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波普藝術從產生到發展再到流行,都對服飾設計理念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從不同時期的波普服飾圖案中,我們可以看出,這種藝術思潮在不同社會背景下有著不同的表達方式。在這種表達方式的影響下,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隨之發生改變。本文將對此做出分析。
關鍵詞:波普藝術思潮 服裝設計 大眾審美 博弈 顛覆
波普藝術誕生于20世紀50年代末的英國,隨后在美國發展起來并迅速成為具有世界性影響的藝術潮流。20世紀50年代末至今,各國先后進入大眾消費社會,消費邏輯對藝術生產活動的深刻滲透以及大眾流行文化對藝術領域的強勢進攻,使一批國內外藝術家迅速認識并接受了這種思潮,而這些在服裝設計領域,無疑有著最明顯的體現。
在追求流行、低成本、新潮、刺激等波普風潮的影響下,20世紀的流行服飾呈現出低廉、消遣、大膽、年輕等特色。它改變了傳統服飾中經常變現出來的嚴謹、成熟、理性等審美常態,使服裝設計呈現出大眾、諧趣等風貌,諸如超短裙、中性化服裝等可以成為一個時代標志的穿著風格,便迅速成為大眾日常生活的普通著裝。
一、割裂:大眾審美與精英理念的博弈。波普藝術思潮改變了傳統的審美定義,也帶來了新的生活理念。在傳統審美定義中,優雅、高貴等這些屬于精英審美的穿著標準也在這種新的藝術思潮下被顛覆,取而代之的是大眾文化的集體狂歡。這些都給新的服裝設計帶來了較為深遠的影響。波普藝術的出現喚起了人們對寫實形象的興趣,Andy Warhol的人物肖像,Robert rauschenberg的結合繪畫,都是這種藝術思潮的具體反映。與此同時,大眾化這個詞語已經不僅僅是大眾應該享有的文化,它同時具備了反傳統、反精英的意味。20世紀80年代,在波普思潮的影響下,很多設計師開始嘗試新的設計方式,方扣裝飾、波點圖飾等豐富的設計元素一并涌現,桃紅色、芥末黃等鮮艷色調的大膽使用,在為服裝設計帶來獨樹一幟風格的同時,也使傳統觀念中對于服裝合體與精致的裁剪要求等理念變得無足輕重。如,1959年,瑪麗奎恩特以倫敦街頭的年輕人為設計對象,把驚世駭俗的“迷你裙”推上街頭,彩色的長筒靴、低臀的寬腰帶等搭配很快風靡一時,迷你時裝一時間成為年輕人與傳統說再見的口號。這些設計師正是借助于這些通俗的、流行的符號,采用繪畫、現成品堆集等手段進行創作,將人們日常生活中最熟悉形象,通過選擇和仔細的制作重新呈現到大眾的面前。讓生活在消費時代和大眾文化中的人們,能切實感受到這種時代和文化對日常生活的滲透,使藝術與生活相等同。
二、混搭:向“規矩”和“典雅”宣戰。把波普藝術作品如繪畫直接作為服裝圖案使用在服飾上,是20世紀60年代波普藝術的特色。美國的安迪·沃霍爾把其繪畫代表作“瑪麗蓮·夢露”頭像錯落有致地排列在服裝上,同時繪畫作品中經常出現的美元、可樂瓶等圖案也都被他印在體恤衫上,就是波普藝術在服裝設計領域的經典案例。
在波普藝術思潮影響下,服裝設計領域使用拼貼手法成為了一時風尚。而在各種元素的拼貼中,服裝設計試圖以消解個性去體現個性。如朋克一族曾提倡自己動手做服裝,到了20世紀90年代,DIY觀念流行,這種“主義”提倡每個人都可以進行服飾搭配,誰都可以用拼貼與中和的方法完成服裝設計。這種拼接和組合在專業的設計領域,也是隨處可見。如在1994到1995年的秋冬巴黎時裝秀中,設計師斯丁、拉克魯瓦在一件內衣的胸前印上一個很大的人物頭像,在頭像的周圍裝飾上水鉆、鉚釘等飾物。而一些新銳的藝術設計師也在以更新的觀念為波普助威。在2007年春夏倫敦時裝周上,俄羅斯的設計師娜塔莎和泰瑪瑞在檸檬黃的運動衫上印上密密麻麻的運動員黑白照片,且每一組照片中的人物姿態都各有不同,在與濃烈色彩的對比中,產生了極為強烈、強人眼球的藝術效果。而在1998年春夏的發布會上,麥奎因發布了一組鏤刻風格的服裝,他將人造皮革雕刻成透空的片斷,在彰顯女性得野性與粗放的同時,很好地體現了女性的形體美,這樣矛盾的服裝元素被統一起來,讓人嘆為觀止。而這些就是上世紀人們反抗陳規的革命性標志。當時的藝術家們試圖把生活中最為通俗的事物,用直觀的、客觀的形式反映出來,他們完全不在乎正統的著裝原則,公然向傳統的服飾禁忌宣戰,諸如牛仔服、喇叭褲等服裝文化元素,都成為了那個時代前衛藝術的代名詞。
三、顛覆:讓無目的、無意義成為服裝設計的基調。在波普藝術思潮的影響下,游戲、無目的、無意義成為了服裝設計的主要理念。而波普藝術家宣稱日常生活等同于藝術的,這些更是為服裝設計帶來了很大的隨意性,它所產生的直接結果就是: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被用在服裝設計上。如,馬其諾在1989到1990秋冬的米蘭時裝發布會上,展示了一件正統套裝,而在這件“正統的套裝”上卻綴滿勺子和叉子,顯得十分怪誕,頗有一種“涂鴉”的意味。而作為一種有著近半個世紀的自由創作風格,涂鴉就是一種延伸到服裝設計領域的新波普表達方式。諸如字母、標語、夸張的形象等,通過手繪、印刷等方式表現在體恤和各種休閑服飾上,完全打破了或者顛覆了傳統服飾美的概念。它幾乎打破了所有傳統設計中諸如對稱、均衡、符合比例等形式美法則,毫無規律可循。1989至1990年,在巴黎秋冬服裝秀上,設計師戈爾捷以拉鏈裝飾為主題,公布了一些令人詫異的服裝作品。這些服裝的各個組件之間相互斷裂,全憑拉鏈連接,充滿了嬉皮服裝風格的特色。而在此之后,1997年哈姆內特在春夏時裝周上發布了一款套裝,這款套裝的上身與傳統的裁剪樣式不無二致,有趣的是,套裝的下身卻搭配了一條內褲,上身下身之間反差之大超出了傳統服裝設計的標準,在怪異、反常的同是,讓人摸不著頭腦,顯得毫無意義可言。
正是在波普藝術思潮影響下,服裝設計拋棄了傳統的美的標準,拋棄理性至上,將高雅的精英設計理念與通俗的大眾消費甚至庸俗緊密聯系起來,充滿著反傳統的特征。與此同時,這種思潮在對各種文化碎片、各種形象飾物無目的、無意義的拼接中,反而創造出不少杰作與奇跡。有著波普思潮的藝術家,把破除舊的規范與尋找新的藝術創造充分銜接,試圖通過充滿感性的設計來調動新時期人們對新的服裝審美的興趣,在顛覆傳統的同時為文化重建創造了可能。
四、結語:功過“波普”。20世紀中期到21世紀,波普思潮作為炙手可熱的時代思想,不可避免地與時裝、服裝設計有著密切關聯。服裝是時代的產物,服裝的美感取決于時代思想。每個時期的藝術思潮、藝術風格都會影響到設計理念,同樣,波普藝術也不例外。波普藝術家們采用拼貼手段,以一種無目的、無意義、游戲的方式,試圖增加服裝設計多樣性和趣味性的努力不可忽視。波普代表著流行文化,在波普思潮深刻影響服裝設計走向的年代,人們的生活在發生著深刻改變。20世紀60年代,受到波普思潮影響的服飾中,充滿著艷俗、古怪、標新立異的元素。而作為世界設計史中的一種重要的設計風格,它代表著一種藝術思想、代表著一種青年文化,同時更代表著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時至今日,這種思潮及其影響下的藝術作品仍保持著較強的生命力,它顯然已經在我們的生活中扎根。而作為一種與既定的傳統割裂的文化理念,它對文化的重建意義遠遠大于其破壞力,當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服飾、我們的環境變得“中規中矩”沒有激情和新鮮感的時候,我們不妨從這種藝術思潮中吸取養分,進而為創造一種全新的穿著方式、生活方式不竭努力。
參考文獻:
[1] 馬金輝.論波普藝術對流行服飾設計的影響[J].裝飾,
2007(8).
[2] 張立,馮越峰.談波普藝術對現代設計的影響[J].天津美術學院學報,2005(2).
[3] 何韻瀟.現代流行服飾中波普藝術的應用與研究[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0.
[4] 張慧敏.紡織品中波普風格圖案的探析[J].蘇州大學學報,2008.
作 者:周鋒,廣播電影電視管理干部學院藝術設計系副教授。
編 輯:趙紅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