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市場大門關閉,剛剛晉升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不久的中國光伏業將遭受致命一擊,光伏產業鏈上的百萬工人將可能失去工作
2006年至2010年間,中國太陽能光伏電池產量連續5年年增長超過或接近100%;2007年至2010年,中國太陽能光伏電池產量已連續4年居全球首位。在經過連續5年的100%增長以后,國內光伏行業整體腳步開始放緩,行業利潤下降,產能過剩現象嚴重。大多光伏企業處在虧損、負債過高等尷尬境地,素有“光伏教父”之稱的施正榮甚至已辭任尚德CEO,遭受嚴峻考驗的新能源產業似已處于行業低谷。2011年,遭遇歐債危機、美企反傾銷反補貼的“雙反”訴訟的中國光伏企業處境更為艱難。
不過近期國家利好政策頻出、企業抱團應對“雙反”、積極開發新興市場,也重新燃起新能源未來的希望。
據了解,為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國家近日連續發布《“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及《“十二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兩大產業規劃,其中重點提及大力發展新能源分布式發電系統,尤其是太陽能光伏產業更被列為發展分布式發電的最重點領域。
其中, 8月6日,國家能源局組織制定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和水電、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四個專題規劃正式發布,《規劃》提出,可再生能源發電在電力體系中將上升為重要電源。
據《規劃》數據, “十二五”時期,可再生能源將新增發電裝機1.6億千瓦,其中常規水電6100萬千瓦,風電7000萬千瓦,太陽能發電2000萬千瓦,生物質發電750萬千瓦,到2015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爭取達到總發電量的20%以上,而目前,我國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不過200萬千瓦左右,為今后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在國家利好政策頻出的同時,新能源企業也積極抱團對抗危機。以光伏企業為例,7月初,德國一家太陽能光伏企業,向歐盟遞交了針對中國光伏產品的反傾銷調查申請。而據中廣網報道,去年中國近358億美元的光伏產品出口,近6成以上是到歐盟。如果此次歐盟對中國采取雙方調查,那后果將不堪設想。
因此,7月26日,英利、尚德、天合以及阿特斯四大中國光伏企業,代表光伏發電促進聯盟和中國光伏行業正式在北京發表聯合聲明,強烈呼吁歐盟慎重考慮對華光伏發起“反傾銷”調查,呼吁中國政府積極維護國內企業合法權益,力求阻止歐盟立案。
面對歐洲同行對中國光伏產品“反傾銷”申請咄咄逼人的氣勢,中國企業的實質性“反擊”也已經展開。
據了解,代表國內多晶硅產能80%的4家多晶硅企業近日向中國商務部提出對來自歐盟多晶硅實行“雙反”(反補貼、反傾銷)調查,目前,商務部已經受理此案。知情人士透露,商務部將在30天內決定是否立案,如果歐盟方面決定立案,中國應該也會立案。此次提出申請的四家企業分別是江蘇中能硅業、江西賽維LDK光伏硅科技、洛陽中硅高科技、重慶大全新能源。8月14日,邀請德國工會來中國調研;8月22日工商聯代表中國企業發布意見,環環相扣。
理論上,如果歐盟實施反傾銷調查,中國企業將遭受四重打擊。首先,我國太陽能光伏企業失去競爭優勢,被迫退出主要市場,導致無法生存;第二,光伏骨干企業經營困難,引發關聯企業破產、銀行信貸受損、工人失業;第三,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戰略將失去重要支撐;第四,國內光伏企業被迫海外設廠,造成中國實體經濟外移。
現實上,光伏行業面臨困境,并不只是中國一家所獨有。全球范圍內,光伏領域有60家頂級廠商,迄今已經有12家光伏生產商關閉和破產,如果項目開發商也算在內,則這個數字將升至20家。
此外,對于新能源行業如何能擺脫困境,走出泥潭,皇明太陽能董事長黃鳴在接受中新網訪談時,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和希望。他說:“相關的行業、部門應該負起責任來,包括行業協會、產業聯盟。抓住隱患、建立標準、升華行業、避免災難,尤其是在消費者那兒避免災難,以消費者為主,這樣的話整個行業才能持續發展,我們國家的經濟也才能健康、科學、和諧的發展。”
有關專家稱,不是危言聳聽,歐盟一旦立案,歐洲市場大門關閉,剛剛晉升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不久的中國光伏業將遭受致命一擊,光伏產業鏈上的百萬工人將可能失去工作。