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20世紀的美國,素有“美國山水畫家”之稱的著名作曲家是菲爾德·格羅菲?!洞髰{谷組曲》是格羅菲所創作的,在當時最受歡迎、最具代表性并且最流行的一部交響組曲。在這部交響組曲當中,格羅菲生動地描繪出了大峽谷變化無窮、雄偉、壯觀的自然之美,在創作詞曲的過程當中,格羅菲是以諸多樂器來作為畫筆將其描繪,展示在世人面前的。此篇文章主要為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借鑒,以探尋這首組曲的藝術價值,同時針對《大峽谷組曲》的音樂風格進行了較為細致的分析。
關鍵詞:《大峽谷組曲》 音樂風格 賞析
1931年,對于作曲家格羅菲來說是非常特殊的一年。激發了格羅菲強烈的創作欲望,主要是對一次度假生活的回憶,自此,他決定創作一首交響曲,主題是亞利桑那州上的科羅拉多大峽谷。
科羅拉多河大峽谷復雜多變、蜿蜒曲折,是世界上尤為罕見的自然景觀。峽谷氣勢浩瀚、地貌雄偉。最獨特之處便是峽谷上的巖石呈現多樣化特點。通常,在陽光下,巖石的色彩大不相同,呈現出諸多斑斕奪目的顏色,實在是一處壯美的自然景觀。沉浸在月夜中的大峽谷所展現出來的意境,帶給人無限的遐想且富有朦朧的詩意。而日出正好與此相反。陽光緩緩地灑向峽谷之中,將峽谷的美景紛紛映照出絢麗的色彩。沿途有壯觀的瀑布、層次清晰的巖層,谷壁兩側的色調也各不相同,白日,騎著小毛驢穿梭在懸崖峭壁間的小徑上,這些景觀震撼著每一個游者。若恰好遭遇暴雨氣候,又呈現出暴雨沖刷的紅色巖石、沸騰的大瀑布和狂怒的科羅拉多河等這些秀麗壯美的自然景觀。這一切都激發了格羅菲強烈的創作欲望,并為其提供了大量的音樂素材。所以,誕生了“日出”、“五光十色的沙漠”、“在山徑上”,“日落”、“暴雨”這五個樂章,其標題為“大峽谷組曲”。
1921年,作曲家格羅菲完成了第一樂章“日出”的創作,這時正是他初次游覽科羅拉多河大峽谷。自那以后,他經常去大峽谷進行體驗和觀察,并下定決心要將大峽谷變化無窮多彩多姿的美麗用音樂描繪出來。1931這一年,作曲家格羅菲又滿懷激情地創作了新的樂章。僅僅幾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這部作品,用音樂的畫筆將他腦海里大峽谷壯美的景觀生動地描繪出來。同年的12月22日,在威斯康金安靜的鄉村湖畔旁,以“大峽谷的五個畫面”為標題在芝加哥首次演奏,進而聞名于世。
一、《大峽谷組曲》中的民族風格
在《大峽谷組曲》中,采用了諸多方式明顯地表達出了民族的傾向性。格羅菲把歐洲傳統創作技法和美國本土音樂兩種方法相融合,創造出一種新的表現方法,使其音樂增添了新的色彩與聲音,如同注入了新的生命一般。通常,格羅菲的創作手法明顯是區域民族樂派,其理念也是。
首先,我們從內容上入手,不難看出《大峽谷組曲》這部作品主要是以贊頌祖國山河為標志性題材的創作思想,為后來美國重視開發美國民族精神和作曲家標題音樂創作具有重大的影響力和啟示作用。在創作組曲的過程當中,為了能夠準確地把大峽谷雄偉壯觀的自然之美描繪出來,作曲家格羅菲曾經多次前去大峽谷進行體驗和觀察。在創作題材的選擇上,格羅菲則是選擇了在美國最有代表性的天然奇景。組曲當中的每一個樂章都具有深刻鮮明的象征意義,無不集中地體現了大峽谷無限的魅力。
再者,從創作手法上來講,第三樂章“在山徑上”明顯地體現了整部作品都融入了美國民族音樂中的代表分子。其組曲在多處采用了布魯斯音變與相相結合的布魯斯因組以及自然音級,而在開始處采用的則是爵士化的音樂語言和交響化的手法相結合。也正是如此,將美國精神的交響爵士樂明顯地體現出來。
這首樂曲的旋律將印第安音樂的特點鮮明地體現出來,無論是從優美而悠長的美國西部音樂上,還是從旋法的調式以及特點上。該樂曲的核心主題旋律是以西部牧人展開的。格羅菲將這些具有新穎色彩、獨特節奏、特殊音調的美國本土民間音樂要素進行了巧妙的藝術加工,并不是不加修改就對其運用的。加工之后,這一樂章成為正統的、更加具有藝術氣息的本國音樂作品。格羅菲作為一個藝術家,他很清楚最具有價值的藝術作品是具有新的生命力的東西,而不是一味地效仿和死板。而民族主義的風格,只有在它既能被吸收又能吸收的條件下才有資格成為世界藝術的積極收獲。
二、《大峽谷組曲》中的印象主義風格
《大峽谷組曲》一共包含了五個樂章,從音樂風格上來看,每個樂章能夠呈現出多種的音樂風格。第三樂章“在山徑上”通過爵士化音樂語言和交響化配器手法結合的角度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其體現的是交響爵士的創作風格。而第五章“暴雨”所體現的風格則是晚期浪漫主義,這個可以從配器的角度進行分析,從而得出結論。余下的三個樂章將法國印象主義風格明顯地表現出來,無論是從音樂語言方面,還是配器手法上,都可以得出這個明顯的結論。
第一樂章“日出”和聲的大背景是使用小提琴和加弱音器小號的顫音,以極弱的力度所彈奏出來的定音鼓柔和的滾擊和長持續音,明顯地體現了印象主義風格。德彪西是印象派的鼻祖,在他的作品當中,銅管樂不作為力量性樂器組,而是用來作為渲染印象色彩的樂器組成,弦樂組不作為旋律性樂器而是被視為營造音響背景的色彩性樂器組。格羅菲明顯地受到了啟發,將這種創作觀念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去。
在作品第二樂章“五光十色的沙漠”當中,峽谷夜間凝結在巖石上的露珠在陽光的照耀下、在兩側的山巖上、在大地上,不斷地蒸騰出各種五顏六色、若隱若現的光芒,作曲家用豐富的樂隊生動地描繪出了沙漠中這種撲朔迷離的海市蜃樓般的奇景。在這個樂章當中,印象主義音樂除了音樂的結構形態,還將其用在了音樂意境的標題性和塑造上。加弱器的小提琴和長笛微弱的持續長音營造出了神秘的氣氛,構成了印象主義音樂夢幻、朦朧、神秘的色彩,豎琴充當著重要的色彩性樂器,將它的持續八度反復進行,造成了視覺化的意境效果和音響。
這部作品的第四樂章“日落”充分地發揮了音色與音響的作用,還具有鮮明的印象主義音樂風格。在鋼琴和長笛均勻走出的弦音型和分解所營造出鐘聲的氛圍下,小提琴采用了典型的印象主義創作手法,被細致地分為五個聲部,速度標以伸縮節奏小提琴以弱奏作為音樂力度變化的基礎,泛音彈奏出的主題旋律流露出來的情調略帶傷感。小提琴中弱、長笛弱、鋼片琴極弱是各件樂器的表情術語,表現出印象主義音樂嫵媚、細膩、委婉、纖巧之感。雖然強奏曾在高潮部分出現,但是當演奏到尾聲部分時,音樂基調又回到了弱力度。樂曲根據細致的織體分層,速度、多層次的音色以及力度的微妙變化,將日落時生動且絢麗的畫面栩栩如生地描繪出來。追求音色與音響作為目標的印象派創作風格就是作曲家格羅菲的創作理念。從整體上來講,《大峽谷組曲》這部作品的印象主義氣質較為鮮明。
三、20世紀現代音樂風格
在第一樂章和第三樂章當中采用的是傳統的曲式結構,通過主題分布,可以明確地劃分作品的每一個段落,樂曲的整體出現的是清新的曲式結構框架。作曲家格羅菲采用的是即興自由創作手法和自由的結構形式,體現出當時浪漫主義音樂著意于繪景的表達方法。在這部作品的第二、第四和第五樂章當中,作曲家突破了傳統曲式結構框架的禁錮,達到了描繪特點自然現象的目的,把浪漫主義音樂主要是著意于繪景的表達方式充分地體現出來。
在一部完整的音樂作品當中,作曲家主要是根據豐富的想象力,將自然界中瞬息變化的場景進行描述,并在能夠描繪音樂素材的基礎上,對其構建出具有意義的音樂作品。而具有發展空間并呈現出特殊多樣化的自由曲式結構,作曲家可以不受任何傳統藝術風格和結構框架的束縛,可以隨心所欲聽任樂思的流淌音樂。
在一部傳統的音樂作品當中,曲式結構主要是為了體現出樂章的邏輯層次、結構、平衡力與張力。它的結構框架講究對稱性平衡原則,是在和聲功能體系和調性的基礎上進行構建的。而在這部作品的三個樂章當中,使得段落間的界限變得模糊,使音樂作品的整體結構也變得模棱兩可,淡化了曲式的這些功能。
格羅菲為了體現大峽谷的自然現象,并將其向最大限度地拓展,對第二部分的著墨要多于其他。第二部分的篇幅較其他樂章長。但是它的主題動機單一并且集中。給人的感覺中間無間隙地,是一個連綿不斷的整體,作品一氣呵成。作曲家格羅菲的管弦樂音響給人栩栩如生的聽覺,想象力和創新性賦予在每一個樂章的每一個小節當中。用配器邊走的演奏方式來展現電閃雷鳴和狂風暴雨,將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之間段落的間隙填補完整。作為兩個部分的鏈接,第二部分的核心音樂動機是以緊縮的形式出現的,并將其運用到第三個部分的初始。
20世紀,格羅菲作為這個世紀的作曲家,創作了《大峽谷組曲》這樣一部作品,而第二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則將他的創作思維明顯地體現出來。傳統古典曲式和作品創作緊密聯系的同時,又將現代化音樂曲式結構的特點呈現出來。
四、結語
《大峽谷組曲》這一作品,從音樂語言上看,在各個樂章都運用了具有印第安音樂風格的印象主義短劇式、東方阿拉伯馬卡姆調式音階、布魯斯音階和五聲性調式音階的主題動機,使整部作品的音樂風格呈現出多樣化,音樂形象的描繪作用也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從創作手法上出發,可以明顯地體現出20世紀現代化音樂混合搭配和自由組裝的結構特點,明顯地將多樣化的作曲手段體現出來。在第一樂章和第三樂章當中,完全采用了傳統的曲式框架結構,而余下的三章是在這個基礎上自由發揮。
綜上所述,《大峽谷組曲》體現出了作曲家多元化的音樂思維——印象主義音樂、晚期浪漫主義、民族主義、東方色彩音樂風格的融合。
參考文獻:
[1] 桑桐.五聲綜合性和聲結構的探討.桑桐和聲論文集[C].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1.
[2] 庫斯特卡.20世紀音樂的素材與技法[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0.
[3] 俞人豪,陳自明.東方音樂文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0.
[4] 李吉提.曲式與作品分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0.
[5] 薩波奇·本采.旋律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0.
[6] 何乾三.西方哲學家文學家音樂家論音樂[Z].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0.
[7] 楊儒懷.探求更有機和完整的作品分析教學體系.論曲式與音樂作品分析[Z].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
[8] 保羅·亨利·朗格.十九世紀西方音樂文化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
作 者:林劍,華南理工大學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雙簧管演奏。
編 輯:郭子君 E?鄄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