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說書不僅促成了章回小說的成書,而且豐富了章回小說的內容,強化了小說的藝術性,同時它搜集聽眾的反饋信息給小說的作者,為小說的改編與提高提供了動力,“說書人”的藏身潛行與小說敘事的成熟之間產生了一種反比例關系。
關鍵字:說書藝術 章回小說 傳播與改編 敘事
以話本為藍本的說書藝術對章回小說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不僅是小說產生的重要母體,而且也是小說傳播與改編的重要推動力量,與小說敘事之間關系密切。
一、說書與小說的創作
說唱藝術是章回小說的母體之一,在其繁雜的門類中,與小說關系最密切的當屬說書藝術。說書有廣狹二義:狹義的說書為只說不唱的純粹說書;廣義的說書包括說大書(講史)與講唱兩種,本文就是從廣義的層面上來說的。說書的內容幾乎無所不包,煙粉靈怪、傳奇公案、樸刀桿棒、發跡變泰、士馬金鼓、演史說經等等,其中對小說影響最大的當屬講史。這類故事幾經民間傳播,說書藝人便用它們作為說書題材,繼而整合到話本,再潤飾加工成可誦的章回小說。
(一)說書促成了小說的成書
說書促成小說成書的例子比比皆是,姑舉《三寶太監下西洋記》的例子。
蓋三寶下西洋,委巷流傳甚廣,內府之劇戲,看場之評話,子虛亡是,皆俗語流為丹青耳。①
原來朱棣(明成祖)雖然篡奪了允 (建文帝)的皇位,但是在他進入南京以后,卻并不曾生擒朱允 。據說允 出亡了,朱棣放心不下,因此好幾次派遣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表面上要宣揚國威于海外,實際上卻是要訪尋允 的下落。鄭和一次次地揚帆海外,帶回來種種殊方傳說,這些傳說遂成為優人與說書藝人演出的題材,所謂“看場之評話”,是說三寶太監下西洋的傳說,民間書場里已經有藝人在講說著,結果卻產生了一部《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出來。這書作者為萬歷時人羅懋登,今見最早的本子,便是萬歷間刊本。可見成書雖然很遲,故事卻一直在民間和書場里傳留。作者也是在民間說書的基礎上,再穿插些記敘海外殊方異俗的專書編寫而成的。
(二)說書走進小說文本
說書作為一個事件、現象,成為了章回小說文本的內容。下面所引百二十回本《水滸傳》第一百十回“宋江東京城獻俘”一回,記東京上元節大張燈火,慶賞元宵,燕青和李逵聽說評話“三國志”。雖然所說的是北宋的事,但其所敘勾欄說書情形,似乎仍屬明代實況。
(燕青和李逵)來到瓦子前,聽的構欄內鑼響。李逵定要入去。燕青只得和他挨在人叢里,聽的上面說評話。……燕青慌忙攔道:“李大哥,你怎地好村!構欄瓦舍,如何使的大驚小怪這等叫!”
且不說說話者是何人,所說何事,但說唱本身就進入了小說,成為塑造環境與人物的因素。再有,《說岳全傳》中“大相國寺閑聽評話”一節,也是明人講史活生生的材料,因為“說岳”一書,表面上雖屬敘述南宋史事,但因為系明人舊作,從其社會背景來看,許多地方仍是明代的。像這樣的例子在章回小說中還有很多。
二、說書與小說的傳播及改編
小說在創作成書之后,由于當時統治政策、社會觀念、經濟等對小說出版、印刷的影響,加之書價較高,小說只有在“士君子”中間流傳,一般大眾與此多半無緣,說書成為了其傳播的主要橋梁,甚至在長篇章回小說發展幾乎處于停滯的時期,說書依然堅持為小說已有作品進行傳播,并不斷為小說的繼續創作與改編積累材料,時刻為小說的延續與復興積極準備著。
(一)說書與小說的傳播
從明初至嘉靖,是通俗小說發展處于停滯的時期,但同時也是通俗小說重新起步的條件逐漸成熟的時期。在這近二百年的時間里,施耐庵與羅貫中撰寫的那幾部作品并沒有因未能出版而漸至湮滅,相反,正是由于說書先生的講唱使得他們得以廣泛傳播。徐渭在《呂布宅詩序》中寫道:“始村瞎子習極俚小說,本《三國志》,與今《水滸傳》一轍,為彈唱詞話耳?!彪m然現在并不清楚這些說書先生講唱的內容,究竟是根據小說改編的,還是說書系統內代代相傳的,但他們的講唱使三國與水滸的故事四處流傳,從而為日后這兩部小說的廣泛傳播做了一定的準備,應當是無疑的。陸容在《菽園雜記》中曾經提到一種“上自士夫,下至童豎皆能之”的“斗葉子之戲”,葉子自萬貫以上均畫有梁山好漢的圖像,可見至遲在成化年間,有關水滸的故事在民間已十分普及,而這功勞又多半歸諸說書先生。在那時,不僅一般群眾愛聽說書,就連不少士人也是熱心的觀眾。正德年間官拜翰林院待詔的文征明,就與他的同僚一樣“暇日喜聽人說宋江”②。袁中道在《壽大姐五十壽序》一文中記道:
姐于經史百家及稗官小說,少時多所記憶?!端臅r采茶歌》,皆小說瑣事,可數百句,姐入耳即記其全,予等各半。
湖北省的公安縣并非是通衢大邑,但照樣留下了說書人的足跡,而姜南則介紹說,那些“演古今小說,以覓衣食”的說書人是“北方最多,京師特盛”③。說書人的活動使通俗文學深入民間,減少了通俗小說傳播時可能遇到的阻礙,同時他們講唱的故事,也直接為后來通俗小說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二)說書與小說的改編
說書藝人為吸引觀眾,把故事講唱得熱鬧動人,往往要做出許多合理的夸張和必要的渲染,而這些夸張與渲染,不一定全是藝人自己的主張和創作,許多地方可能是因為要迎合觀眾的愿望,如此,不僅小說為說書人提供了好的藍本,而且說書藝人也對小說進行了再創作,使小說有整編提升的機會。
尤其是古典文學名著在編撰之初,如果沒有民間說書藝人的改造和不斷加工,是不可能發展到今天這樣的水準的。說書藝人們就日常說書經驗,勇于增改故事情節,使其更符合于人民的愿望,并把中間真正美好的一面予以發揚光大,結果故事就顯得格外合情合理、熱鬧動人。文士們認識了民間藝人說唱的成就,在編撰小說時,就不得不吸收他們的長處,這便成為了一部偉大的古典小說成書的背景。說書藝人們在這些小說刊版流行以后,憑著他們窮年累月的鉆研,益發把書中故事精雕細琢,使它們格外豐富多彩,因此民眾在書場中聽取了說書之后,不僅僅滿足于聽覺上的享受,還要再返回頭來看文本,這就為小說的傳播及改編提供了動力。
比如說《水滸傳》的成書過程。北宋時以宋江為首的一次農民起義,最早的記載只說到他們三十六人,到了元曲高文秀《雙獻功》、李文蔚《燕青博魚》和康進之《李逵負荊》里,忽有“三十六小伙,七十二大伙”之說?!端疂G傳》的編撰人便采用了這種說法,有聲有色地描繪了一百八人的聚義,并把宋末元初人邵桂子的《甕天脞語》中所記宋江在李師師家的題壁詞“六六雁行連八九”④的話引到了書內。余嘉錫先生在改定本《宋江三十六人考實》一書中提到一百八人道:“此必南宋說話人講梁山濼公案者嫌其人數不多,情示落寞,不足敷衍,遂增益為一百八人,以便鋪張。好事者復撰此詞以實之?!庇嘞壬耐茢辔艺J為是合理的。
再如,上文所舉的百二十回本《水滸傳》第一百十回《宋江東京城獻俘》中,燕青和李逵所聽說評話《三國志》中提及的“關云長刮骨療毒”一事,他原本是《三國志演義》中的一個節目,我以為百二十回本《水滸傳》這一節,完全是明代人將舊有話本潤飾擴大的結果,因為在元至治本《全相平話三國志》里所敘的情節,就比較簡單質樸,它中間并沒有關公在刮骨時和客人對弈的話,這似乎是通過說書藝人的渲染和加工才能發生的,而羅貫中《三國志演義》中間這一節是和《水滸傳》相仿佛的。
三、說書與章回小說的敘事
在說話藝術中,說書人是全能的角色,不僅知道情節發展與人物命運,清楚人物的內心思想、深層活動,而且為了縮短與聽眾間的距離,他們不時現身,用設問、提示、重復、詮釋等手段,議論古今、褒貶是非,扮演眾生導師的角色,引導聽眾進入故事,形成了看官“聽——說”模式。雖然章回小說已經獨立成體,與評話有了質的區別,但由于其源頭是講史、話本,與說書藝術關系密切,而且在長期發展過程中仍然不斷與說書、戲曲等藝術形式相互交流和影響,在很長時間內沒能完成從“說——聽”模式向純粹閱讀模式的轉化,小說家們并沒有放棄說書人的身份,雖不再粉墨登場向大眾直接講述,但事實上說書人的職能卻沒有本質的改變,只是由登臺亮相變為潛行藏身,即使到了章回小說的鼎盛期,那些藝術上非常成熟的代表作也難以完全脫離這種影響。例如《說岳全傳》第十回說:
列位,這半日在牛皋……不曉得他姓張姓李。在下卻認得:那個穿白的,姓楊名再興,乃是山后楊令公的子孫。這個穿紅的,是唐朝羅成的子孫,叫作羅延慶。
這明顯就是說話人的口吻。所以《說岳全傳》成書后,又被說書人直接作為說書的底本,這從反面證明了其不屬于純粹的書面閱讀文本。像《說岳全傳》這樣的作品在章回小說的鼎盛時期并不少見,《施公案》《隋唐演義》《說唐演義全傳》等都具有這樣的特色。
作為故事的總體敘述人,作者并沒有也不甘心完全從故事中隱退,除了諸如“看官聽說”這樣的插說議論外,在自然景物、人物外貌乃至兩軍對壘、戰將較量的描寫中也隨處可見小說作者的影子?!罢f書人”在作品中潛行藏身的程度與小說敘事技巧的成熟成反比例關系:說書人在作品中藏得越深,痕跡越少,說明小說的敘事越成熟。
四、結語
說書藝術不僅將章回小說推向基層,讓更多人接觸、認識、欣賞它,擴大了它的影響,而且對章回小說的進一步提高、改編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不可否認的是,其中也有很多消極的東西,比如紀德君在《民間說書與中國古代通俗小說的傳播》中提出的“說書藝人在演說小說原著時,還存在一個如何將小說原著的書面語言轉換成口頭話語的問題”。
總體來說,說書藝術不僅對章回小說的成書、傳播、改編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還與章回小說的敘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雖然難免會有瑕疵,但是當我們談到明清章回小說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時,絕對不能忽視說書藝術對小說產生的重要作用。
① (清)錢曾:《讀書敏求記》,轉引自李惠銓:《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下西洋》(《滇史疑云》第91頁)。
② (明)錢希言:《戲瑕》卷一。
③ (明)姜南:《芙塘詩話》卷二“洗硯新錄·演小說”。
④ 百回本《水滸傳》第七十二回。
參考文獻:
[1] 程毅中.宋元話本[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 陳大康.通俗小說的歷史軌跡[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3.
[3] 陳汝衡.說書史話[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4] 鐘兆華校注.《三國志評話》元刊全相評話五種校注[M].成都:巴蜀書社,1989.
[5] 陳美林等.章回小說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6] 紀德君.民間說書與中國古代通俗小說的傳播[J].學術研究,2007.
作 者:陳磊磊,暨南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元明清文學。
編 輯: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