦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也進一步完美了主人公的母愛形象,成功地奏響了一曲偉大而又悲情的母愛之歌。
詩中還運用了反襯法,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年輕時,主人公在冰天雪地中拿著雪松樹皮纖維搓成的釣線、野兔骨頭做成的魚鉤釣魚;年老時,她的孫子們則在一處荒野之地搭起了帳篷,穿著野兔皮袍,點著雪松樹皮取暖,并最終被遺棄,原先為了求生的工具現在卻變成了享受的資源,讓人越加感覺凄涼和悲慘,也使全詩更具可讀性。在印第安婦女的人生盡頭,通過隱喻手法的運用,曾經嚴寒而又冷酷的大自然母親最后收留了她。而詩中借助時間上的呼應——求生成功和遭棄死去同樣都經歷了三天,更讓人讀來意味深長。
此外,詩中探討了人與大自然的關系以及人與社會的關系,而且用自然景物作為象征,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使之與人類生活的廣闊背景聯系在一起,實質上這有利于換回人們的良知,具有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同時,通過細膩生動的細節描寫,詩人恰如其分地反映出了主人公的心態——勇敢地謀求生存、欣然地接受死亡,并使之成為了對主題的一種烘托。
三
加拿大所處的地理環境特殊,因此,在加拿大文學作品中我們時常能見到自然這一主題的身影。
加拿大詩歌中對自然的態度通常有四種:(1)認為自然是美好的,著重抒情;(2)認為自然是和人類敵對的,因而是冷漠和令人恐懼的;(3)人要與自然抗爭,人與自然的關系就是人與自然的搏斗;(4)人與自然是平等的,不存在孰勝孰負的問題。
由此看來,在本詩的第一部分,主人公對待自然的態度屬于第二種和第三種,即:出于母愛、對孩子的愛、對生活的愛而產生對嚴冬的恨,對大自然的恨,并因此與自然拼死抗爭。在詩歌的第二部分,主人公所表現出來的對待自然的態度則屬于第一種和第四種。在遭遇孫輩們的遺棄后,隨著美麗的雪花輕輕飄落并在兩天兩夜后將她覆蓋,主人公得到了大自然母親的收留。
因此,對大自然而言,主人公既是個受害者又是個勝利者——在冰天雪地中為了求生而與自然抗爭并成功得以延續生命的希望,她同時也是個被保護者——在生命的盡頭擁有了安靜的避難所。可以說,主人公面臨的大自然是個天使和惡魔的綜合體。年輕時,她曾為生存而與惡魔般的大自然展開殊死搏斗;年邁時,卻也是天使般的大自然收留了這位被家人遺棄的抗爭者。不難看出,本詩第二部分中的雪并不是死亡的象征,而是冬眠生命的避難所和保護神。對主人公而言,如果她帶著不切實際的希望去與風雪為敵,而不與其共處,大自然就是個惡魔。顯然,雪不一定是她死亡的原因和憎恨的對象,她完全可以在大雪中找到自己的生命歸宿,畢竟雪就像一面晶瑩美麗的裹尸布一般將其緊緊擁抱。然而,我們如何看待主人公的歸宿呢?因為年邁,終被遺棄;因為年邁,無意抗爭;因為年邁,在完成護犢的神圣使命后雖慘遭拋棄卻無怨無悔。在她心靈深處,天空飄落的雪花是美麗的,寒冬的陽光也是燦爛的。
在《被遺棄的人》這首詩中,詩人通過對自然景象的描寫,除了給讀者打開了一幅立體直觀的畫面外,還從多方面折射出詩人的情緒,對自然的態度,以及對生活的感受。這實際上就是悲劇與人道精神的關系問題,這種人道精神是人在自然和社會環境中所表現出來的本質力量和價值?!白詮挠斜瘎〕霈F,人就成了悲劇的主角,人道精神是悲劇表現的核心。反之,悲劇如不表現人承受的巨大苦難,不在痛苦中展現人格的偉大,也就不成為悲劇了?!庇纱丝梢?,悲劇與人道精神互相映襯,人類的挑戰和迎戰也就由謀求生存的搏斗轉向了精神領域的斗爭,轉向了人與人、文明與文明之間的斗爭。悲劇以宣揚高昂的人道精神而形成了一種崇高、莊嚴的風格,其藝術的魅力已和理性的呼喚合而為一,使我們感受到“沒有一種詩像悲劇這樣強烈地控制了我們的靈魂,以如此不可抗拒的魅力,使我們心向神往,給我們如此高度的享受”。
于是,在愛與恨、人類與自然、現實與象征的交織中,詩人通過偉大而又悲情的母愛這一主題試圖從冬天死亡的荒原上找到主人公精神解救的救贖方法。詩歌的末尾處,詩人將基督教復活的信念和自然界的神話融合在一起,一股精靈似的白煙從冰雪縫中冉冉升起,萬籟俱寂中,主人公變成了精靈,得到了上帝的賜福。
總之,在《被遺棄的人》這首詩中,讀者能深刻領悟到斯科特高深的寫作技巧以及他本人的情緒渲染和心態表述。在詩人看來,生活中的苦難和厄運固然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偉大而無私的母愛可以超越一切。閱讀并體會這首詩的意境和主題,更能幫助現在的人們,尤其是年輕人領會到自己母親的艱辛付出和無私情懷,并因此存有更多感恩的心和做出更多的善舉。
參考文獻:
[1] “Duncan Campbell Scott”.The Columbia Encyclopedia (6th Edition), 2008. Viewed 28 Nov 2011, 〈http://www.encyclopedia.com/doc/1E1-Scott-Du.html〉
[2] 逢珍.加拿大英語文學發展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
[3] 傅俊.加拿大文學賞析講義[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1998.
[4] 柳鳴九.“存在”文學與文學中的“存在”[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
[5] 瑪格麗特·艾特伍德.生存——加拿大文學主題指南[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1.
[6] 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作 者:毛靜,上海對外貿易學院國際商務外語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商務英語和英美文學。
編 輯:杜碧媛 E?鄄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