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以“傳統文化”的精神為依據,從“童真的視覺”和“男權意識”的角度,觀照人性與人倫這一深層意蘊。肯定了作者雖用短小的篇幅卻能表達一番深意,彰顯其深厚的文學功底。
關鍵詞:詩意抒寫 傳統文化 人性 男權意識
《散步》是當代作家莫懷戚的散文,寫于1985年,全文僅580字,結構精美,含義雋永。它記敘了一件真事——一家老小到初春的田野散步的故事,描繪了一幅和美的家庭生活圖景,洋溢著濃郁親情,圓融著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散步》一文雖短小,但結構緊湊而波折。作者的筆下,初春的江南,田野里綠色的春草和涌動的春水傳遞著勃勃的生機,“我”想到身體不好的老母親好不容易熬過了嚴冬,便提出和妻兒帶著母親去田野散步,但是母親因體弱多病而不想去,在我的勸說下,母親聽從了我的建議,一家老小出來散步。可是散步的時候出現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考慮到,母親來日不多,而“我”伴兒子的日子還長,決定委屈兒子走大路。可是“我”剛做決定,母親又執意要走小路了,原來,老母親是因疼愛孫子而改變主意。于是,在不好走的地方,“我”背起了老母親,妻子背起了兒子,一家老少三代其樂融融的散步圖景就呈現在了讀者面前。作者通過散步一事的敘述,藝術地傳達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禮贊,蘊藉悠遠,表現了作者非凡的文學功力。
一、市井瑣事的詩意描繪中召喚傳統文化
傳統道德與現代意識的沖突,是和諧社會的一個矛盾。毋庸置疑的是,現代文明的進展必須建立在傳統文化傳承的基礎之上,弘揚傳統文化是文學的一個義不容辭的責任。但須知,文學作品中任何的教化色彩,都會導致讀者對傳統文化的厭倦;文學的魅力在于形象的濡染。作者似乎深諳此道,避免了正面描寫人倫,擺脫了故作呻吟的小家子氣,絕不做貌似深刻的議論和生硬的抒情,詩意地描繪了一幅和諧幸福的家庭生活圖景,引發了讀者對尊老愛幼這一傳統美德的深度思考,以及對尊老愛幼這一傳統美德的呼喚,使文章蘊含了深厚的文化意蘊。
春天是勃發生機的季節,亦是呵護衰老生命的季節。所以作者熱切地盼望春天的到來:“今年的春天來得太遲,太遲了……但是春天總算來了。”作者重復“春天來得太遲,太遲了”,蘊藉頗豐,雜糅著作者對生命的關愛、憐恤、敬重等復雜的情感。生命是脆弱的,所以作者無不憂慮地說“有些老人挺不住”了。這里,“挺不住”一詞,用了諱飾的修辭手法,表明肅殺的寒冬往往是生命逝去的節日,隱含著對生命的敬畏。生命又是頑強的,所以作者欣慰地說:“母親又熬過一個嚴冬。”一個“熬”字,既有對母親戰勝嚴冬的欣喜,同時飽含對已屆人生暮年的母親的健康的憂慮。行文中反復描寫了初春的景色:“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作者筆下,“田野的新綠”、“樹上的嫩芽”、“田里的冬水”無不洋溢著濃濃的春的氣息,顯示著不可遏制的生機。作者盛贊春天,用意昭然:熱愛生命、尊重生命,則應呵護和關愛生命中的弱勢方——老的和小的;保護弱小的生命,善待衰老的生命,這是生命的本能,也是生命的義務。在這幅散步的圖中,作者用筆極簡,但卻極盡抒情之能事,贊美了親情。同時,蘊含理性的思考:尊老愛幼這一傳統美德是支撐親情世界的最重要的砝碼。當散步途中出現了“母親要走大路”“兒子要走小路”的矛盾,作為一家之長的“我”是很容易裁決的,因為“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然而“我”著實猶豫了一番:“我想一個兩全的辦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兩路,各得其所,終不愿意。”“我”的矛盾心理細膩地傳達了作者對親情的珍愛之情。在尊老和愛幼發生沖突的時候,“我”人性化地選擇了尊老。分歧解決了,但是微瀾迭起。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了,‘還是走小路吧’”,這里“摸摸”一詞,流露出老人對孫子的慈愛、呵護之情。年輕的尊老,年長的愛幼,“三代人的溫和、謙讓與體貼都融進了這深深的愛之中。”①于是,一家人“在陽光下,向著那菜花、桑樹和魚塘走去”。平常的市井生活圖景中蘊涵著美好的情懷:有了尊老愛幼這一美德,家庭就會成為溫暖而平靜的港灣,個體生命就能蓄積能量,無畏寒冷,陽光而詩意地棲息在大地上。
二、借童真的視覺,藝術地發掘人性的深度
“莫懷戚是個自出機杼、自成一格的作家,是鍥而不舍的探索者和深藏若虛的實力派。”②作者不止于幸福生活的真實再現,他以一雙探究人性深度的慧眼,關注生命現象,思考生命狀態,極其巧妙地運用童真的視覺,書寫親情,發掘人性,深度思考傳統文化的意蘊。
兒童的視覺,能詩意地傳遞深邃的思想。因為童心是彌足珍貴的,其可貴在于“體現人之初的本質的那種無污染、純真的認識傾向,它表現為積極的價值,澄澈的心態和樂觀的情緒體驗,是一種純又純的人生境界”③。是“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④(李贄《焚書童心說》),所以耶穌說:“你們若不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是斷不能進入天國的。”作者以“小孩子的樣式”,漫不經心間傾瀉出對傳統文化的深度思考,經警而曉暢。
在散步途中,我和母親走在前面,妻子和兒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這里,擷取了生活中的真實的細節,作者的睿智在于他捕捉到了童心中的那種“澄澈的心態”和“樂觀的情緒體驗”,并藝術地融入自己的理性思考。作者的用兒童“絕假純真”的視野生發開去,挖掘人性的深度,其蘊含的理趣是:親情是血脈相傳的,而維系親情的基本元素就是孝心,不論歲月如何輪轉,尊老愛幼都是親情世界的主題。
拓展這一童真的視野,作者呈現給我們另一幅生動畫面。“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此一句,是全文的文眼。這里,寄予了更深遠的思考,一個“背”字,飽含作者對親情的責任意識,“背小的,背老的;將整個世界背起來,中年人責無旁貸。”作者告誡我們:責任是愛是的別名,傳承中華民族的美德,中年人責任重大,義不容辭。
三、男權意識下寫意理想的人倫
法國作家莫羅阿曾說:“沒有了家庭,在廣大的宇宙間,人會冷得發抖。”人對家的渴望,即是對愛的渴望。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重視人倫的國度,家庭倫理是道德生活的核心,個人道德之養成須以家庭倫理為基礎。尊老愛幼、贍養父母、兄弟友愛、夫婦和睦是家庭道德的倫理規范,以此協調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則能和睦的家庭氛圍,從而締造和諧的社會。本文描寫親情、歌頌美好的人性,意在書寫理想的人倫,用筆簡而達意遠,寫意人生社會的普遍哲理。
作者書寫的理想的人倫,未擺脫男權意識。文中“我”是男權的代表,“我”的形象是高大的,女性是完全依附于男性的。在整個事件中女主人是失語的,女主人似乎習慣了聽從丈夫安排一切,丈夫提議散步她順從;散步中關于走大路還是小路發生了分歧,她無語;作者沒有給予女主人任何發表自己意見的機會。對其描寫也極吝嗇筆墨,全篇只有順帶幾筆提及,“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后面”,“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由此可知,作者潛意識中有著較濃郁的男權意識,“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在作者看來,男人是和諧家庭的主腦。
然而,仔細品味文本的種種情愫,我們會發現作者的男權意識并未囿于傳統觀念,其用意并非在于男性的權威地位的彰顯。在作者看來,男性是家庭和社會的強勢力量,其強勢地位賦予了其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以及與之俱來的憂患意識和使命感。文中雖然流露了較為濃郁的男權意識,但并未有男尊女卑思想,而是努力描繪以高大的男性為支撐的柔弱的女性和孩童的幸福世界。這是因為作為一名“社會心理的探尋者”,他敏銳地審視到:改革開放以后一些人在汲取現代觀念,追求人性解放過程中,高揚自我意識,漠視傳統倫理觀念,家庭責任感淡漠,導致家庭不穩固,產生了系列社會問題。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男性作為家庭和社會的強勢力量,應對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有充分的認識。男人必須做參天的大樹,頂天立地,蔭蔽呵護妻兒老小,給他們安全,給他們陽光,讓他們快樂,讓他們自由。從這個意義來說,作者的男權意識是富有現代意義的,而他的男權詩意流露是為寫意現代社會的理想人倫。
《散步》詩意地描繪了一家三代親情洋溢的生活圖景,把平凡的生活、普通的人生闡發得雋永而深刻,這源于作者對生活傾注了款款深情,把人生意義與社會意義的探討都融入傳統文化的思考中,使得文章擁有了穿透生活的藝術力量。在短小的篇幅內,表達一番深意,我們不得不驚嘆作者的舉重若輕的功夫。
①④ 《語文教師教學用書》(七年級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19頁,第224頁。
② 白樺:《社會心理的探索者·涪陵師專學報》,2000年第10期,第28頁。
③ 余立新:《語文課堂教學概論》,重慶出版社2008年版,第229頁。
參考文獻:
[1] 白樺.社會心理的探索者[J].涪陵師專學報,2000(10).
[2] 余立新.語文課堂教學概論[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
[3] 語文教師教學用書·七年級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作 者:張放,牡丹江師范學院文學院教學秘書;具春林,牡丹江師范學院文學院教授。
編 輯:張晴 E-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