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深股市的疲弱格局,在7月份得到了進一步的延續,特別是被稱之為“鉆石底”的滬市2132點破位,股指創出2009年3月份以來的新低以后,社會上輿論大嘩,各種悲觀預期也不絕于耳,一些投資者甚至用“悲摧”這個詞來形容股市。時下股市的波動狀況,是多年來所罕見的,其對社會經濟的方面影響也正越來越明顯地反映了出來。
股市的低迷,當然有宏觀政策以及實體經濟方面的原因。但是人們在實踐中也發現,如果股市政策本身是積極而有效的,那么至少能夠對市場的恐慌情緒有所抑制,反過來就是促進其平穩運行。無疑,對此管理層也是看得非常清楚的。實際上自去年年底以來就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提振市場信心的措施,而最近一階段更是出臺了不少利好政策,以期引導投資者理性投資。譬如說,證監會決定下調證券交易的費用,進一步減輕投資者的負擔;同時鼓勵上市公司回購股票、大股東增持股票以及實施上市公司員工持股計劃等,從而全方位地昭示股市的投資價值,提升其對各界投資者的吸引力。
與此對應,則是上交所準備新設置一個“風險警示板”,實際上也就是限制相關績差股的流動性,遏制在這方面的過度投機。總體而言,管理層現在所釋放的各種利好政策,其重點是加強市場的制度建設,目的是通過改善投資者結構以及調整市場投資理念的方法,來提高市場運行的質量,增強其抗風險能力,推動平穩發展。應該說,這些做法都是必要的,而且也確實是很有針對性,能夠發揮其相應作用的。在一個并不算太長的時間里,管理層如此頻繁地出臺利好政策,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其股股市的關切與呵護之情。
不過,盡管利好政策出臺了不少,但是對股市卻沒有顯現出立竿見影的效果,甚至有些政策推出以后,市場反映還比較復雜,并沒有被所有投資者認為是利好。因此,近階段股市的表現仍然是相當疲弱的,人們對8月份的行情普遍還是不太樂觀,而這又是基于什么原因呢?一般來說,降低交易成本對股市的正面作用可能是最為明顯的,但是由于現在交易費用本身就不高,繼續降低的空間很有限。雖然針對某個具體的項目來說,費用下調的幅度可能有30%,但因為這個項目的基數很小,在整個交易費用中的占比極低,因此現在的那些降低費用的措施,看上去的確不錯,但是投資者從中卻難以真正得到什么實惠。因此,這條利多的實際作用就比較有限了。
與此同時,至于像上市公司回購、大股東增持以及實現員工持股計劃等,一方面真做起來需要有個過程,另外一方面在操作上也存在一些問題,因為這不僅僅是需要有閑置資金可以用來到二級市場購買股票,還在于購買者要認為這樣做對其是有利的才可行。在資金面仍然偏緊,而實體經濟還沒有出現根本好轉的情況下,上市公司以及公司大股東和員工,是否有足夠的資金和興趣回購或者購買自己的股票呢?在這里,政策允許是一件事情,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更為重要的一件事情。另外還有一件事情則是,這種做法是否有效呢?一個明擺著的例子是,匯金公司從去年10月份其就開始增持四大銀行的股票,如今是把自己深深地套在其中了。
還有,像上交所搞的“風險警示板”,其初衷當然是好的,投資者也完全能夠理解。但是,由于是在沒有預告的情況下突然進行的交易規則的修改,而且其中的非對稱性漲跌幅限制設計似乎也有違于市場化的原則,因此是引起了較大的爭議。究其客觀效果,相關的ST板塊的確下跌了,藍籌股卻也沒有漲起來,而且就整個大盤而言,其弱勢格局并沒有因此改變。顯然,政策的導向與市場實際還是存在一定距離的,而當這種距離使得投資者的信心受損的話,其影響至少在短期內是偏于負面的。這就告訴人們,利好政策要真正在市場上發揮其利好作用,還是要看具體的時間與條件的。
筆者認為,積極的股市政策實施以來,股市還是出現了一些向好的趨勢。如果這些政策能夠更加有效,其強度也更大一些,那么應該說對市場的正面影響也會更大。當然,股市的真正好轉是取決于基本面,而在這方面仍然還存在一定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因此,投資者似乎不能因為有利好政策而過多地期待股市會馬上有很好的表現。短期內,大盤的走勢還是不會太讓人樂觀。
(作者:中國申銀萬國證券市場研究部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