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封建社會的宰相制度,在秦朝得以正式確立,歷經無數次演變后,在明朝開始走向消亡。而消亡的真正原因,是因為不斷膨脹的相權威脅到了至高無上的皇權。因此,在皇權背景下的封建專制時代,中國的宰相制度,注定要成為皇權與相權斗爭的殉葬品。
關鍵詞:宰相制度 皇權 封建專制主義 演變
宰相之名最早出現于《韓非子》《呂氏春秋》等文獻中。宰是主持,相是輔佐之意。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里,長期存在著一種宰輔制度,人們通常把這種宰輔制度稱作宰相制度。宰相制度是隨著國家的出現而產生的。宰相制度主要通過“丞相”這一官職來運行,丞相又稱宰相。宰相統領百官,輔佐君王處理國家政務,體現著一種政治制度。但宰相并非國家官制中的正式官稱,只是一種俗稱。
中國的宰相制度,是由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相卿”演變而來。直到秦朝時才得以正式確立。歷經無數次演變后,在明朝開始走向衰亡。而衰亡的真正原因,是因為不斷膨脹的相權威脅到了至高無上的皇權。而在皇權背景下的封建專制時代,皇帝掌握國家及臣子的生殺大權,中國的宰相制度,注定要成為皇權與相權斗爭的殉葬品。
基于以上認識,本文擬對皇權背景下中國宰相制度的重大歷史演變過程做一淺析,以資文史工作者進一步研究。
一、秦朝設置“三公”——中國宰相制度正式確立
如前所述,中國的宰相制度,是由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相卿”演變而來。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發生了重大變革。以國君為核心的中央集權開始形成;以官僚體制為主、世卿世祿為輔的政治體制開始形成;以鄉里和郡縣制為主的管理體制開始形成。因此,為適應社會轉型的需要,各諸侯國普遍設立“相”職,專事輔助君王處理國政。韓、趙、魏、燕、齊等稱之為相或相國,楚稱之為令尹,秦稱之為丞相或相國、國相。這是中國宰相制度的前身。
秦王朝建立以后,秦王嬴政廢謚法,自稱始皇帝。秦王朝推行單一的“郡縣制”,并設置“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管理朝政,仍稱“相”為丞相,并將其列為正式官稱,確立丞相“掌丞天子,助理萬機”的職責。自此,標志中國宰相制度正式確立,并成為封建專制時代國家政治制度的核心。
但是,在皇權背景下的封建專制時代,宰相制度最終只能成為國家政治制度的附庸。宰相的權力從一開始就與皇帝的權力處于矛盾對立之中。秦始皇從公元前246年即位,到公元前237年親政,親身經歷了相國呂不韋(莊襄王時為丞相)擅權的切膚之痛。因此,以秦始皇的干練、專權,親政后絕不會允許丞相再有過大的權力。秦王朝建立以后,為分解和打壓宰相的權力,秦始皇便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三公”,共管朝政,并且明確“三公”的職責: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天下庶務;太尉掌武事,為最高軍事長官,地位與丞相平(但秦始皇并未任命過太尉,而是自掌軍權);御史大夫為副丞相,掌理奏章、下達詔令和監察百官。秦始皇通過設立太尉與御史大夫來分解相權,使丞相無法坐大。那時,丞相雖言“掌丞天子,助理萬機”,但重要政事仍必須面奏皇帝,由皇帝裁決,丞相完全處于助手的地位。而對于丞相的出身和地域來源,秦始皇無嚴格的限制,不僅有皇帝的親信重臣,甚至還會有宦官,稱之為“中丞相”。后來在秦朝的中央官僚體制中,又出現了“外朝官”與“內朝官”的分野。“外朝官”是以丞相為首的三公九卿,“內朝官”則是處理皇帝家務的宮官,如侍中、少府、郎官等。“內朝官”往往秉承皇帝的旨意參與朝政。可見,秦王朝又通過設立“內朝官”來牽制乃至轉移、削減相權,從而實現皇權的高度集中。
二、西漢“尚書臺”突起——中國宰相制度由盛及衰
西漢承繼秦朝的宰相制度,仍設置“三公”。但在權力機制上有所改革,推行丞相負責制,并建立了以丞相為首的朝官集團。丞相輔佐皇帝,統領百官,總攬政務,集決策、司法、行政大權于一身。漢初,君相行最高禮,宰相可以“坐而論道”。漢高祖時,丞相蕭何韜光養晦,行事謹慎,君相太平。漢惠帝時,丞相曹參,制度上“蕭規曹隨”,推行無為政治,君相和諧。但漢文帝、漢景帝時,因兩人都是謙讓的皇帝,對于丞相的決定不輕易否決,就使得丞相權傾一時,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由于皇帝的謙讓,丞相的權力迅速膨脹。丞相不僅參與朝廷決策、制定法律政令、任免官吏、考課吏治,還可以直接誅殺犯官,后來甚至對皇帝做出的決定,都拒不執行。
由于相權的膨脹威脅到了皇權,皇權與相權的矛盾不可避免地激化了。漢武帝繼位以后,總結前朝教訓,加速建立以皇帝為核心的中央集權。為防止丞相專權,漢武帝多措并舉,一方面在地方上實行推恩令削藩;另一方面又在宮禁內設置尚書臺。尚書臺長官尚書令協助皇帝裁決庶政,直接對皇帝負責。撤消掌軍事的太尉一職,將政務中樞從原來的“三公”移入宮禁內的尚書臺,讓尚書臺承擔一定的相權。不僅如此,漢武帝還提拔一批低級官吏為“郎”,加以侍中、給事中、常侍等頭銜,讓他們與尚書令一起組成“內朝”(也稱“中朝”),共議軍國大事。最終形成“內朝”決策,“外朝”執行的局面。其目的就是為了打壓以丞相和三公九卿組成的“外朝”。漢武帝還縮短丞相的任期,又頻繁黜殺丞相,使丞相既不敢違抗君命,又無法坐大結黨。發展到后來,丞相變得唯唯諾諾,而尚書臺長官尚書令擁有實權,竟成為了事實上的宰相。漢朝尚書臺地位的突起,使皇權得到高度的加強,而相權則受到極大的削弱和制約。自此,強盛了一百多年的中國宰相制度,開始陷入了衰落期。
三、唐朝建立“三省六部制”——中國宰相制度再次興盛
隋朝廢秦漢時的“三公”,另設內史省、門下省、尚書省為“三省”。以“三省”長官(內史省的內史令、門下省的納言、尚書省的尚書令)為相,稱為“真宰相”。唐承隋制,也是“三省”并置,但改內史省為中書省,改內史令為中書令,改門下省的納言為侍中。因唐太宗李世民曾當過尚書令,臣下不敢再居此職,于是唐初在尚書省增設左右仆射為副相,行長官之職。同時,在門下省設政事堂,“三省”長官以宰相身份參加政事堂會議。多相并存,共議國事,政事堂成為唐初國家最高行政中樞。
但是,隨著政治制度改革的步步推進,尚書省的權力越來越大,變得事無不總。于是唐初又在尚書省下設吏、 、禮、兵、刑、工六部,形成完整的政令執行體系。后世習稱為“三省六部制”。
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建立,使宰相權力一分為三。中書省長官中書令,秉承皇帝意旨掌管國家機要大事、發布政令;門下省長官侍中,與中書令同掌機要,并負責審查詔令,簽署章奏,有封駁之權;尚書省長官尚書令,率六部執行國家政令。朝廷凡有軍國大事,則中書省出令(決策),門下省封駁(審議),尚書省受而行之(執行)。為了進一步分解宰相權力,唐太宗李世民從貞觀元年起,便以“他官”預宰相事。一是以資格較淺的官員加“參議朝政”、“參知機務”、“參知政事”等名號而預宰相事;二是給一些資格較老的元勛功臣加“平章事”或“同三品”名號,使其繼續預聞宰相事。唐太宗還讓“他官”參加門下省政事堂會議,成為事實宰相。唐中宗即位后,移政事堂于中書省。唐玄宗開元十一年(723),改政事堂之名為“中書門下”。當時尚書省已有名無實。尚書省長官尚書令已退出宰相群。后來,中書省、門下省的運行逐漸合一。唐玄宗又另選重臣數人,授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與中書省、門下省長官共同處理政務。因此那時產生了很多明相。唐朝后期,中書省長官中書令、門下省長官侍中常授給功臣或者藩鎮。后來,為削弱相權,皇帝有時故意缺中書令、侍中不授,而通常以中書侍郎、門下侍郎等“他官”加同中書門下三品為宰相。
總體來看,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建立,使中國宰相制度再次興盛并日趨成熟。“三省六部制”作為一種宰相制度,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部相互牽制,相互監督,形成較為完整嚴密的封建官僚機構體系。既提高了行政效率,又強化了中央集權。因此,唐朝是中國宰相制度發展和成熟的一個重要階段。
四、宋朝推行“三權分立制”——中國宰相制度才盛又衰
宋承唐制。北宋初期,雖保留了“三省”,但形同虛設。“三省”長官當職不當事。鑒于唐末、五代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宰相“事無不統”,君弱臣強的教訓,宋太祖趙匡胤在“三省”之外另設中書門下省,行宰相職權,掌國家實際政務,使之成為國家最高行政中樞。同時又推行“三權分立制”,將宰相(中書門下省)的權力一分為三。一是在宰相之下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多相并行,分割宰相的行政權;二是另設樞密院獨立管理軍事,宰相不兼樞密使,分割宰相的軍權;三是另設三司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北宋“三權分立制”的推行,使唐末、五代以來宦官專權,宰相“事無不統”的局面被打破。從此,宰相只剩下管理民政的權力了。后來,為防宰相坐大,宋太祖還取消了宰相“坐而論道”的禮節。宰相失去了漢代以來近千年“坐而論道”的禮遇。從此,宰相與百官都要站著與皇帝議事。宰相的地位和權力被嚴重削弱。宋太宗以后,中央官制雖然進行了一些改革,但基本維持“一相四參”或“二相二參”等多相并存的格局。宰相的權力不斷被弱化。中國的宰相制度自此一蹶不振,日趨衰弱。
五、明朝“廢丞相、設內閣”——中國宰相制度走向消亡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承襲元代的“一省”制。設中書省為最高政務中樞,置左右丞相。在丞相之下又設左丞、右丞、參知政事等職,與丞相共掌國事,同司宰相之職。據史料記載,明朝出任過丞相的只有李善長、徐達、汪廣洋、胡惟庸四人。后來右丞相胡惟庸專權,與明太祖朱元璋發生矛盾。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擅權撓政為名,殺丞相胡惟庸。朱元璋鑒于歷史上宰相“專權亂政”的教訓,利用當朝丞相胡惟庸謀反案,宣布撤消中書省,并正式廢除丞相職位,將宰相原有的權力分設于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六部直接歸于皇帝指揮,政務完全由皇帝裁決,皇帝擔起宰相職責,集國柄于一身。朱元璋明確宣布以此為定制,后世不得違背。清初沿用明制,不設宰相,只設內閣,以內閣大學士掌理朝政。
至此,秦漢以來風行了一千多年的中國宰相制度,被明太祖朱元璋全盤否定和徹底廢止了。這是皇權打壓相權的必然結果。在皇權背景下的封建專制時代,中國的宰相制度,注定要成為皇權與相權斗爭的殉葬品。中國宰相制度走向消亡也就成為歷史的必然。
參考文獻:
[1] 左言東.中國政治制度史[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
[2] 趙沛主編.中國古代行政制度[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
[3] 劉澤華,汪茂和,王蘭仲.專制權力與中國社會[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
[4] 陳茂同.歷代職官沿革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
作 者:李建明,江西理工大學南昌校區副教授,從事文學和教育學研究。
編 輯: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