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藝復興以來的西方音樂世界,尤其在浪漫主義的早期,有一批知名作曲家及其作品創作深受文學的影響。我們可以從他們創作的作品中感受到文學修養的底蘊。對于李斯特來說,與文學的不解之緣是他精神世界的源頭和重要組成部分,透過他的音樂作品,不僅告訴聽眾他們讀了什么,而且說明這些文學作品是如何影響他的,音樂與文學的交融關系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非常充分的體現。
關鍵詞:音樂 文學 西方器樂 滲透關系
李斯特以其魔鬼般的鋼琴演奏技巧,早年在匈牙利家鄉嶄露頭角,他十二歲起在歐洲各地旅行演出,成為當時著名的鋼琴演奏家。擁有遠大抱負的他,并不甘于只做個鋼琴家,而是要往作曲方面發展,尤其是向比較能發揮李斯特夸張性格的、大型的管弦樂作曲方面發展。他在法國巴黎聽見了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產生了莫大的震撼。《幻想交響曲》中色彩豐富的管弦樂奏法以及交響曲與文學內容相結合的形式,最能吸引他的注意力。不過他并不滿意交響曲形式的限制,他希望創造出一種由固定樂念自由構成的管弦樂曲,而以寫詩的方式來作曲,并根據詩的發展來形成自由形式的樂曲,以擺脫傳統交響曲、奏鳴曲形式的束縛。他在音樂上主張文學性標題音樂,他用浪漫主義原則鞏固了他的地位,并首創了交響詩這一文學性題材的作品。這一體裁形式不受拘束,作曲家通過詩的內容與他的想象來自由安排音樂的發展,并廣泛運用主題變形的手法,以文學詩歌、歷史事跡的題材為基礎,從而塑造了表現特定標題內容的藝術形象。李斯特這種文學性和戲劇性發展的器樂體裁,被稱為“交響詩”或“管弦樂詩”。同時,在李斯特的大型音樂作品中,他創造了一種主題變換發展的手法,將一系列的主題動機顯示,并交替加以變奏發展,而不用考慮整個樂段的反復,以獲得創作結構上的更大自由。他十分喜愛運用這種音樂表現形式,但又不拘泥于這種形式,在交響樂領域,李斯特創立并發展了一種“交響詩”的新曲式。對于他來說,音樂與文學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他創作的十三部交響詩大部分以文學作品為題材。李斯特認為:“音樂與文學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依靠并運用這種聯系,音樂就能達到人的思想、感情、意志、愿望所交織成的一個焦點。”的確,他在自己的論著中曾這樣寫道:“我們絲毫不必懷疑,音樂都能夠再現出當代詩歌巨著中的深刻形象。”文學藝術家給了李斯特無限的創作靈感。
一、李斯特的《前奏曲》創作與拉馬丁的詩
李斯特創作的十三部交響詩大部分以文學作品為題材,其中《前奏曲》是十三部交響詩中最為著名也是流傳最廣的一部作品。《前奏曲》創作于1848年,在浪漫主義時期的標題交響音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前奏曲》并非是以題材命名的,在作品初稿完成之前并沒有標題,李斯特借用了拉馬丁詩集《詩的冥想》而受到啟發,認為人生是死亡的前奏,生可以是死的一連串前奏曲,從而為作品加上了標題。
拉馬丁認為:“人的一生是死亡的一系列前奏”,對生活的態度是消極悲觀的。李斯特并不贊成以死亡為最終歸宿這一消極悲觀的見解。與拉馬丁詩集的觀念截然不同,他在作品中表現了人們在暴風雨來臨后勇敢頑強的精神和對未來美好的追求,肯定了人的力量是偉大的,只要有熱愛生活的積極心態就能有光明的前景,獲得快樂的意義,進一步肯定了人的力量與人生價值的意義。這部作品描寫了人的一生中所經歷的以及在不同生活環境下所體會到的不同情感,也稱為《人生前奏曲》。李斯特根據要表現的內容靈活地對作品擴展分析,對人的內心活動進行流露,形象地表現了人在經歷幸福、挫折、快樂、打擊后又重新樹立信心、重獲快樂的頑強精神。
拉馬丁的詩意和李斯特的作品在意思上是基本吻合的。李斯特完成《前奏曲》這一交響詩,就借用了拉馬丁的詩。《前奏曲》這部作品整體上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引子中的疑問提出了一個探求人生真諦的問題;主部主題富有活力,“表現了青年朝氣蓬勃、充滿自信的精神風貌,是對壯麗青春的歌頌”;連接部和副部主題充滿柔情,表現青年人對愛情的憧憬;展開部如暴風雨般,象征生活中的挫折與坎坷;之后的田園風味的插部,是一首清新、活潑的牧歌;最后再現部變成一支戰斗進行曲,主人公又恢復了青春的活力。李斯特在作品中表達的那份對生活的向往以及對人生的追求和堅定的信念,是拉馬丁作品所不具備的,作品表現了一種強烈的樂觀主義精神,而拉馬丁詩集中是帶有悲觀色彩的感覺。李斯特一生創作的作品不計其數,相對而言他的人生道路是崎嶇復雜的,19世紀中葉,歐洲處于社會的演變、階級斗爭熾熱的時期,因此對他的思想有著很大的影響,他主張自由不拘泥的寫作方式,不喜歡因循守舊的老手法,正因為這種大膽的創新之舉,才使李斯特具有不同于別人的獨特個性和經久不衰的魅力。
二、《但丁奏鳴曲》與但丁《神曲》的交融關系
李斯特的《但丁交響曲》是他在心中醞釀了數十年之后才真正化為行動的產物。早在1837年,二十四歲的李斯特便已經無法抑制住為但丁作曲的狂熱,從而寫下了情感澎湃的《但丁奏鳴曲》。1839年,李斯特仍然不滿足于《但丁奏鳴曲》的成績,在日記中不止一次寫著:“我必須為但丁寫一首交響曲”的句子。但丁的《神曲》是歐洲中世紀晚期出現的一部體大思精的人類歷史和道德批判的巨著,它記錄了人類自身深刻反思的痛苦心靈歷程,貫穿地獄——煉獄——天堂這三境界之旅程的,是人類的一種痛徹、深邃的懺悔意識和反省精神,是人類對自我完善的崇高境界的熱烈向往和追求。它也是李斯特自少年時代就極感興趣的書籍,可以想見的是這種喜愛已經化為一種狂熱與崇拜,《神曲》不僅被李斯特擺在床頭供讀,也被拿來與情人在花前月下一同研讀。與另一部同樣是李斯特喜愛的《浮士德》相比,雖然兩者都已經被譜為交響作品,但是《但丁奏鳴曲》的標題性更為明顯,做法更為簡潔有力。在這部《但丁奏鳴曲》中,李斯特用音樂的手法表現了他對但丁在他的《煉獄》中所描繪的“怪異的語言、恐怖的哭泣、痛苦的言語和憤怒的聲音”的感受。
如果說肖邦是繼承巴赫的血脈,那么李斯特是繼承肖邦的思路使其變得華麗多彩,創作出標題音樂,其形式不受拘束,通過詩的內容與他的想象來自由安排音樂的發展,并廣泛運用主題變形的手法,以文學詩歌、歷史事跡的題材為基礎,塑造了表現特定標題內容的藝術形象。李斯特既反對徹底的“復古”,又反對徹底的世俗化。對于古老的宗教音樂傳統他充滿敬意,又堅持要在宗教音樂領域中滲入人道主義精神和音樂表現手段的新成就。李斯特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把寫作宗教音樂的興趣沉浸在宗教內容當中。盡管他精心營造主題的變形、發展以及曲式布局,但這些都服從于他的宗教情感,因而營造出純凈、虔誠的意境。李斯特特別強調了作品中中世紀的宗教音樂風格。作品體現了情感上的純樸,表現手段上的節制,并且更趨向于內心情感的表達,更重視精神體現。人的苦難是表現的重點,這一主題也是李斯特的音樂中共有的主題,精神上的苦難伴隨一生,尤其在這首《但丁奏鳴曲》中體現得更為全面。但丁的《神曲》正是部充滿隱喻性、象征性,同時又洋溢著鮮明的現實性、傾向性作品。但丁創作該作品的意圖有兩個:首先,歌頌他終生愛戀的婭特麗絲;其次,試圖創作一部作品,把個人遭遇和祖國以及人類的命運聯系起來,把書寫個人迷途知返、悔過自新的過程和給意大利人民指出政治上、道德上復興之路的歷史使命聯系起來,即其思想內涵是映照現實啟迪人心,讓世人經歷考驗,擺脫迷茫,臻于善和真,使意大利走出苦難,撥亂反正,尋得政治上、道德上的復興之路。
《但丁奏鳴曲》以極其廣闊的畫面,通過細膩的音符描繪出詩人幻游過程中遇到的上百個各種類型的人物,反映出意大利從中世紀向近代過渡的轉折時期的現實生活和各個領域發生的社會、政治變革,透露了新時代的新思想——人文主義的曙光。李斯特用音樂表現出《神曲》的主題思想是在新舊交替的時代,個人和人類需從迷惘和錯誤中經過磨練,達到真理和至善的境地。《神曲》是作者從政治上、道德上探索意大利民族統一的寓言性總結,表現了強烈的愛國精神和人文主義思想的萌芽,《但丁奏鳴曲》卻是作曲家對中世紀政治、哲學、科學、神學、詩歌、繪畫、文化做了藝術性的闡述和總結。因此,《但丁奏鳴曲》這部作品不僅在思想性、藝術性上達到了時代的先進水平,而且是一部反映社會生活狀況的華美曲篇。
李斯特一生與文學家之間純潔的友誼被世人傳為佳話,文學家的創作思想和文學作品給了李斯特很多的啟迪和靈感。同時,李斯特這位音樂大師也用自己非凡的音樂才能賦予了這些文學作品新的生命。浪漫主義音樂派在音樂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李斯特的交響詩這一新穎、別致的形式,也為他在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道路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李斯特鋼琴音樂創作與文學緊密而巧妙的結合使得音樂與文學這兩個頗有淵源的藝術煥發了新的魅力,由此締造了一部部經世不衰的名曲,也必將啟迪一代又一代的音樂家們不斷探求音樂與文學之間更加美妙的意境。
參考文獻:
[1] 張式谷,潘一飛.西方鋼琴音樂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2.
[2] 周小靜.鋼琴之王李斯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3] 李玉悌.但丁與神曲[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9.6.
[4] 邱曉楓.歐洲音樂的發展與交響作品欣賞[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7.
[5] 鐘子林.20世紀西方音樂[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10.
作 者:楊穎,貴州貴陽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藝術類音樂方向。
編 輯: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