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論語》的教育思想內涵豐富,對后世影響頗大,本文從“誨人不倦”的敬業精神、“欲罷不能”的樂業情操、“不令而行”的從業言行、“有教無類”的職業愛心四個方面對《論語》教育思想對當代職業教育的意義略作闡述,以期繼承傳統教育思想精髓并發揚光大。
關鍵詞:《論語》 教育思想 當代職業教育
《論語》作為一部幾千年來經久不衰的儒家經典,包含著豐富深刻的思想,它從政治思想、倫理道德、君子之道、教育治學等方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整體面貌,蘊藏著深厚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內涵,體現出一個古老民族的心理、精神、審美情趣、社會心態和價值觀念。《論語》可以用來治國,可以用來修身,它其中的教育思想時至今日仍對我們有著極大的啟示作用。
本文以此為視角,從以下四個方面對《論語》教育思想對當代職業教育的意義略作闡述。
一、 “誨人不倦”的敬業精神
“誨人不倦”意為教誨別人有耐心,不厭煩。《論語·述而》載:“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邢 疏:“教誨于人,不有倦息。”孔子一生能“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努力于他的教育事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忠誠。他說:“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所以他的學生子貢說:“學不厭,仁也,誨不倦,圣也。”“誨人不倦”的精神是他對學生忠與仁的精神的表現,是作為教師的負責精神的表現。而這里的先“學”后“誨”,也同時顯示出孔子那種一絲不茍,不“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的高尚人格。作為一個教師,首先應該熱愛自己的事業。只有認識到自己事業的重要性,才會積極地獻身于這一事業,工作起來才會主動積極,發揮潛力,想方設法做好本職工作。“誨人不倦”正是教師區別于其他行業的顯著特征,是教師對職業忠誠的最好評判。具有敬業精神的教師有著強烈的責任感和事業心,為人民的教育事業能嘔心瀝血,對工作一絲不茍。沒有無私奉獻、愛崗敬業的精神,就不可能成為一名好教師,也絕不可能為人民的教育事業創造業績,做出貢獻。只有樂教勤業的教師,才能全面、深刻地認識到教育工作的偉大意義,才能為教育工作本身所具有的樂趣深深吸引。
因此,我們應樹立教師的職業信念和職業理想,克服教師的職業倦怠,積極進取,勤奮敬業,方能體會到教師工作的無窮魅力。
二、“欲罷不能”的樂業情操
“欲罷不能”是想停止而不可能的意思。教師的角色姿態是教育界一直討論不停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論語》在幾千年前就告訴了我們。通讀《論語》的人不難發現,孔子并不是一個整天板著臉告訴你這不行那不行的老頑固,他是一個 “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論語·子罕》)的和藹的、忘我的教育工作者。孔子具有豐富的文化知識,精通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他在游歷列國歸魯后,三十四歲開始舉辦私學,授徒講學。《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孔子雖然在政治上不得志,理想受到挫折,甚至有時生活困難,但是他投入到教育事業,“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其“樂業”精神真是難能可貴,真可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為“樂在其中”,所以,“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教師的職業,必須是一個坐得了冷板凳,受得了寂寞的人才能干好的職業。帶著一顆功利心去從事它,一生都不會收獲事業的快樂,甚至一生都會活在矛盾之中。
所以,以最大的樂趣投身到教育事業,干一行愛一行,正如人們常說“工作著,快樂著”,要追求欲罷不能的忘我工作的至高境界。
三、“不令而行”的從業言行
《論語·子路》中有這樣一句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句話雖不是專對教師說的,但卻包含著做教師應有的規范。又說:“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不僅這樣說,事實上也是這樣做的。教師是學生的榜樣,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健康成長。子貢稱贊孔子教人“正身以矣”,荀子贊揚孔子“早正以待”。孔子嚴格要求自己,做到忠恕信實,言行一致,克己教人。當你立下一個制度時,你萬不能成為這個制度的最大破壞者。讓學生不許亂扔雜物,自己隨手丟煙頭;讓學生不許玩網絡游戲,自己在辦公室上網玩得不亦樂乎,如此就失去了教育的全部前提與效益。古人云: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李嵐清副總理也曾指出:“教師的一言一行無不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影響學生一輩子。”因此,教師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質上、學識學風上全面以身作則,自覺率先垂范,真正做到為人師表。教師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要率先做到;要求學生不能做的,自己堅決不做。甚至有好多東西我們要在教育過程中去學習摸索,和學生一塊兒探究,最終教學相長。為人師表對學生是一種無聲的教育,是當好人民教師最基本的要求。
“身正,而后正人。”這應成為教育工作者們時刻提醒自己的一句話。只有不斷地更新自我,以身作則,率先垂范,才能真正做到寓德于教,為人師表。
四、“有教無類”的職業愛心
“有教無類”即不論貴賤賢愚都給以教育。《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新唐書》:“圣人之道無不通,故曰‘有教無類’。”教師尊重每一個學生,不因其貴賤賢愚而區別對待,給每一位學生以平等、博大、寬容的愛,但也并不是說要一味地不分好壞遷就惡習,如他很直接很嚴厲地批評不思進取的學生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 也!”而是要對學生付出真正的愛,促使他們改正缺點,發揚優點,因材施教,這樣的教師才稱其為真正的教師,才是能獲得學生尊重的教師。贊可夫指出:“當教師的必不可少的,甚至幾乎最主要的品質,就是要熱愛學生。”江澤民同志在《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中指出:“老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因此,當代教育應當是“愛心”教育、情感教育,教師應努力營造一種熱情洋溢的教育環境,以和藹可親的教態、親切關懷的語言、溫柔親和的目光組織教育活動,由只提要求到多給關懷,由一味指責到千方百計讓學生品嘗成功。笑著面對學生,就會使學生興趣盎然,精神飽滿,減少沮喪,獲得成功。如果發現學生做錯事或成績差,就恨鐵不成鋼,不去積極幫助分析原因,并且一味訓斥、向家長告狀,這既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又容易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甚至對抗情緒。要以崇高的愛心去吸引學生、感動學生,使他們一步一步地、扎扎實實地走自己的希望之路、未來之路、人生之路。
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教師要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灑向每個學生,把關愛和平等傾注于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之中,善于傾聽學生的意見和呼聲,向學生敞開心靈,關心學生,愛護學生,要尊重學生人格,教師要做學生的良師益友,用愛去贏得一切學生的信賴。
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教師素質,重在師德。大力弘揚良好師德是教育永恒的主題。面對新世紀的挑戰,每一位教師在繼承和發揚敬業和奉獻的職業傳統美德的同時,都應該在自己的學識、能力、儀表,特別是教育觀念上完成自我更新。在育人的同時,不斷地“自育”,塑造21世紀職業教師新形象。《論語》作為一部中華民族的瑰寶,給我們的啟示遠不止這一些,本文充其量只能作為一個指向。筆者堅信其中更多的精髓,將隨著現代教育思想的深化發展,被進一步挖掘繼承并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 張燕嬰譯注.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6.9.
[2] 沈錫麟.圖解論語[M].沈陽:萬卷出版公司,2008.
[3] 饒從滿,楊秀玉,鄧濤.教師專業發展[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4] 陳小虎.論師德建設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國成人教育,2007(5).
[5] 童富勇.試析孔子溫故知新與教學相長的教育思想[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3(1).
[6] 王海濤,江洪軍.淺析高校師德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科教文匯,2009(3).
[7] 劉媛.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J].企業家天地,2009(5).
[8] 王春迪.淺談《論語》對現代教育教學的啟示[J/OL].
[ 08-09-29 ]http://www.studa.net/
作 者:楊培云,內蒙古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碩士,內蒙古烏蘭察布職業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漢語言文學方面課程教學工作,研究方向為文化語言學。
編 輯: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