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理清柳宗元永州詩、柳州詩的藝術風格與特色,并將兩個時期的詩歌創作進行比較,以探究他在這兩個時期的不同的創作心態、理念。
關鍵詞:柳宗元 永州 柳州 清幽冷峭 奇崛沉郁 詩風
永州、柳州時期是柳宗元重要的詩歌創作階段。本文以詩歌作品分析為基礎,理清柳宗元永州詩、柳州詩的藝術風格與特色,并將兩個時期的詩歌創作進行比較,以探究他在這兩個時期不同的創作心態、理念。這對于我們研究作家、研究時代應該是有一定幫助的。
一、柳宗元審美情趣的變化
1.田園情調的消失。柳宗元在永州、柳州時期都創作了大量的以山水為描寫對象的詩歌,這兩個時期的山水詩都浸染了詩人強烈的主觀情感色彩,構成了柳詩以冷峭為主要特色的藝術風格。但若細加品味,永州時期的詩有著明顯的田園風味,顯示了柳宗元對盛唐以來山水、田園情趣合流詩風的繼承。
陶淵明田園詩卓然不群的特色,不僅在于有田園風光的描寫,寫景是隨意點染,更重要的是在詩中往往流露出一份詩人的生活與田園相即相融的情趣。柳宗元永州山水詩繼續并發展了這種詩美追求。他在永州早期所創作的山水詩多學謝靈運,以《構法華寺西亭》《游南亭夜還敘志七十韻》《湘口館瀟湘二水所會》等詩為代表,重在精細刻畫所登臨山水之形貌,著力于字句的選擇與錘煉,與謝靈運《登石門最高峰》《登池上樓》《石壁精舍還湖中作》等詩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在永州中后期柳宗元還創作了大量的有著閑散平淡風格的山水詩,尤其是定居愚溪之后所創作的詩歌,流露出柳宗元對陶詩中真淳田園風光的向往之情,顯示了山水、田園情趣的合流。如《冉溪》《溪居》《夏初雨后尋愚溪》《郊居歲暮》《首春適耕者》《田家三首》等詩都具有這種特色。以《溪居》為例:
久為簪組累,幸此南夷謫。閑依農圃鄰,偶似山林客。曉耕翻露草,夜榜響溪石,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
這首小詩隨意點染幾筆,意興飛動,淡泊清幽,末二句雖隱隱流露出一點寂寞之感,卻仍顯得頗有閑情逸致。這些浸染了田園情調的山水小詩表現了柳宗元在漫長的貶謫歲月中,行歌垂釣、望青天白云、以此為適、亦足老死無戚戚者的時刻,與王維、孟浩然的與田園情趣合流的山水詩有相同的妙處,尤其與韋應物的一些沖淡閑遠的詩是比較相似的。
柳宗元的永州山水小詩,同樣有著這種含蓄簡遠的特點。反觀柳宗元在柳州的山水詩,這種清雅閑淡的情趣蕩然無存。柳州時期純粹描繪山水的詩歌本就不多,如《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中寫到驚風、密雨,《柳州二月榕葉落盡偶題》形容春天是“春半如秋意轉迷”,還有一些詩雖是在登山臨水之際所作,實際卻是以此抒發遷謫之情、思鄉之念,對山水的描繪是次要的。顯然,這一時期的山水詩更真實地表露了柳宗元內心的情感,將永州山水詩中的清幽冷峭風格發展為奇崛沉郁。
這種田園情調從山水詩中的消失不僅說明自然風光的變化,也說明柳宗元的柳州詩不再借山水這一外物來平復心情,更為關注個人內心。
2.禪悅境界的消失。柳宗元在永州的詩歌風格多變,或清幽孤峭或慷慨悲憤或閑散平淡。但其總的審美情趣是高潔的、空靈的。如《江雪》《漁翁》二首,就是詩人自身形象的寫照,表露了詩人不流于時俗、清高孤傲的性情。許多永州詩還有著靜謐空靈的難言之美,如“澹然難言說,悟悅心自足”、“偶地即安居,滿庭芳草積”、“倚楹遂至旦,寂寞將何言”、“凝情空景慕,萬里蒼梧陰”、“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等詩句,摹寫靜態美以及心靈的瞬間感悟,在寂靜恬淡中見悒郁苦悶,是永州詩中常見的意境和手法,這得益于佛學對其詩境的滲透。
反觀柳州詩,柳宗元在柳州其實也創作了一些講述與佛教徒交往的詩歌,如《韓漳州書報徹上人亡因寄二絕》《聞徹上人亡寄侍郎楊丈》《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浩初上人見貽絕句欲登仙由因以酬之》五首。此五首詩歌有三首是悼亡之作,一首是酬人之作,另一首即《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則是抒發自己遠離京城的凄苦之情,本文亦曾引用。
這五首詩共同的特點是情深意重,如《韓漳州書報徹上人亡因寄二絕》其二云:“頻把瓊書出袖中,獨吟遺句立秋風。桂江日夜流千里,揮淚何時到甬東?!鼻殡m真,卻不復永州詩的蘊藉之美。雖是受制于悼亡主題所限,但柳州詩中情感表露的直接性也是原因之一。
可見,是詩人內心的絕望令詩人不再試圖壓抑強烈的悲情,這直接影響了柳宗元的審美情趣,柳州詩不僅出現了上文所述的田園情調消失的現象,還有對禪悅空靈境界的放棄。這種審美情趣的變化影響了詩歌面貌,柳州詩一反永州詩總是空靈蘊藉的風格,時常以陰暗丑陋的景象入詩,如《寄韋珩》中云:“陰森野葛交蔽日,懸蛇結虺如蒲萄?!睂⒘菘膳碌摹⒒钠У脑季跋蟪尸F出來,這在永州詩中是沒有的。曾經希望遠離塵世煩擾的詩人也不再一味尋找至清至靜的景致,永州詩中較為明顯的以我觀物的主觀色彩也淡了不少,多客觀描寫柳州當地奇特山水,形成了奇崛的詩風。
二、悲劇性的自我消解
柳宗元立志高遠,雖然由于政治革新運動失敗被貶永州,但詩人內心始終渴望有朝一日重返朝堂,故永州詩盡管多悲多怨之情,卻總還是有自我抒解的意識在里面,同時還有一種努力與命運抗爭的意識流露在詩中。由于柳宗元無論是描寫山水還是解讀佛理,都擺脫不了貶官身份帶來的屈辱感與受挫感,其悲怨色彩也是極其強烈的,這種悲怨的情感與重返朝堂的渴望之情交織在一起,就形成了柳宗元永州詩憂樂交替的情感特色,如《南澗中題》:
秋氣集南澗,獨游亭午時。遛風一蕭瑟,林影久參差。始至若有得,稍空遂忘疲。羈禽響幽谷,寒藻舞淪漪。去國魂已游,懷人淚空垂。孤生易為感,失路少宜。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誰為后來者,當與此心期。
此詩典型地表現了柳宗元永州詩蒼深幽怨的特色,蘇軾評曰:“柳儀曹《南澗》詩,憂中有樂,樂中有憂,蓋妙絕古今矣?!彼^悲得愈深、哀得愈甚,愈能產生悲劇性的審美效果。后人評論較多的柳宗元詩歌多是永州詩,就是由于這一時期柳宗元的努力與掙扎是通過詩歌曲折表露出來的,這與其貶謫永州十年現實對比起來,足以產生具有震撼力的悲劇美。
而柳宗元柳州時期的詩歌面貌與永州時期是有所變化的,這與柳宗元在柳州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有關系,與再次被貶后的絕望心態也有關系。但由于其藝術旨趣相對于永州時期要平實許多,與友人的日常交往一般也以平和的心態來對待,多借生活中的事件來構成詩境,這種心態客觀上形成了柳州詩悲劇性的自我消解。如《種柳戲題》《柳州城西北隅種甘樹》,其詩本有愛護生人之意,卻偏以戲謔、平緩的語氣道出,這是對個人才華不為世用的一種自我嘲諷。這些詩句都或多或少地反映了詩人此時對仕途的絕望,這些情感、詩境的變化以及大量出現的酬贈詩就顯示出柳宗元柳州時期與命運抗爭的力度是有所減弱的。因此,柳州詩雖然仍然以悲怨精神為主要情感核心,但強度已經比永州時要弱。
柳州詩對悲劇性的自我消解令柳州詩的總體面貌與永州詩相比呈現出抒情直接、韻味不足的特點,其審美效果與永州詩相較也是有差距的,這或許是柳州詩受關注的程度不如永州詩的原因之一。柳州時期的近體詩雖然也為人知,如評《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等五首七言律詩時,方回亦論曰:“柳柳州精致工絕……此五律比老杜尤工矣。杜詩哀而壯烈,柳詩哀而酸楚,亦同而異也。”汪森《韓柳詩選》亦評曰:“柳州諸律詩格律嫻雅,最為可玩?!边@些評價多肯定了柳宗元在柳州時期精純的詩藝,但從諸家評論以及現有柳詩集評、箋釋來看,柳詩接受主流是著眼于柳宗元古詩的成就及風格,與之進行比較的詩人不外乎陶淵明、謝靈運、韋應物、王維、孟浩然、韓愈,其中更受關注的是柳宗元與陶淵明同流、與韋應物同體的詩歌。
柳宗元永州詩特別是五言古詩的藝術成就為世人所承認并且極受重視,如《古詩箋》中所選五言古詩于唐只選陳子昂、張九齡、李白、韋應物、柳宗元五家,并評柳之五古曰:“貞元、元和間、韋蘇州古澹,柳柳州峻潔。”但我們應注意到柳州詩雖然不如永州詩受世人所重視,其藝術成就卻同樣是極高的,而且由于情感相較于永州更為真摯,對于我們把握柳宗元在柳州的心態、情感是很有幫助的。
參考文獻:
[1] (唐)柳宗元著,王國安箋釋:《柳宗元詩箋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
[2] (元)方回選評,李慶甲集校點評:《瀛奎律髓匯評》卷之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版。
[3] 尚永亮、洪迎華:《柳宗元詩歌接受主流及共嬗變——從另一角度看蘇軾“第一讀者”的地位和作用》,《人文雜志》2004年第6期。
[4]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中華書局2007年8月版。
[5] 葛曉音:《山水田園詩派研究》,遼寧大學出版社1993年1月版。
基金項目:貴州省2010年基礎教育重點課題G224號階段性成果
作 者:游錫劍,遵義師范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語文教育教學、文藝學,全國優秀教師,特級教師,主持2010年貴州省基礎教育重點課題G224號。
編 輯:張晴 E-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