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龔自珍的詩歌中,描寫其自身童年經驗的作品數(shù)量頗多,這顯示著詩人的童年經驗與他日后的創(chuàng)作息息相關,童年經驗對龔自珍日后被喻為“劍氣簫心”的人格構成以及詩歌創(chuàng)作有重要影響。
關鍵詞:龔自珍 詩歌 童年經驗 劍氣簫心 影響
龔自珍是我國近代詩壇開風氣之先的偉大詩人,朱則杰在《清詩史》中稱其:“舊時代的殿后,新時代的開山,真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1}其杰出的詩歌創(chuàng)作藝術一直吸引著后世眾多學者研究。
童年經驗,就是一個人在童年時期(包括從幼年到少年)的生活經歷中所獲得的心理體驗的總和,包括童年時期的各種帶有情緒色彩的感受、印象、記憶、知識、意志等。{2}童年經驗之所以對一個人至關重要,是因為其作為一種審美體驗對藝術創(chuàng)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規(guī)范和制約著作家藝術創(chuàng)作的動因、藝術題材的選擇及創(chuàng)作個性的建構。通過對龔自珍年譜等相關研究資料以及龔自珍詩歌創(chuàng)作的爬梳,筆者發(fā)現(xiàn)龔自珍的童年經驗對其日后的人格定位和詩藝創(chuàng)作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龔自珍的詩歌呈現(xiàn)出后世所評價為“劍氣簫心”的創(chuàng)作面貌。“劍”、“簫”作為一組對立又統(tǒng)一的意象在他的詩歌中反復出現(xiàn)。“劍”者,大概可指為定庵“經世濟民的壯志豪情”;“簫”者,主要指定庵“憂國憂民的深情和政治失意的憤怨”。{3}此前的研究者,大多數(shù)將“劍氣簫心”作為龔自珍人格修養(yǎng)以及詩歌藝術特色的旨歸,但僅以“劍氣簫心”這種泛化的人格以及詩藝特征來概括詩人,不從中找出塑造詩人人格以及詩藝創(chuàng)作的根源,單憑這樣去評析作家、作品仍然略顯理據(jù)不足。“劍氣簫心”的生成源自龔自珍的童年經驗,詩人的人格定位以及詩藝創(chuàng)作正是通過童年時期父親等相關長輩的教誨和母親的悉心教導培養(yǎng)得來的。
龔自珍童年的首位老師就是他終身敬愛的母親段馴,直至成年之后,龔自珍對慈母仍存有極大的眷戀之心,憶母之詩作比比皆是,其戀母情結不言而喻。段氏知書達理,乃學術名家段玉裁之女,性喜雅詠,著有《綠華吟榭詩草》。幼時龔自珍體弱多病,不便遠行,父親龔麗正只好獨自先行到京師任職。所以,在他童年最初的這段時期,母親擔負起了啟蒙教師的職責。
余于近賢文章,有三別好焉,雖明非文章之極,而自髫年好之,至于冠益好之。茲得春三十有一,得秋三十有二,自揆造述,絕不出三君,而心未能舍去,以三者皆于慈母帳外燈前誦之,吳詩出口授,故尤纏綿于心。吾方壯而獨游,每一吟此,宛然幼小依膝下時。吾知異日空山,有過吾門而聞且高歌,且悲啼,雜然交作,如高宮大作之聲者,必是三物也。——《三別好詩序》{4}
段馴曾經引導幼小的龔自珍誦讀吳偉業(yè)、方舟、宋大樽的詩文。吳偉業(yè)是清初著名詩人,其詩歌慷慨淋漓,深婉密麗,獨具一格,時人將他的詩歌稱為“梅村體”,影響極大。方舟是桐城古文派的主將方苞的哥哥,其詩歌善于刻畫人情百態(tài)、風景名物,意旨深入淺出。宋大樽的詩歌奇氣激蕩,富于想象。結合日后龔自珍的詩歌藝術來分析,他幼年時所欣賞的三位詩人對于他日后詩藝的錘煉無疑有著重要之功。而燈前帳下,與母親一起吟誦詩歌的脈脈溫情,成為詩人一生中最為珍貴的回憶。根據(jù)年譜考略{5},在龔自珍十歲之時,跟隨母親與叔父龔守正自京返杭,在長途跋涉、船泊德州之時,遇中秋之夜,年幼的龔自珍與母親、叔父賞月,詩歌唱和,場景其樂融融。
小小齡童就表現(xiàn)出對文學的熱愛,可以說,段馴培養(yǎng)了龔自珍詩意的靈魂。在母親體貼入微的關愛和耐心的教育下,龔自珍哀樂過人、細膩敏感、發(fā)想無端的天性得到了最大的滋養(yǎng),使他日后的情感就猶如低回幽怨的簫聲,在訴說著明滅不定的心境,但始終不變的,是他童真的心境:
不似懷人不似禪,夢回清淚一潸然。瓶花貼妥爐香定,覓我童心廿六年。——《午夢初覺,悵然詩成》{6}
龔自珍的父親龔麗正與外公段玉裁,也深深影響著龔自珍。在學養(yǎng)方面,龔自珍自小就被培養(yǎng)對考據(jù)學、文字學、金石學的興趣;而在自身人格塑造方面,龔自珍秉承家學門風,走上了讀書入仕的這條道路。
龔麗正不僅是兩榜進士,而且學養(yǎng)深厚,在仕宦之余,不忘著述,撰寫了《國語注補》《三禮圖考》《兩漢書質疑》《楚辭名物考》等書。在龔自珍八歲的時候,父親親手抄錄《文選》,在兒子放學后進行教導,這在幼小的龔自珍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因憶斜街宅,情苗茁一絲。銀缸吟小別,書本畫相思。亦具看花眼,(年入歲是為嘉慶己末,住斜街宅,宅有山桃花。)難忘選授時。(家大人于其放學后,抄文選授之。)泥牛入滄海,執(zhí)筆向空追。——《因憶二首之二》{7}
在嚴父的鞭策下,龔自珍自此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就在這一年,他得到了一本舊時的《登科錄》,開始收集有清一代兩百余年的科名掌故。在他十四歲的時候,受父親啟發(fā),又考證古今官制,考察古代至清代各朝代的官員制度,寫成《漢官損益》上下篇以及《百王易從論》一篇,今已散佚。十六歲始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研究目錄學,并且開始收集四庫未收之書。十七歲跟隨父親游歷北京太廟,從此衍發(fā)出對金石學的喜愛,并熱愛終身。
而外祖父段玉裁,也時刻不忘對外孫進行教導,他對外孫的期望之高,可從他為龔自珍取名所寫的一封信中看出,他在信中說:“名曰自珍,則字曰愛吾宜矣……愛親、愛君、愛民、愛物,皆吾事也。未有不愛君、親、民、物而可謂自愛者;未有不自愛而能愛親、愛君、愛民、愛物……”{8}希望外孫能夠從愛己出發(fā),推而廣之到對世間萬事萬物的大愛,謹守儒家倫理道德規(guī)范。在學習上,他親赴北京教導龔自珍研習《許氏說文部目》,引領外孫進入文字學的殿堂,為龔自珍日后扎實的考據(jù)學功底打下深厚的基礎。受外公影響,少年時的龔自珍就以成為名儒名臣作為自己畢生的夢想,他以宋代名臣王安石作為自己的人格偶像,“少好讀王介甫《上宋仁宗皇帝書》,手錄凡九通,慨然有經世之志。”{9}乃至日后參加殿試,龔自珍在寫作策論文章時也毫不畏言自己受到王安石的影響。
龔自珍年少時受到祖父、父親的影響,非常樂于交朋結友,加之家庭條件優(yōu)越,沒有過多地束縛他的交友自由,因此他能夠以貴族公子的身份去結交名士。龔自珍年少時所交往的朋友,大多都比他年長許多。他在詩中憶述道:
荷衣說藝斗心兵,前輩須眉照座清。收拾遺聞歸一派,百年終恃小門生。
原注:少時所交多蒼老,于乾隆庚辰榜過從最親厚,次則嘉慶己謂,多談藝之士。兩科皆大興朱文正為總裁官。——《己亥雜詩一百一十五首》{10}
其中他交往最密的是時年三十二歲的王曇,當年龔自珍才十八歲,王曇仕途淹蹇,在當時是一位世人為之側目的狂士。龔自珍記述王曇:
每會談,大聲叫呼,如百千鬼神,奇禽怪獸,挾風雨、水火、雷電而下上,座客逡巡引去,其一二留者,偽隱幾,君猶手足舞不止。以故大江之南,大河之北,南至閩粵,北至山海關、熱河,販夫騶卒,皆知王舉人。言王舉人,或齒相擊,如談龍蛇,說虎豹。{11}
如此旁若無人的狂士,其高蹈傲世之情躍然紙上。王曇盡管行為乖張,但他卻是一名飽讀詩書、見識過人、不因循守舊的文士。在哲學上,他接受古文經學,喜以微言大義的手法宣揚自己的學說,對當時雖為盛世、實為衰世的時代進行了猛烈的抨擊,由此震動士林。龔自珍與他結為終身的知己,在他的影響下,龔自珍逐漸對今文經學產生興趣,關注社會熱點并逐漸以批判而富于戰(zhàn)斗力的散文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而龔自珍本身不拘小節(jié)、豪邁爽快的性格,也與這位好友有著相通的一面。
正是由于父輩好友的教導,龔自珍才得以塑造自身的人格和理想,日后他的作品,無論是詩歌還是散文,都具有劍一般犀利的鋒芒,具有直面時政、撼動人心的力量。
據(jù)此我們可以了解到,龔自珍的童年經驗無論是對于他的人格塑造抑或是詩藝創(chuàng)造,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正是他個人以及家庭教育的因素,使得其天賦天性得以不被磨滅,從而奠定了他詩歌中最為感人的絕假存真的美感。龔自珍的詩歌在當時,乃至后世都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感動著一代代讀者,特別是20世紀,不少文人名士如魯迅、郁達夫、柳亞子、冰心,其“學龔”、乃至有“龔癖”的雅好依舊是詩壇上的佳話。“不是無端悲怨心,直將閱歷寫成吟。可能十萬珍珠字,買盡千秋兒女心。”龔自珍人格以及詩歌的恒久魅力,定將會流芳千古。
{1} 朱則杰:《清詩史》,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67頁。
{2} 童慶炳:《作家的童年經驗及其對創(chuàng)作的影響》,《文學評論》1993卷(第四期)。
{3} 孫欽善:《龔自珍詩詞選》,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15頁。
{4}{6}{7}{11} 龔自珍著,王佩諍校:《龔自珍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66頁,第466頁,第445頁,第146頁。
{5} 樊克政:《龔自珍年譜考略》,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第37頁。
{8} 孫文君、王世云:《龔自珍研究資料集》,黃山書社1985年版,第4頁。
{9} 張祖廉:《定庵先生年譜外紀》(收錄于《龔自珍全集》附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633頁。
{10} 龔自珍著,劉逸生注:《龔自珍己亥雜詩注》,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163頁。
作 者:謝斐,暨南大學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中國古代文學2010級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明清詩學。
編 輯: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